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到深处,“感”自从中来

2017-06-08郭治

职业·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感受力

郭治

摘 要: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现实中许多学生往往忽视了文本的丰富性,导致审美的感性内涵未能彰显。本文以深度阅读为抓手,尝试从“解出语文元素”“探求意趣之处”“寻找兴趣激发”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去发现深度解读文本之路径,进而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培养自身的感受力。

关键词:感受力 文本阅读 深度解读

“感受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它是个体增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是人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达到让学生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理解外界以及形成主观意识形态的目的,感受力的培养必不可少。

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经常发现这一现象:一些学生尽管看了或背了很多书,却仍然语感缺失。多年的语文学习并没有开掘出他们的感受力,学生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缺少一个畅通的纽带,进而导致精神世界的贫瘠,丰富细腻的情感、灵动的思想流淌难觅踪影,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难以彰显。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有效利用文本开展深度解读,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才能让他们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寻求深度解读之径,以实现培养学生感受力的目的。

一、解出语文元素

教师需要根据文本的特性,从文本中寻找与发现蕴藏于其中的语文元素,也就是说“解”出适合这一学段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与言语技能,语文课堂才会变得多情且充满生命的气息。

案例1

《我的母亲》《合欢树》两篇文章都着眼于母爱的主题,都是感念母亲的教养、母亲的艰辛与勤劳。一般来说,教师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母爱的颂扬上,在这个意念层面上,教师加以引导渲染,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感动点。但是,当学生写到自己父母之爱的时候,就只会用一种转述的方式讲父母如何疼爱自己,生病送医院,周末做美食,中考前后的鼓励与安慰等,虽然不否认主题是具有真情实感的,但因没有良好的言语表达技巧,文章的感染力却也只是平平。

因此在教授人物类系列文章的时候,解读其中的手法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母亲》是用细节来刻画母亲勤劳、做事认真的性格习惯:母亲帮别人浆洗黑如铁的衣袜,洗得发白,在生活贫穷困顿的境遇中,仍然保持家中的整洁干净。《合欢树》中提到母亲在作者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会给自己做花裙子,爱和儿子逗趣,以及当史铁生双腿瘫痪母亲到处找偏方导致他差点失去生命时母亲惶恐不安的这些细节,把这位母亲的性情在细节中一一呈现。这种细节刻画人物的方式,本身就是作者对自己母亲那种深入骨髓的思念而致。教师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寻找细节,解读细节刻画背后的深意,让学生学用细节刻画的方式,一定会比只停留在转述母爱的层面上有更好的效果。

案例2

《哦,香雪》中“香雪,过来呀,看!”凤嬌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

这一段文字谈及姑娘们的发现,如果不深读,这种不属于情节性的片段是很容易忽略的,当你深究时,会发现作者的用心之处。台儿沟的姑娘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凤娇关注着列车乘客的穿着打扮,看到乘客头上的发饰,因为她从来没有拥有过,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理解去称呼它为“金圈圈”,“金圈圈”很闪亮,吸引住了众多姑娘关注的眼神,但是却吸引不了香雪,香雪的关注点在那些与学生有关的物品上。这是因为姑娘们各自的特质决定了她们不同的关注点。当教师在分析文本时,把作者的这种细心用心挖掘出来的时候,学生会有一种收获,明白了深读确实是可以读出很多种道道来的。

因此,教师在文本阅读中通过深度解读,“解”出文本中相应的语文元素,教给学生深度探究的阅读方法与技能,才能让学生乐于阅读,并促进着学生感受力的提升。

二、探求意趣之处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候值得品味的不仅仅有文本自身,还有文本背后或者与之相关的一些元素,如果能够激起学生的情绪浪花,教师又何必拘泥于什么是文本,什么是非文本呢?能把那点点浪花堆积形成学生求学的浪潮,对教学者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如在文本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把握阅读的思维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和用意。不妨通过深度解读,寻找文章背后的意趣,读懂作者、读懂课文,在读懂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知之然后才能真正乐之。

案例1

《过秦论》与《六国论》,学习这两篇论证气势磅礴的文言散文时,不难得出《过秦论》着重论述了秦灭六国后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六国论》的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两位作者议论的尽管是同一段历史,然而各自截取的面不同,论点也不同,这里面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历史的进展总是有着无数的原因,而两位作者选取的论点,都是因为他们想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剖析,告诫当政者一个要引以为鉴的事实。汉朝天下初定,贾谊认为当施行仁义之政,天下方能长治久安,在当时经历春秋战国动荡的华夏确实需要休养生息的国政。苏洵的《六国论》是针对北宋王朝的岁币政策,希望通过六国赂秦最终灭亡的史实引起重视,转变方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若仅仅局限于文本,漠视背后的意趣,就会使学生无法进入文本的精神世界。只有适时地将阅读的触角伸向看似“旁逸斜出”的话题,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内涵。

案例2

《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简简单单的诗句,读懂表层意思是不难的,背下来也没有难度,教师在引领学生去深入探究时,不妨引导学生去思考:诗中讲述牛郎织女因长期分离,导致织女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如此细腻的情景真的是天上的牛郎织女吗?学生就会有一种发现,这么细腻真实的情景,应该就是百姓生活的体现,当学生有了这样的思维关联后,再引入古代的兵役徭役等制度,让学生获得古代民间百姓夫妻分离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的信息后,再让学生来读这首诗,学生自会有了丝丝触动,多了情感深处的理解,读起来也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发现文本背后的奥秘,根据文本特征去探究作者的用意,把握时代的背景,搜寻关联的语句,也是一种深度解读之法。有时候,当教师在课堂中有了一些开合自如的迁移升华,就会发现:原来语文课堂会在有序与无序的进程中表现得更具人文气息。

三、寻找兴趣激发

深度解读还可以是带领学生以“非纯粹的读者”身份去阅读文本,“入情入境”地触摸语言文字跳动的脉搏,感受其真实的温度,深入寻找文本情感的激发点,让学生在激发点上产生一次共鸣就是一次语文感受力的培养。

案例1

《荷花淀》中“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这段文字是对白洋淀的环境描写,引出小说人物的出场,可是仅仅是如此吗?当进行深入解读的时候,你的心里会为之一颤,细细一想,这般美好宁静的环境却要被破坏,要被日本侵略者践踏,当美好的东西要毁灭在你眼前,是什么感受,当然是不甘受辱。因此且看勤劳朴实的农村青年都自觉地站出来,加入保卫家园的战斗,在平静的环境描写下就藏着民族精神的激发点。在深度解读中,安宁平和的环境描写比战火弥漫的激烈场面更能带动起学生的情绪,爱国情怀在阅读中得以激荡,这种阅读必定会进入学生心灵,养其灵魂之正氣。

文以传情,情于文中;文以载道,道于文中;文以赋美,美于文中。在深度阅读中,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生命产生转换或理解,往往就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形成灵魂的交融和精神的结合。当学生观乎文,触动情时,悟于思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要增强学生语感能力,寻求深度解读文本之径大有裨益。虽说深度解读的内容与方式无定法,但从不同视角、不同身份、不同层次解读文本表达的“奥秘”,破译言语表达的“密码”,解出作者言语表达的智慧,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只有让学生把文读至深处,既“得意”“得言”“得美”又“得智”,方能“感自从中来”。

参考文献:

[1]阳芳.旨在培养学生表达力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下),2014(3).

[2]蔡伟.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3]孙文学.渐行渐远渐无穷——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系统拓展[J].江苏教育研究,2010(34).

[4]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06(1).

[5]杨永清.学生的感受力与语文教学[J].考试(教研版),2009(10).

[6]王祥连.对深度解读的解读[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3).

[7]任品.让读与悟成为阅读教学的灵魂——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作者单位:宁波第二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感受力
卷首语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浅析演员必不可少的创作素质——感受力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元认知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