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风建设

2017-06-08李佳璐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互联网+互联网

李佳璐

(西北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西安 710122)

[摘 要]“互联网+”下的经济形态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和生产,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面对实体经济改革的这一潮流,笔者认为在高校学风建设领域也应适当应用相关理念,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风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风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4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0 引 言

“互联网+”意在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促进产业智能化,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校纷纷建设并将互联网技术覆盖了学生宿舍,以推行数字校园各类应用,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智能终端、PC端的普及,无疑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及生活方式。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也能成为学生自制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因此,互联网在给高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管理人员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挑战、学风建设方面的挑战。因此,这也成为了高校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 高校学风建设的难点

1.1 学生心理问题多样化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便是如此,有的同学因为身材不如意,或胖或矮,心生自卑;有的同学因为家庭变故,心中失落,提不起劲;有的同学因为性格原因,与同学闹了矛盾,人际关系堪忧。

人们处在社会中,就会同他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接触,大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如何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一个缓冲时期,这一阶段里,是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并尝试融入社会的重要阶段,但学生面临的问题和心理状态却千差万别,不仅在知晓问题方面,在问题应对上也为各高校的辅导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1.2 教学成果难以评价

许多文科类院校都会遇到相类似的问题,平常上课时,一个班几乎没有多少人真正在上课,就少数的几个听课了的学生也难保其学习情况,大学教师只是关注自己在讲什么,而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不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前3~4周,课堂满员,于是乎,全员开始速记模式,手中拿着教师给的重点,疯狂记忆所有的知识点,考试结束之后,成绩一出来,60刚好,安心放假。且不论这60分的含金量如何,60分是否意味着其在这一学期中学到的东西已经达到了合格的程度?显然不是的,司法考试不会因为你得了60分就给你合格证书,同样的,60分当然也不能说明其大学阶段课程合格。

1.3 学生缺乏人生规划

自“80后”大学生入校、毕业以来,社会上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描述已经可以用穷奢极欲来形容,大部分人都将大学阶段的生活视为是人生中的享乐阶段,即使到了现在的“95后”一代,他们中仍然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对大学阶段的生活持这种态度。

不过欣慰的是,在这一代的大学生中,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从入学开始就精心规划自己的人生,但依然有很多的学生还是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大一刚来,正是疯玩的时候;大二还不是很急,先放松放松再说;大三开始知道要做些什么,但还是慢慢悠悠;大四了终于开始慌了,却无从下手,最终无奈的选择了工作。

1.4 生活习惯懒散不健康

很多的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早上5点是理想的起床时间,因为5点到6点是生物体机能高潮的顶峰。睡眠长度应稳定,睡眠时间总体而言应保持在8小时上下,过多过少都会伤害身体,7~9小时的睡眠时间是比较合适的,大学生、成年人8小时。

这是一份人体生理周期以及合理睡眠时间表(如表1所示),作为大学生,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能做到这份表格里的要求,午睡估计也没有多少人会睡,晚上熬夜现象更是频繁。

休息时间大多数占用的是排毒期和休眠期的时间。有些学生在精力旺盛的上午、下午、晚间不是用来补觉就是用来玩耍了。不合理的作息规律也使高校学习风气涣散,期末挑灯夜战更多的是熬时间,做出了我用功了、我很努力的假象,这种不良习惯的结果是害到自己的人生。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风的建设

2.1 改革考核体系

针对教学现状,高校应对学生考核方式进行改变,引入相应的考核机制,通过整体数据评估,在每一年的考核中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求重点针对突破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1)利用网络平台,在学校教学网站上留下课程作业,学生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向教师传达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业内容以每周课的内容为核心,以选择、论述为主要内容。

设置这些题型的目的在于:①选择灵活的考察方式,考察内容包含基础知识、综合应用等内容,答题过程中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能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整体把握思路等,与此同时,利用数据统计,将题目易错点摘出,能做到有效地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弱点,对症下药;②论述,在此处笔者建议尽量少出,每次大概1到2个,针对学生答案中的关键词要点进行评分,考察内容在于每章节中难度较大的部分,需要学生进行理解记忆的部分。

设置选择和论述的原因在于:①设置选择和论述对教师负担小,在网上批阅时省时省力,同时,教师能够结合平时每隔一段时间布置的習题中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②学生在考试的作答过程中,不管是自主作答还是查阅书籍或是相互讨论,能在解答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教师所传授的相关知识,简单的几个小问题,花不了多久时间,也能巩固所学。

(2)将点名视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与考试挂钩,通过在每次习作和测验中反映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上课考勤相挂钩,使任课教师着重对考勤、成绩不相称的学生加强关注,在学期中、学期末将有关学生名单送报辅导员,并集中解决学生的相关问题。

2.2 建立、收集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对在考察中被筛选出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建立档案,进行保密,集中处理学生问题,不论是因为什么耽误了学业,在导师和学生的对话中,总能发现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不同的案例对比、分析,能够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并能为后来的学生问题提供相应的意见参考。

2.3 更新实时网络资源

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成为缓解生活压力、辅助学习提高自身的有益工具,避免学生沉湎于虚拟世界,逐渐与社会脱节。高校教师级辅导员应充当为学生提供优质信息的传播者,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信息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健康有益的正能量网络资源,并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及时关注学生的精神思想动态,在关键时刻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问题。

在向学生提供的相关网络资源中,应着重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实现目标所需的技能、现今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其在大学生活中要如何度过人生的“黄金期”。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

[2]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

[3]万宝瑞.我国农村又将面临一次重大变革——“互联网+三农”调研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8).

[4]吴旻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4).

[5]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維、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

[6]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

[7]赵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8]金树凯.高校学风建设及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9]周亚东,雷广宁.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7).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互联网+互联网
通过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