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程建设刍议
2017-06-08贺翔
贺翔
〔摘 要〕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内容丰富,教材所涉及的范围广泛,也是中国舞表演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而把杆训练又是其中关键的一部分。它旨在对身体各部位肌肉、关节、韧带等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为最终完成舞蹈呈现所需的各种民族舞姿和跳、转、翻等技巧做能力的准备。地方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基础的规范训练,打好坚实的根基,再循序渐进往上走,然后合理改善教学模式,使训练更加有效。
〔关键词〕 把杆训练 地方院校 古典舞基训教学
一、古典舞基本功把杆训练的目的
中国古典舞把杆训练借鉴了西方芭蕾舞训练的科学方法,以功能性训练为目的,寻找舞蹈本体共识的规律,改变自然的身体形态并融合民族审美的主体要求,依照难度由浅入深、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缓渐快的步骤进行训练。它通过合理、系统、逐渐完善的教材,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进行专业化规范,对身体各部位肌肉、关节、韧带等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为最终完成舞蹈呈现所需的各种民族舞姿和跳、转、翻等技巧做能力的准备。
把杆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达成舞蹈审美要求对身体能力的所需,对身体部位的强化训练起到帮助作用。
1、把杆训练帮助提高身体的柔韧性。身体的柔韧程度不仅关系到舞姿是否优美和是否具有延伸性的视觉效果,而且还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有质量、流畅地完成舞蹈当中的所有动作,打破人体的局限,放大四肢的舒展力和表现力。一般来说,人的柔韧性一方面取决于先天的骨骼结构, 尤其是关节之间的灵活程度与拉伸的幅度;另一方面也与后天基础训练的方法与强度有关。对于地方院校大学生而言,已经经过了中专训练阶段,软开度有的逐步解决,有的还是存在问题,所以在大学阶段软开度的训练并不能松懈,它影响着动作幅度对力量精准的掌握和形态本身的美观。教材设计有扶把强化相关部位的练习,比如课堂热身的扶把活动训练、控制、踢腿等。这些动作通过把杆的辅助将身体关节和韧带最大化地进行反复撑拉,使其锻炼部位得到扶把带来的更大的助力和稳定。如把杆训练中的腰的练习和大踢腿主要是训练腰部腿部及胯跟等韧带最大限度的收缩与最大限度的拉伸,由此能够大大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2、把杆训练帮助提高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训练时要求腿部肌肉以及各个关节能够迅速、敏捷到位以及灵敏变换。小踢腿与小弹腿是典型的代表性动作,锻炼膝关节、小腿的灵活性以及脚背的速度力量,达到在空中瞬间形成的舞蹈造型美感,为把杆下的跳、转、翻打下基础。所以把杆训练也能培养学生的反应速度、准确判断、随机应变。协调性对于学生而言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以协调的方式来支配他们的身体,有协调的配合动作才富有表现力和美感。训练动作快慢张弛有度,处理好细节以及动作之间的协调连接等都是学生需要自己琢磨和研究的问题。
3、把杆训练帮助提高身体的力量性与稳定性。对于古典舞来说,把杆训练就是舞者获得力量的来源,这些力量是他们掌握技术技巧,提高舞蹈动作质量的基础。把杆上的踢腿、弹腿、控制都是训练爆发力、耐力、能力以及支撑腿部和躯干重心的稳定性的代表性训练动作。力量是一种实质的能力训练,学生在完成重心的掌握,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的运用基础上,完成腿部的力量训练,提高起跳的反应能力并减轻跳跃落地时的撞击。通过把杆完成腿部力量训练,让学生在离开把杆之后不会依赖辅助,使自己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条件,打好夯实基础。
二、地方院校基本功把杆训练的教学建设
对于把杆训练来说,地方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基础的规范训练,打好坚实的根基,再循序渐进往上走,然后合理改善教学模式,使训练更加有效地达到目的。大多数院校把杆训练都采取“口传身授”的方式为主,也就是教师先讲解动作的重难点以及动作连接的方式并且进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模仿,教师进行讲解纠正,然后加入音乐节奏,学生配合音乐来完成把杆一系列训练的组合,最后教师根据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细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完成教学过程。应该说这样的传统方法凝聚了千百年来的经验,对于现阶段的古典舞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在课堂训练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以往的审美方式也应该得到提高和调整。把杆训练不仅是功能的训练也应该是情感传递的基础训练方式。比如扶把控制,通过起腿的速度和音乐的转折去传递所要表现的情感,而并不只是停留在能够达到某种高度而已。现在的学生学习时通常只注重对“形”的模仿,缺少对“神”的把握,只了解了训练的目的而看不到训练的发展和无限的可能。特别是有些地方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这种情况就显得尤其明显,长期的被动教学,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了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交流沟通缺乏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引入从把上至把下教学的联系,扩大学生自由的空间,告别动作的生硬模仿,通过对舞蹈情感的灌输和理解,激发内在热情。在动作的学习基础上,加入想象的表演内容,提倡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自身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提高对单一训练学习的兴趣。
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体系建设还处于不断完善和反思的过程当中,针对它本身的实践历程,这些受用于地方艺术院校的教学方式,对于它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我们有着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因为教师是引导者,决定着课堂进展和训练方向,但是目前并没有一套统一的教学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上老师是相对自由的,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会存在问题,课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理解组织能力,这也是基训体系尚未成熟的表现。多年来,这也是古典舞舞蹈作品呈现多元和 “混杂”的原因。特别是有些地方院校,由于其生源不仅有中专毕业的学生也有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受到不同老师的不同教学方式的培养,所以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专业舞蹈学院的把杆训练教材也许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难度较大,并不适用,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首先教材的选择是要考虑的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年级的高低、接受能力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避免学生课上产生错误的理解,导致老师一味纠正错误,学生产生自卑,失去主动学习的热情。刚开始不宜太过花哨或者强加高难度动作,要避免“还没学会走就要起飞”和因强度过大导致受伤的情况,所以教师在组织教材时要有系统性、连续性和贯穿性。其次,应该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成为真正的、科学的、有价值的训练课。
中国古典舞基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经过一代代前辈的整理,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基训始终是一个学生走向专业化的第一步,是全部技术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今后的旋转、跳跃的动作质量以及形体的塑造。但是不能说基训课只练技术而不涉及风格,特别是对于把杆训练来说,一味追求技术、能力、软度,而忽略了其中的风格性,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是机械而生硬的。对于基础训练第一步的把杆来说,课程的起势收势、连接的步伐、造型的神态如果都是僵直的、没有情感的,也就失去了训练的意义。而把杆中加入“身韵”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空缺,它丰富、系统、独特的教材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要从外形到神态的琢磨,气息的掌握,动作的衔接,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充分而细致地体验和感受,这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是难得和必要的。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想象力、领悟力和创造力,把枯燥的基础训练和情感联系在一起,达到双丰收的效果。因为从中专和普高上来的地方院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身体都很僵,不会利用气息,做动作过于憋气,所以说改变学生过于僵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懂得如何解放和支配身体,这也是大学阶段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用“身韵”的手段改变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基训”结合了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使把杆训练更为贴合我们的民族审美。
结语:本文以學生的普遍性为基点,针对地方院校的把杆训练课程现状与建设,提出完善的方向以及与“身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解读了舞蹈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教育者和继承者,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挖掘、创新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思考自身在学习、教学、组织教材中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09月
[2]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3]刘行.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体系问题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高思濛.中国古典舞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建设——专业课程体系核心训练内容辨析[D].沈阳音乐学院,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