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初一年级家校沟通探究
2017-06-08周明
周明
摘 要: 从身心发展上说,初一是儿童成长为青少年的关键时期;从角色上说,初一年级是小学到初中的重要转变时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存在大量寄宿制学校。如何做好家校沟通,确保初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迅速适应寄宿制生活,是教师和家长面临的共同问题。
关键词: 寄宿制学校 初一 家校沟通
一、家校沟通的意义
所谓家校沟通是指:“家庭和学校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彼此了解、相互合作,通过语言等多种媒介而进行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的行为。”[1]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2]。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3]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的影响具有长远性和深刻性。一般来讲,家庭教育的优势在于,家长对孩子具有真正的权威性。与此同时,家长的权威性,有时也是一种劣势,原因是很多家长并不具有科学的教育子女的方法,甚至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如果孩子的原生家庭出了问题,就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学校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是一个人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而且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时期。学生在学校势必受到校园文化、老师、同学的深刻影响,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两个成长场所,一个人要成长成才,必须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得偿所愿。所以加强家校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家长方面看,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配合学校处理孩子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具有丰富教育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有能力对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指导和建议,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做社区型的开放型的教师。教师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课堂、班级、学校,更有可能影响一个社区。
寄宿制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部分家庭教育的责任,以本校为例,本校是一所寄宿制中学,学生一周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五天,在家里仅仅周末两天。初一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寄宿制生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恋家、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人际关系紧張等,如果没有良好的家校沟通与协作,很难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家校沟通的现状
从家校沟通现状看,各个班级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既有主动联系老师,积极配合学校的家长,又有对孩子在学校不闻不问的家长,更不乏抵触、拒绝沟通甚至造成家校冲突的家长。
学生一周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五天,在家里仅仅周末两天,按理来说,家长更应该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成长情况。可事实是能够主动联系老师、承担教育责任的家长不多。以我所带的班级为例,部分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很少过问,或者只是简单地求助老师,表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无能为力,请老师多帮忙,也有极个别家长不情愿与我沟通。所幸的是我自担任班主任以来,一直非常注重家校沟通,采取一些措施,从目前本班家校沟通看,情况良好,团结部分家长,从来没有和家长起过任何冲突,家长们对我比较信任,对我的工作很支持。
究其原因,本校的学生和家长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校学生家长的构成是:小部分是深圳本地人,大部分是外来的务工人员、小商人、小工厂主,他们能够在深圳生存和发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实属不易,而且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上学期学校进行了家庭情况普查,让我诧异的是,学生家长的学历,绝大部分是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寥寥无几,大专以上的几乎没有。而大部分家长,有两到三个孩子。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低,再加上生存的压力,有的家长完全是主动把孩子送来寄宿的,因为寄宿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和压力。
当然,有家长很关心孩子,主动与老师沟通,为了孩子的成长想方设法。可是他们没有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打骂加身。这样的家庭教育方法,不但不能教育好孩子,反而给学校教育增加困难。
家校沟通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寄宿制学校并不适合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初一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弱,身心很不成熟,同时又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急需家庭的关怀与教育,家长因为各种原因,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本身就说明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次,家校难以相互理解。在很多家长看来,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么教育的问题就交给老师,自己可以放心,但在老师看来,家长是孩子终身的老师。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就不一样。尤其当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的时候,很难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以至于家校不仅不能良好沟通,家校冲突却屡见不鲜。最后,家校沟通渠道不畅,当今社会,很多家长为了养家糊口劳苦奔波,让孩子寄宿是不得已而为之,很少有精力和能力培养和教育孩子。作为老师,学生过多,课业过重,杂务过多,在学校尽心教育学生已属难得,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家校沟通。
三、家校沟通的建议
家校矛盾也好,师生矛盾也好,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缺少沟通。有了沟通,本身就是在解决问题。班主任不管从工作职责上还是专业技能上,都应该在家校沟通方面做到主导和促进作用。确实,方方面面的困难是存在的,我们工作很琐碎、很繁忙,我们的精力有限,我们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请相信,经过班主任的努力,家校沟通的良好局面一定会慢慢打开。经过家校沟通与合作,我们的工作慢慢变得轻松与简单。而且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激励和感染更多的家长,投入家校沟通中,请坚信,我们的工作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归根结底,能够促进我们的成长,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能够影响家长的教育方式与理念,能够促进社区的和谐。在这里,关于家校沟通,我有以下思考,供大家参考。
1.尊重家长。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正因为家长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不高,为人师表,更要尊重他们。他们是外来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为深圳特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能够在深圳立足,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已经很不容易,值得我们尊重和钦佩。作为家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是可以理解的,也必定是客观存在的。据我观察,有的家长不是不愿意和我们联系,而是他们自卑,怕麻烦我们。所以,在与家长接触和沟通的过程中,我要求自己一定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
2.不妨主动。虽然家长不联系我们,但我们可以主动联系家长。学生在学校的问题,大部分是普遍的问题,用群发的方式,这用不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却能让家长感受到班主任的责任心和细心,以及对学生的关怀,为家校关系的和谐打好基础,何乐而不为呢?学生需要激励,其实家长也需要激励,我们的主动能够调动家长的主动性。所以,逢年过节、周五放学、周末返校,我都会主动给家长群发短信,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存在,以及对他们的关注。
3.重在平时。家校沟通工作重在平时,不要平时不联系,学生一犯错了立马叫家长,否则工作会很难做,家长一接我们的电话就害怕。其实做学生工作也一样,重在平时,平时工作做好了,学生犯错就少,一旦犯错,处理起来就简单有效。平时工作不做好,一旦学生犯错,就会有警戒防备心理,处理起来,非常复杂,也难有效果。所以,我建立了班级家校通QQ群,平时也抽出时间和家长们聊聊天,家长要我做点什么事,只要力所能及,我绝不推辞。这样家长就知道我是一个热心人。
4.尽量报喜不报忧。不管是班级、宿舍,还是学生,只要取得荣誉和成绩,我一定第一时间发到班级家校通QQ群。让家长们知道学校和班级及孩子是很优秀的。还是那句话,学生需要激励,家长也需要激励。相反,孩子只要不是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我一般都是自己处理,不会告知家长,更不会请家长到学校。因为孩子在学校的很多问题,比如不交作业、上课睡觉、上课讲小话,和同学闹点小矛盾,都是正常的,肯定是家长早已知晓并长期存在的,不是叫家长来校就能够解决的,还不如自己处理来得高效快捷。
5.有意识的引导。老师都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大部分家长而言,可能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要得当一些。而且,我们作为学生家庭的旁观者和重要他人,可能更能看清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所以老师不妨大胆一点,热心一点,给他们的家庭教育提供一点建议,采纳不采纳,是他们的事,提不提,是我们的事。工作中对于普遍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会统一给予建议,对于特殊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会单独给予建议。
6.利用好互联网的资源。“互联网+”这个概念早就在各行各业声势浩大地发展起来。“互联网+”教育早就在很多学校和机构开展得有声有色。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传统的沟通方式,比如家访、短信、电话、面谈,现在也能够为我们所用。但是,班级博客、网络虚拟班级、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能为家校沟通提供更多的渠道和便利,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利用。大概在二十天前,我建立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小明老师有话说。基本上每天都推送一篇文章,把我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分享给家长,从目前来看,效果很好,家长对我赞誉有加。
四、结语
寄宿制学校初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开展家校沟通,有利于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同时有利于学校各項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家校沟通的目的是让家庭更多地参与教育活动,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密切沟通,在教育方向、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保持高度一致,承载着教育任务的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还要积极构建与家长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对话的机制,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架设沟通的桥梁,不断改进沟通内容和方式,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目标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4]。
参考文献:
[1]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67.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97.
[4]张雅琪.初中阶段家校沟通现状的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