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佐拉《春》中的新探戈创作技法
2017-06-08邓君
邓君
〔摘 要〕皮亚佐拉是著名的班多钮手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通过对探戈音乐在和声结构、作品结构、节奏等方面的不断革新,融入欧洲古典作曲技法和爵士乐即兴的特点,使其开始受到全世界乐迷的喜爱。
〔关键词〕皮亚佐拉 《春》 创作
阿斯托尔·潘塔利昂·皮亚佐拉是阿根廷著名的班多钮手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以其对传统探戈音乐的深入改革和创新,让原本式微而难入主流社会的探戈音乐,独立于探戈舞蹈之外,成为一门独立的创作艺术。20世纪中期,皮亚佐拉的作品在艺术之都——巴黎开始受到追捧,其作品戴着“迷失”“文艺”“小资”等各种标签,在全球各地的酒吧、音乐厅和剧院频繁上演,受到广大乐迷的热烈欢迎。因此,作曲家也被人们称为“新探戈之父”,成为南美文化的代表人物。
古典乐坛一直以来有“八季”的说法,是指巴洛克时期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与皮亚佐拉的四部探戈音乐《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分别代表了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四季。维瓦尔第的春夏秋冬各有他的从容不迫,舒缓绵长,而皮亚佐拉则充分宣泄了南美四季独有的热情。皮亚佐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包括“春”、“夏”、“秋”、“冬”四首曲目,严格来说它们并不是組曲,它们并不是同一时期创作的,最初创作的是1965年的《夏》,1969年《秋》和《冬》完成,直到1970年《春》才完成。
《春》最初是五重奏乐队编制,包括班多钮手风琴、钢琴、小提琴、吉他和低音贝斯。后来为了便于演奏,出现了钢琴三重奏版本、弦乐队版本和钢琴独奏版本等多种版本。
一、旋律特点
《春》的主题1-4小节,g和声小调,快板,由小提琴声部轻声奏出,旋律短促跳跃,连音与跳音交替出现。音符从中音区小字一组的G开始,往下四度跳进到小字一组的D后,通过分解主和弦的形式一直往高音运动,直到第二小节的最后一个音小字三组的D,达到主题旋律的最高音,横跨两个八度;尔后,后两小节就像积攒了许久能量似地往下倾泻,旋律通过分解属和弦的形式往下一直运动。这个主题是全曲的核心,后面的发展都是以其为基础,或是模进,或是变化。欢快的速度加上连续的上下跳进,给人以春天欢乐明朗的感觉。
谱例1:
主题包含两个切分节奏,性格完全是器乐性的,调式清晰,浓郁的探戈风格。5-8小节为主题往下三度的变化模进,形成了一个对称结构,这种结构设置比较传统。在乐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乐曲的发展都是以这个主题为蓝本。
第60小节开始为乐曲的第二部分,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部,节奏转变为慢板,由大提琴极富有表现力地演奏。此时主题结构已经与第一部分主题截然不同,切分节奏被规整的附点二分音符、二八节奏所替代,和第一部分快速的主题形成鲜明特点,一个欢快多变,一个舒缓抒情。
第二部分的旋律音域变化较广,大跳和级进交织出现,钢琴声部附点切分节奏既是第一部分主题特征的体现,同时也和大提琴演奏的旋律重拍形成错位,给旋律发展以强大动力,加上旋律的发展句逗界限比较模糊,持续的发展让对季节交替感慨的情绪一步一步加深发酵,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作曲家对冬天即将逝去的丝丝留恋,与第一部分欢快跳跃,对春天的向往情绪形成截然对比。
二、和声特点
皮亚佐拉年幼时开始受到探戈音乐熏陶和古典音乐训练。30岁由于一次作曲比赛获奖,获得了去巴黎学习古典作曲技法的机会。在巴黎他师从20世纪著名音乐教育家布朗热,布朗热除了为他讲授古典的和声、复调等技法,同时还鼓励皮亚佐拉在创作中不要抛弃探戈,继续坚持用探戈的语言来创作。在皮亚佐拉的新探戈音乐中,调性的感觉明显,虽然多调性、复和弦、混合调式、调性模糊等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特征依然存在,不过《春》的和声与浪漫主义时期的语言联系更为紧密。
1、 附加二度音和弦
古典音乐中变化音的使用一般有两种缘由:一是和弦外音,修饰润色旋律;二是调式调性变音,作为离调或者转调的手段。不过在本部作品中,变化音可谓无处不在,除了少数属于调式变音,很多都是作曲家根据音乐发展的需要,灵活使用。
谱例2
谱例2的第34小节,小提琴、大提琴声部出现了ьD,尔后很快还原。钢琴声部出现了两个变化音#C和#F。从旋律的组成和纵向和声来看,这个小节很明显是g和声小调的主和弦,这三个变化音除了#F延续到第四拍处在相对强拍,和主和弦构成一个附加音的和弦,产生出比较新的音响效果。#C和D,#F和G在和弦中各形成一个小二度音响。音响相对传统和声来说尖锐不少,不过这也是作曲家常见的创作特征:钢琴在皮亚佐拉的重奏中,常有长篇幅的固定音型模式存在,大部分时刻钢琴起的是节奏乐器作用。
乐曲第1、2小节和弦为附加二度音程的主和弦。钢琴声部附加音A和?B形成一个小二度,第3、4小节和弦为附加了#G的属和弦,在最低声部,#G和A形成一个小二度。乐曲开始音响就添入了不稳定因素,让音乐的发展有了无限可能。
附加二度音程的和弦应用在作品中非常的广泛,除了最开始的1-4小节,5-17小节也连续使用了附加二度音程和弦,后面作品发展过程中同样出现频繁,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2、 传统和声进行
与传统的探戈音乐相比,在新探戈音乐中,作曲家为了追求不协和音响效果,虽然在和声的结构、调式调性发展等方面有许多的发展和创新,不过传统的调式调性并没有被完全抛弃。有评论家认为皮亚佐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泛的听众,吸引他们进入音乐厅和剧场聆听探戈音乐。因为过于现代和激进的音乐,虽然有着创作上的革新或者体现新的创作理念,却难获得普通听众的理解和接受。可以这么说,在皮亚佐拉大部分的作品当中,传统的和声与和声进行依然是其主要选择。
例如在乐曲的一开始,1-4小节,与传统的古典作品类似,很明显出现了g小调的Ⅰ-Ⅴ,调式感强烈;接着到第10小节往后依次出现g小调Ⅵ-Ⅴ7-Ⅰ;从第11-33小节间基本全是Ⅴ7-Ⅰ的和声进行。
综合分析全曲,大部分地方的和声进行都是古典的,遵循着欧洲几百年来的传统。
3、 半音阶远关系转调
在传统功能和声里,远关系的转调一般都有共同和弦和转调和弦,以此尽量使转调相对平稳,避免生硬。在皮亚佐拉的作品《春》中,虽然和声的进行大多依从传统古典和声的范式,不过在调性调式的转换方面,作曲家有许多比较独到的安排。
乐曲第46小节在钢琴声部的中间声部出现一个四音音列:ьB-A-ьA-G,第47小节紧接着这个四音音列为ьG,通过这个半音阶下行五音列,调由前面的g小调直接转到了ьG大调。后面转回g小调,同样是通过小提琴声部的半音阶下行音列进行。
三、节奏特点
节奏是探戈音乐的灵魂,探戈音乐的产生是为探戈舞蹈伴奏,所以其音乐节奏欢快且富有变化。哈巴涅拉和坎东贝的节奏特点对探戈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皮亚佐拉在其创作当中,既保留了传统的核心节奏,也作出了许多变革。
1、切分节奏模式
切分节奏抑扬顿挫,重音转移到切分音,与探戈舞蹈相得益彰,浑然天成。谱例1中主题的节奏为本曲切分节奏的核心:四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十六八+四分音符。其中十六八节奏的后半拍和后面的四分音符通过连音线,实际上也产生了切分效果。在主题初次呈现以后,这个切分节奏模式或以原型,或加入各种变化贯穿始终。
2、复节奏技术
复节奏是指纵向上各声部的节奏不同。在皮亚佐拉的作品中,这种节奏不同并不是简单的时值不同,通常包含着声部间的重拍出现位置不同,形成重拍上的错位,这种处理技术也使纵向的和声效果更加复杂和富于变化,增加了探戈音乐的复杂性及音乐内涵。
皮亚佐拉是20世纪阿根廷最重要的作曲家,他通过对探戈音樂的不断革新,使其开始受到全世界乐迷的喜爱。皮亚佐拉对探戈音乐的改革是扎根于探戈音乐的传统,比如借鉴乐队的配置形式、旋律创作的自由洒脱、节奏模式化的应用等。尽管他有深厚的欧洲传统作曲技法并曾在巴黎学习,但其创作的目标始终是富有阿根廷特点的探戈音乐作品。皮亚佐拉用他创造的种种新语言,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新探戈音乐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