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考察及改革策略

2017-06-08王杰彦石建炜

文学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王杰彦+石建炜

内容摘要: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不容乐观,我校作为普通二本学校大学语文开设情况及教学现状值得反思,存在课程定位不够准确、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本文在考察了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之后,对于课程定位及课程改革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在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改善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现状。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现状 课程定位 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课程目前是我校文法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通修课程,承担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重要任务,总学时48。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成为新时代所要求的既有专长,又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新型人才。具体内容涉及从上古神话至明清小说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的经典篇目。随着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的确立,大学语文课程也应当思考确立新的发展方向。结合我校大学语文的开设情况,对比其他学校相关课程的现状,笔者从以下几点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与改革策略。

一.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学现状

近些年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现状不容乐观。各学院开始大幅压缩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有的学院直接取消,有的学院将其设定为选修,但因为选修人数过少,通常也不能开课。经过考察与反思,笔者认为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面临的困境是普遍的,究其原因,可以总结如下:

1.课程定位不够准确。大学语文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任课教师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经过梳理,大致有这么几种观点——工具课程、人文素养提升课程、文史知识课程等。由此,有的教师侧重于知识技能的训练,看中对于高中语文的接续;有的教师更看中课程的文学性表达,更专注于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其审美能力;有的教师侧重文史知识传授,以达到文化传承、道德修养提升的目的。虽然这些观点均不无道理,但因学生专业、层次不同,导致课程定位不够有针对性,这也是该课程陷入困境的原因。

2.教学目标不甚明确。由于定位不准,导致了教学目标的模糊。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时代背景下,再一如既往地去单纯介绍文学史知识、时代背景、作品结构特点等问题,显然不合适。学生的知识水平、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谨慎规划该课程的宏观目标、微观目的、长远规划、近期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3.教学队伍不够稳定。与其他学校一样,我校大学语文虽最初开设人数众多,教师队伍也显得比较“庞大”,却是“弱势群体”。因为没有学科支撑,连二级、三级学科也不是,所以势必缺少专职教师,每个学期、每个专业任课教师队伍都在调整,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学连续性较差与教学目标设定的模糊。

4.教学方法较为死板。传统的大学语文授课与中学形式没有太大差别,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为辅。所以,从上课到下课,学生几乎没有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其实,大学教学应当将课堂讲授与互动、课下自学与领悟、作业、实践、考核很好地结合。相对于中学教学,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更为灵活,增加课堂讨论、课下互动,甚至举办一些活动促进提升教学效果。

以上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校乃至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面对该课程的现状,部分教师也丧失了信心,认为应当将该课程改为“国学”、“文化概论”等。在这种窘境下,如何确立《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如何明确课程定位、构建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探讨大考核方式,以便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好地为专业学习服务,是我们语文教师不得不再次思考、探讨的问题。

二.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甚至有人提出“要使大学语文从课程向学科进行转化”[1],这自然是对于大学语文发展前景的一种规划。在笔者看来,就目前的条件来看,对于课程定位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无论如何改革,大学语文学科性质的核心也不能改变,所以“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必须强调的。在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大背景之下,也不能完全抛弃“人文”,只重“工具”。所以,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怎样将人文与工具这两大方面综合起来,强化传统经典的同时注重兼收并蓄,适当拓展学术性引导的同时注入高校教学应有的灵活性。

1.注重人文性:择善而从

大学语文所属的学科本性即是人文性。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课程必须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例如《史记》中的作品,亦文亦史;《论语》《老子》等诸子百家的散文,亦文亦哲;之后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更是包罗万象。选取的作品须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正直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且能够深刻反思历史、关照现实,表现真挚的情感、理性的思考。在汲取名家名作的营养之时,更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避免人云亦云。这是作为人文学科的大学语文最基本应当做到的,目前来看,各个高校都在做相关的工作。比如,2008年北京大学温儒敏、南京大学朱寿同等知名教授联手编写了《高等语文》教材,该书采用了专题模式,对于语文教学是一种突破性的变革。该专题教学模式下较为重要的就是与专题配套的文选,需要“择善而从”。目前,除了该教程外,其他学校也大多编写了《大学语文》教材,其内容支撑也必然都是文选,究竟如何“择善而从”,须谨慎考量。一方面考虑到历经岁月淘洗的经典,另外也需要紧贴时代的新作,甚至应当将范围拓展得更广,包罗古今,涵盖万象。

2.加强工具性:以读促写

大学语文其实应当是中学语文的一种延续,但却不能囿于中学的死板模式。其实这种延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延续语文作为“工具”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以读促写作为语文教学一直延续下来的方法,还需进一步贯彻,阅读能力提升,自然写作水平会得以进步,与此相应,文学审美能力也能够提高。关于上一点“择善而从”自然以经过反复筛选的古今中外精美的文章为实体,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揣摩,领会各体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方法;通过必要的习作锻炼,提高学生汉语的阅读能力、文字的应用能力与语言的表达能力。这种方法看似因循守旧,但其实是学习语文无法越过的唯一途径。至于如何“读”,是个关键问题——当然还是经典文本阅读,通过课上的经典文本细读与课下经典篇章的拓展解读与涵泳,达到文学史与文化常识的巩固,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增加兴趣点:灵活与开放

就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兴趣点是不同的,因此理工农医不能与文学艺术毫无差别。只有考量到这一点,才能尽量避免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既无用又无趣。在课程中的各个专题中,广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甚至军事、数学等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把握好各类知识、问题的深度,配以灵活的授课方法,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有,可以将时下流行的通俗文学列入其中,特别是搭配目前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电影作品的风潮,更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体现出该门课程对于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态度。

4.追求综合性:整体提升

总体看来,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基础课程。文学鉴赏的方法,审美能力和阅读兴趣,对本国文学较高水准的理解、表达和写作,这些都在该门课程目标范围内。简言之,课程提高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曾颁布《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该大纲提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这些表述说明,在前述的几点基础之上,该门课程的应当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将各类知识、能力融会贯通,使课程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发展转型过程中的课程改革讨论

1.课程体系构建

经过深入考察,就我校来看,目前我学院开设的人文素质提升类课程有几门,大学语文、普通话、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这些课程,有的是必修课,有的是选修课。面对这些课程“各自为政”的现状,其实可以考虑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提升人文素养,其它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拓展补充,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再辅以人文类讲座,就构成了“课程群+讲座”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将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发展有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目前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不感兴趣的现状,可以改变单一的传统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注重現代高科技手段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配合讲解播放相应的声与影;另一方面,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增加自由讨论的机会,同时注重横向联系,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才干;再有,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点,就是将学生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例如,相关的竞赛,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朗诵比赛、征文大赛等活动,很好地构建了课下人文素质拓展的平台。这样“课程+活动”平台的搭建是解决大学语文遇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普适性。

3.考核内容与方式

每一门课程均会有其相应的考核,以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大学语文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全院统考。另外平时成绩由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要素组成。这种考核方式看似公平,实则很难真正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否真正提高。但如果不组织考试,或者采用开卷考试方式,又会导致学生对于该门课程不够重视,影响课堂教学。所以究竟如何考试,如何以考促学,成了大学语文考核改革的一个难点。其实,就我校来说,每学年新生入学后都会组织综合素质考试,这个可以作为大学语文考核的一方面内容。另外,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布置灵活多样的人文素质题目,鼓励学生思考并付诸实施,再在课程后半段组织安排展演,也不失为很好的考查方式。尽管这些思考尚不成熟,但随着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考核方式也必将改革,这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谭帆.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上的讲话(2012)[Z].

[2]朱珠.情感教育是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2).

基金项目: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慕课理念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YZL201415。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与设置实施
光影中的英语教学探究
高职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