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语录词汇研究综述
2017-06-08林芳艺
林芳艺
摘 要:20世纪80年代,禅宗语录因其丰富的口语词的存留而进入语言学研究者的视野,并在90年代后出现新的高潮。从基础的疑难语词的考释到传统训诂学、比较研究,再到与现代方言、词汇学等新角度的有机结合,禅宗语言的词汇研究正蓬勃发展。本文从研究现状、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弊端及研究展望五个方面分析近几十年来的禅宗语录词汇研究情况,力求厘清禅宗语录词汇的发展脉络及基本面貌,为推动词汇研究工作做一些努力。
关键词:禅宗语录 词汇 研究综述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不仅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要,也反映了唐宋之交中国的社会面貌。禅宗在讲法过程中,不喜拘泥于经典权威,善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佛理,因此禅宗语录中含有大量的方言口语成分,并师徒相传存留至今,成为唐宋时期词汇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价值
禅宗语录记录的是禅宗师徒之间进行的宗教性对话,其中有大量流行于当时的口语化词汇,生动地反映了唐宋时期百姓的生活方式。这种对话体的运用与禅宗基本的宗教理念是分不开的:首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禅宗用语的重要原则,禅宗反对书面文字以及艰涩的佛教用语,推崇口头语及非教理的俗语;其次,禅宗在主客机锋应对之际随机应变,因此师生之间的对答自然反映当时的口语;再次,禅宗提出“平常心是道”,主张将禅理寓于寻常事务之中;最后,禅师为了教化民众,有意使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
(二)研究资料
禅宗以“顿悟”为教义,注重口耳相传,因此有语录流传至今。禅宗语录主要指以对话为中心的语录,但也包括由传记集成的灯史,主要反映了唐末五代至北宋时期的口语情况,是这一时期词汇研究的重要原始语言资料,主要的作品有《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但是,宋以后的禅宗语录由于收录繁杂、版本混乱导致可信度降低,所以不能作为词汇研究的可信资料。
(三)研究历程
鉴于禅宗语录的语言学价值,语言学学者早于宗教学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进入这一研究领域,但当时对相关佛典资料的研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者们最初探讨的主要是禅宗语言的语义和语法问题。随着“禅宗热”的兴起,90年代后关注禅宗文献的学者逐渐增多。由国内从事语言研究的100多位学者共同成立的“禅藉俗语研究会”是禅宗语录相关研究走向初步繁荣的标志,研究会会址设在日本京都的禅文化研究所,同时还创办了专业性会刊《俗语言研究》。与20世纪相比,近年来的禅宗词汇研究更为全面系统,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四)研究面临的困难
1.研究基础薄弱。禅宗语录大多是唐代以后的文献资料,根据吕叔湘先生的汉语史分期可知,禅宗语录属于近代汉语部分。词语的研究向来重上古汉语,轻近代汉语,因此前人对禅宗语录的研究较为薄弱。
2.文献资料整理存在困难。禅宗语录的部分文献资料由日本传入,出现时间晚且整理困难,因此文献整理相对缺乏,文字错讹多,版本也存在不少问题。还有一些资料的产生年代也不容易搞清,需要慎重对待。
3.语言情况复杂。唐五代时期政权对峙、社会动荡,使得当时的汉语与方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之间呈现出复杂的情况。这要求词汇的研究必须关注當时的口语、方言及其他民族的语言,存在一定难度。
二、研究成果
(一)词语考释
传统语言学主要以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重书面语,轻口语词,重僻字僻义的考释。“五四”以后,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的正统地位,口语词和常用词开始占据重要地位。禅宗语录为词汇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汉语词汇研究的重点是词语考释,研究者在词语考释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得禅宗词语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也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做出了补充。考释禅宗语录词语的专著中有代表性的是袁宾撰写的《禅宗著作词语汇释》(1990),这本书是禅宗语录词汇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的标志,在禅宗方俗词研究方面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价值。此外袁宾的《中国禅宗语录大观》(1991)一书中选录并翻译了中国历史上从南北朝到清代的400余名禅师的上千条禅语,其中,唐末五代是禅宗的鼎盛时期,也是研究的重点时期,该书对此期间有创造性的、体现禅宗精神的词语进行逐条阐释。体例上以时间为轴,兼顾禅宗师承、疑难词语的阐释,为禅宗精神的体悟扫除障碍。《禅宗语录辑要》(1995)、《禅语译注》(1999)进一步对禅宗语录的重点词语进行补释,收录了日本典籍《大正新修大藏经》所辑禅宗语录中的疑难词语,是研究中国禅宗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异文比勘的重要语料,为解释疑难词语提供了新的路径。
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中的论文以《祖堂集》为要,《祖堂集》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禅宗文献,因而最早受到关注。蒋绍愚最早注意到《祖堂集》的词汇价值,并在《<祖堂集>词语试释》(1985)中对其进行词汇考证,之后关于《祖堂集》词汇的考释工作相继开展起来,如吕幼夫《<祖堂集>词语选释》(1992)、鞠彩萍《<祖堂集>词语训释》(2007)、詹绪左《<祖堂集>词语札记》(2008)分别考释了《祖堂集》中的几则疑难词语。其次关注的是对《五灯会元》的词语考释,主要成果有袁宾《<五灯会元>词语续释》(1987)及相关考释文章、董志翘《<五灯会元>语词考释》(1990)、滕志贤《<五灯会元>词语考释》(1995)、黄灵庚《<五灯会元>词语扎记》(1999)等。对《景德传灯录》的词汇考释则相对薄弱。另外还有对禅宗系统中的词汇做出的词语考释,例如卢烈红《禅宗语录词义扎记》(2005),雷汉卿、马建东《禅籍词语选释》(2006),雷汉卿、孙艳《禅藉词语考释》(2006),邱振强《<五灯会元>释词二则》(2007),何小宛《禅宗词语释义商补》(2009)等。考释工作对解决唐宋典籍中的疑难词语、辞书的编纂和修订都有借鉴意义。
(二)特殊词语
俗字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关系尤为密切。有些词语很普通,但是由于人们不熟悉就成了疑难词语,一旦认出其俗字,疑难就迎刃而解了。禅宗语录中有很多俗语词,也有很多特殊词语,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俗语词研究代表性的论文有:袁宾《唐宋俗语词札记》(1986);雷汉卿的《禅籍俗语词札记》(2004),创造性地结合了现代方言,将俗语词置于广阔的农禅语境下来省察,对“雅诂旧义所不能赅”的词语,尝试联系现今的方言词进行对比证明。另一方面,对禅宗妙语、谚语进行辑录的著作也有不少,专著有:钟学梓《禅语三百则》(1995)、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俗语佛源》(1993)、日本秋月龙瑉著、汪正求译《禅海珍言》(1997)。单篇论文有:董志翘《<五灯会元>语词考释》(2001)、周裕锴《禅籍俗谚管窥》(2004)、范春媛《禅籍谚语研究》(2007)、薛春华《禅宗语录熟语研究》(2011)、李涛贤《禅宗俗谚初探》(2003)、张泰《<景德传灯录>成语研究》(2009)等。以上论著都涉及了禅籍俗语,但是关于俗谚的相关问题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三)辞书编纂
辞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断代词典,其中包括唐代禅宗词汇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有五部:龙潜俺编《宋元语言词典》(1985);刘坚、江蓝生主编的《唐五代语言词典》,该词典对唐五代的词汇搜罗全面、诠释详尽,注重发掘唐代的口语词和方言词;袁宾编《宋代语言词典》,其中所收词语以宋代新词新义为主,主要是宋代的口语词、习用语,其中包括禅宗类;李崇兴编《元代语言词典》,其特点是收录了大量的口语词、俗语词。如果说前几部词典尚在初始阶段,那么后几部词典就已臻于完善。另一类是专门性的禅宗词典,如袁宾主编的《禅宗词典》(1994)比较集中地汇集了这一方面的成果,《禅宗词典》与由袁宾、康健主编的《禅宗大词典》(2010)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部研究禅宗方面的专门工具书。在日本,从江户时期开始,就出现了一股训释禅籍的风潮,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阐释禅宗词汇的专门性工具书及相关专著。具有代表性的有安藤文英、神保如天编《禅学词典》(1915),山田教道《禅宗辞典》(1918),中川涉庵编《禅语字汇》(1956),柳田圣山编《训注鉴济录》(1961),驹泽大学禅学大辞典编纂所编《禅学大辞典》(上下两卷和别卷)(1978、1985),柴野恭堂編《禅语惯用语俗语要典》(1980),平田精耕编《禅语事典》(1989),入失义高、古贺英彦编《禅语辞典》(1991)等。
(四)语料分析研究
标点禅宗文献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因为禅宗具有特殊的教义,往往不为人所明晰;另一方面是因为禅宗语录多为古代白话语录体,包含了大量当时的口语词和口语语法现象,若不明其中缘由就容易出现误断、误校等现象。以下几篇论文就是针对语料整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作出的修正:鞠彩萍《禅籍点校匡补》(2005)对《祖堂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古尊宿语录》(中华书局,1994)、《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中校勘或标点的遗误之处进行了匡补;雷汉卿在《近代俗语词研究与禅宗文献整理漫议》(2014)中对文献校勘和标点方面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总结,分析出由于不明俗语词而误校误改例、误解词义例、标点致误例三种可能造成遗误的原因,并对《祖堂集》《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景德传灯录》中部分俗语词的误用进行了校勘;李彬在《上海书店本<景德传灯录译注>语词训释商兑》(2016)中对词语释义方面一些值得商兑的地方作出了修正;以及张美兰在《高丽海印寺海东新开印版<祖堂集>校读札记》(2001)中揭示了校读《祖堂集》原典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专书词汇研究,如柳田圣山《祖堂集索引》(1980)、詹绪左《<祖堂集>词语研究》(2016)等;词汇分类研究,如张子开《禅宗语言的种类》(2008);词汇比较研究,如雷汉卿《试论禅语言比较研究的价值》(2011)、苗玮《<祖堂集>与<五代史评话>词缀比较研究》(2013)等;构词法的研究,如齐焕美《<祖堂集>词缀研究——兼及汉语史词缀使用的若干问题》(2006)、陈前瑞与张华《从句尾“了”到词尾“了”——<祖堂集><三朝北盟会编>中“了”用法的发展》(2007)等。
三、研究方法
1.异文比勘。禅宗语录的流传过程漫长而复杂,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版本。将同一文献资料进行不同版本间的异文比较,有助于发现语料整理方面的失误、破解疑难词语的词义,也能反映出在传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经手人在词汇和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是词汇研究的基础工作。
2.词例归纳。文献中的词汇数量众多且繁杂无序,在整理研究词汇的过程中发现词汇规律、科学地分类归纳,更有利于发现禅宗系统的词汇特点,理清词汇的发展脉络,为进一步做史的研究带来便利。
3.共时和历时相结合。将传统的文献和“活”的语言结合起来,如利用方言这个语言的“活化石”,引进亲属语言和其他语系的语言,扩大研究视野,寻找共同的词义理据。
4.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这使得检索资料更为方便。因此,与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可用语料更为丰富。例如大量的语料库、数据库都可以参与到文献的整理、校对、分析工作中。
四、研究意义
1.禅宗文献是佛教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与敦煌文献比肩的佛教文献宝藏。对禅宗语录词汇的研究可以为其他佛教典籍如敦煌文献、魏晋佛教文献等的研究提供借鉴。
2.禅宗的繁盛时期是唐五代至宋代,也是词汇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记录的当时的口语和方言,是研究初期近代汉语的重要材料,也是划分近代汉语和中古汉语的重要依据,对汉语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3.对禅宗语录进行词汇学的研究,挖掘其中的口语词、方言词、俗语词等的内涵,从而描绘出这一时期的生活图景,揭示唐宋时期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五、研究评述
1.研究角度。禅宗语录词汇研究不仅仅是词语考释,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如构词法研究、常用词演变研究、各阶段词汇系统的研究、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等。一方面,尽管词语考释是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对疑难语词、特殊语词的考释,但较少有人从汉语史的角度探讨语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词语与词语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词义系统等问题;另一方面,汉语词汇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基本词汇和常用词汇,因此应加强对常用词的研究,不对常用词作史的研究,就不能窥见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也不能发现不同时期之间词汇的发展变化。
2.研究方法。虽说词汇的研究方法因研究角度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共通之处。从已有成果来看,禅宗词汇研究很好地吸取了传统训诂学的优良传统,从语言材料出发,注重实证。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尝试运用有关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例如语法化、词汇化、认知语言学等。理论的利用和总结应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得到更多的重视。
3.跨学科研究。可以将禅宗思想研究和禅宗词汇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在中土的不断发展,禅宗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典籍用语的独特语言形式,它吸收了唐宋时期的俗语、方言、官话、文言、白话等多种语言形式。禅宗的主要叙述方式是对话体,因此其语言逻辑有时是跳跃的,甚至是混乱的。超常出格的语言不仅表现为使用动作语、棒喝语、隐语、反语等,还表现为有意识地运用方言俗语词。同时,禅宗语言还逐渐形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宗教语言和行业语言,其中部分语词的暗示性很强,是圈内人的默契。所以说禅宗词语研究不仅有语言的障碍,更有文化的隔膜。
六、研究展望
1.资料整理。这是词汇研究的基础,基础打不好,进一步的研究就无从谈起,但是对书面材料的整理问题比较复杂,有时代问题、真伪问题、文白夹杂问题、地域方言问题、宗教行业语问题等等。尽管在此之前已经做了一部分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仍要对复杂的语料进行词汇方面的鉴别。
2.参证方言。在这方面,近代汉语比古代汉语的条件更为便利,近代汉语的词汇有很多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方言中。现在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禅宗词汇与汉语方言研究之间的紧密关系,已有部分作品关注了词汇中方言的遗留问题,或者涉及到了方言词汇研究的内容。
3.上下贯通。詞汇研究尽管属于“近代汉语”范畴,但是把它限制在“近代汉语”的范围内也是不太合时宜的。因为语言的发展是割不断的,向上追溯很多词汇现象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的佛教典籍,向下衔接,其与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在研究时应注意上下贯通。在词义研究上,不仅要考释单个词语,更要对一组词或一类词作整体的史的研究。
禅宗语录词汇研究作为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新领域,也是当代词汇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研究者仍需要共同勤勉不舍,体会禅宗文献词汇的精妙之处,挖掘其中的词汇研究价值,进一步推动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前瑞,张华.从句尾“了”到词尾“了”——《祖堂集》《三
朝北盟会编》中“了”用法的发展[J].语言教育与研究,2007,(3):63-71.
[2]邓海荣.禅宗语录词语札记二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
科版),2004,(3):436-438.
[3]董志翘.《五灯会元》语词考释[J].中国语文,1990,(1):
64-68.
[4]段观宋.禅宗语录疑难词语考释[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1,
(1):52-55.
[5]范春媛.禅籍谚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6]方一新,刘哲.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J].中国语文,
2015,(1):73-86.
[7]方一新.20世纪的唐代词汇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
(6):7-15.
[8]冯卓.近十年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成果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50-52.
[9]何小宛.禅录词语释义商补[J].中国语文,2009,(3):
269-271.
[10]黄灵庚.《五灯会元》词语札记[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9,(3):22-26.
[11]蒋邵愚.《祖堂集》词语试释[J].中国语文,1985,(1):
142-148.
[1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述[J].古汉语研究,1990,(2):
1-11.
[13]蒋绍愚.近十年间近代汉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古汉语研
究,1998,(4):37-44.
[14]鞠彩萍.《祖堂集》词语训释[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1):77-79.
[15]鞠彩萍.禅籍点校匡补[J].语言科学,2005,(3):81-89.
[16]雷汉卿,马建东.禅籍词语选释[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6):71-74.
[17]雷汉卿,孙艳.禅籍词语考释[J].佛教研究,2006,(1):
58-62.
[18]雷汉卿.禅籍俗语词札记[J].江西社会科学,2004,(2):
48-52.
[19]雷汉卿.近代俗语词研究与禅宗文献整理漫议[J].燕赵学术,
2014,(1):1-11.
[20]雷汉卿.试论禅语言比较研究的价值:以词汇研究为例[J].语
言科学,2011,(5):551-560.
[21]雷汉卿.试论禅宗语言比较研究的价值[J].语言科学,2011,
(5):551-560.
[22]李彬.上海书店本《景德传灯录译注》语词训释商兑[J].南京
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3):173-177.
[23]李崇兴.元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4]李涛贤.禅宗俗谚初探[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25]李壮鹰.谈谈禅宗语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8,(1):65-71.
[26]刘坚,江蓝生.唐五代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7]龙潜俺.宋元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28]卢烈红.禅宗语录词义札记[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
[29]吕幼夫.《祖堂集》词语选释[J].辽宁大学学报,1992,
(2):46-48.
[30]苗玮.《祖堂集》与《五代史评话》词缀比较研究[D].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31]齐焕美.《祖堂集》词缀研究——兼及汉语史词缀使用的若干
问题[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2]邱振强.《五灯会元》释词二则[J].中国语文,2007,(1):
68-71.
[33]沈氏雪娥.禅籍方俗词三题[J].钦州学院学报,2013,(1):
33-37.
[34]谭伟.《祖堂集》文献语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5.
[35]滕志贤.《五灯会元》词语考释[J].古汉语研究,1995,
(4):90-91.
[36]徐时仪.试论古白话词汇研究的新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47-52.
[37]薛春华.禅宗语录熟语[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11.
[38]袁宾,康健.禅宗大词典[Z].武汉:崇文书局,2010.
[39]袁宾.《五灯会元》词语续释[J].语言研究,1987,(2):
125-134.
[40]袁宾.禅语译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41]袁宾.禅宗词典[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2]袁宾.禅宗语录辑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3]袁宾.禅宗著作词语汇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44]袁宾.禅宗著作词语释义[J].中国语言学报,1991,(4):174-184.
[45]袁宾.宋代语言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6]袁宾.唐宋俗语词札记[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72-78.
[47]袁宾.中国禅宗语录大观[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
[48]詹绪左.《祖堂集》词语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9]詹绪左.《祖堂集》词语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65-70.
[50]张美兰.高丽海印寺海东新开印版《祖堂集》校读札记[J].古汉语研究,2001,(3):79-84.
[51]张鹏丽.禅宗语录语言研究述略[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9-62.
[52]张泰.《景德传灯录》成语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2-116.
[53]张子开,张琦.禅宗语言的种类[J].佛教研究,2008,(4):56-70.
[54]张子开.系统地、多角度地研究中国禅宗文献语言的开拓性之作[J].漢字化,2000,(4):49-52.
[55]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增订版)[M].上海:中西书局,2013.
[56]钟学梓.禅语三百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57]周裕锴.禅藉俗谚管窥[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2-47.
[58]曾昭聪,刘玉红.佛典文献词汇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9-115.
[59]安藤文英,神保如天.禅学词典[Z].无我山房,1915.
[60]柴野恭堂.禅语惯用语俗语要典[M].思文阁,1980.
[61]驹泽大学禅学大辞典编纂所.禅学大辞典[Z].大修馆书店,1978.
[62]柳田圣山.训注鉴济录[M].其中堂,1961.
[63]柳田圣山.祖堂集索引[M].东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0.
[64]平田精耕.禅语事典[M].大展出版社,1989.
[65]秋月龙瑉.禅海珍言[M].汪正求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66]入失义高,古贺英彦.禅语辞典[Z].思文阁,1991.
[67]山田教道.禅宗辞典[Z].光融馆,1918.
[68]中川涉庵.禅语字汇[M].兴正会出版部,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