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俗文化与边境城市形象设计研究
2017-06-08邢晗
邢晗
〔摘 要〕城市形象设计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载体,是城市的外在形象之一,它能够提升城市的视觉魅力,形成一个城市的视觉化符号。如何做出适合边境区域发展的视觉形象设计,是现代设计领域有关提升边境城市整体形象魅力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黑龙江具有独特的民俗特色,蕴藏着东北边境深厚的文化内涵,将黑龙江本土的民俗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结合,为边境城市的视觉形象设计服务,是非常值得本土设计师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黑龙江 民俗文化 边境城市形象设计
城市形象设计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载体,是一个城市外显的视觉形象之一,优秀的城市形象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的视觉魅力和形象力,形成一个城市的视觉化符号,而地域民俗文化则可以使城市形象设计更具文化吸引力。
黑龙江省作为边境省份,有多个边境城市与俄罗斯、蒙古相邻,这些边境城市的发展对黑龙江的整体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些边境城市均具有浓郁的黑龙江本土特色。作为某一地区特有的地域民俗文化能够唤起人们对地方特有文化的兴趣或记忆,将黑龙江本土的民俗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的手段相结合,对黑龙江本省的边境城市形象进行塑造,可以发掘本土的深层次文化内容,使受众产生心理共鸣,提升城市形象的凝聚力,激发市民的城市归属感,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黑龙江的城市,以此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进步。
如何塑造适合边境区域发展的视觉形象,是现代设计领域有关提升边境城市整体形象魅力的重中之重,如何将黑龙江本土的民俗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结合,为边境城市的视觉形象设计服务,是非常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民俗文化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信仰等多方面因素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具有集体性,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民俗涉及的内容广泛,至今它所研究的领域仍在不断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气候民俗、劳动民俗、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民俗等等。
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民俗文化特征,《汉书·王吉传》便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边境省份,面积45万多平方公里,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毗邻。黑龙江省除汉族以外还包括多个少数民族,例如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游牧民族。因此,黑龙江的民俗文化不但具有北方农耕文化特色,还受到近邻俄罗斯文化的熏陶渐染,更有北方游牧和渔猎文化的融入,形成了特有的黑龙江民俗民风特色。
2015年11月在由中国装饰杂志社与四川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腹地智慧:站在西部看中国设计”学术论坛中便有人提出“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姓名的城市”这一观点,可见城市文化性的重要。想挖掘城市深层次文化,定是从这个城市区域的历史文脉开始,在深入研究历史的同时挖掘城市的民俗民风特色,即民俗文化,因为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根源,更是一个城市独特风貌的代表。
二、城市形象设计
人们认知一个城市,主要是通过视觉体验,城市形象是城市或城市所在区域给人的总体印象和感受,是对城市客观存在的提炼概括,通过视觉语言使之符号化,是人们对一个城市品质最直接的认知方式,我们通过城市的视觉形象设计不但能够提升城市空间的视觉品位,同时能够塑造城市的空间语境。
(一)以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主要设计元素
将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主要的创作元素,更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形成非常直观的认知感,同时也给对这个城市不熟悉的人以快速记忆的视觉形象。
(二)以城市名称为主要设计元素
以城市名称的全拼或英文名首字母为主要设计元素的城市形象设计,以及以城市英文名称为主要设计元素的城市形象设计,能够更直观地被识别和记忆。
图1、图2均是从视觉角度进行思考的相对直观的城市形象设计,然而,要获得具有一定历史、民俗文化的城市形象,只追求审美形式上的国际化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单一从视觉层面思考,除了外在的视觉品牌形象设计,更需要挖掘深层次的内容,从文化层面进行更深入的推敲。
三、民俗文化的挖掘与边境城市形象的设计
黑龙江特殊的地域民俗文化可以为本省的边境城市形象设计提供丰富的可挖掘资源,无论是地理民俗还是气候民俗,都具有挖掘价值,另外,无论国际还是国内,能够将黑龙江民俗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的尝试相对较少,成功的品牌案例则更微乎其微,更多的都是非常直观的图形图像类展示,缺乏设计感,更缺乏优秀的设计效果,也不符合当前的审美趋势,因此并未起到良好的品牌效应,也无宣传力度可言。可见,如何将黑龙江本土的民俗文化进行提炼总结,并通过平面设计的语言为我省边境城市形象设计服务,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一)挖掘黑龙江民俗元素并进行符号化提炼
深入挖掘黑龙江本土的民俗文化,包括黑龙江本省城市的历史民俗、气候民俗、地理民俗、民族民风、艺术民俗等多方面内容,并对其进行符号化提炼,是本土平面设计师的责任,也是設计素材收集的方法之一。黑龙江省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冬季大雪覆盖山脉,山体成为白色,将结冻之前的江河对比成黑色,形成了冬季“白山黑水”的特殊自然景观。另外,在此种气候条件之下,朴素的东北人民创造了各类与冰雪相关的艺术形式:冰雕、雪雕、冰灯等。将这些气候民俗特点进行提炼、归纳、总结,用图形图像化的视觉语言表现出来,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例如标志、海报设计等,这对于塑造黑龙江本省的边境城市形象具有本土探索意义。图3运用图形元素营造白山黑水的意境。
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地理民俗,因毗邻俄罗斯,俄罗斯文化和风俗更是渗透在黑龙江的各个城市之中,哈尔滨、佳木斯、绥芬河、鹤岗等边境城市都有具有俄罗斯风貌的建筑和贸易商品文化,这些俄罗斯风情民俗文化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不少异域风情。
黑龙江省有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其中赫哲族主要分布于佳木斯同江地区,赫哲族是游牧民族,其特有的渔猎文化十分值得我们本土设计师进行研究。赫哲族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鱼皮画”,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亲临黑龙江省佳木斯同江赫哲族地区赞誉了鱼皮画这一艺术形式。另外,“佳木斯”、“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城市名称更是具有满族文化渊源,“佳木斯”即为满语 “驿站”的意思。
黑龙江是许多艺术形式的发源地,如龙江剧、秧歌戏、二人转等,图4以传统艺术形式秧歌戏和二人转为主要创作题材,将秧歌戏和二人转中经常使用的道具和经常出现的服装颜色进行提炼,使之成为符号化图形语言,运用于平面设计作品之中,用更为简洁的语言和更为国际化的视觉形式体现黑龙江的艺术文化特色。
(二)黑龙江民俗文化符号与城市形象设计
我们在深入挖掘黑龙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本省各个边境城市地域的发展需要,在努力凸显本土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目标指引下,发展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形象设计包括外在建筑形象和城市品牌形象两方面设计,城市品牌形象設计主要包括城市形象标识、宣传海报设计、宣传网站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等诸多方面的平面领域的设计,它们同属于品牌视觉形象范畴,为塑造城市形象服务。
将收集的民俗元素进行符号化提炼总结,运用到城市形象的标志设计、宣传海报设计之中,以四川旅游形象标识为例(图5),此标识由“四川”的英文名称“SICHUAN”为主要形象,SICH四个字母通过符号化处理,构成了一只大熊猫——这一四川的标志性形象。
结语
设计富有黑龙江本土民俗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不仅是通过设计手段对民族民间记忆的一种守护,亦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同时,设计具有民俗特色的城市视觉形象对于延续黑龙江民俗文化,创造黑龙江省边境城市差异文化具有长远意义,更是本土设计师需要继续探索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艳红.黑龙江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开发与应用.科技资讯,2011年01期.
[2] 王绍强.品牌整体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11.
[3] 郭玉良.CIS品牌策划与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