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中的人生观探析

2017-06-08林杭

艺海 2017年5期
关键词:瓦格纳观念分析

林杭

〔摘 要〕“死亡”与“矛盾”两个主题自始至终贯穿在理查德·瓦格纳一生的歌剧创作中,其作品中体现的死亡观和矛盾观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瓦格纳 漂泊的荷兰人 观念 分析

“死亡”与“矛盾”两个主题自始至终贯穿在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一生的歌剧创作中。他对死亡观的探寻以及带有冲突矛盾的辩证思想充分体现在每一部作品中,其思想内涵如他的一生一样复杂而丰富。

一、超现世的死亡观

今道友信说过,“死已成为主题”,“死亡是人的最高境界”① 。在艺术领域中,死亡并不像医学上的死亡那样令人恐惧,而是倍受青睐的主题,甚至还蕴含了一定的美。在19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往往成为歌剧中的典型主题,两个主题并置在同一部歌剧中呈现出愛与死的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瓦格纳早期创作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表现的就是 “用爱与死亡来救赎”的思想寓意。

首先我们来看看森塔的死之起因。森塔与荷兰人的相见让后者看到了真爱与救赎的希望,而森塔也终于等到了自己梦幻中的真爱,但这一切似乎被一场误会所“破坏”。当埃里克向森塔吟唱起曾经的过往时,无意中被荷兰人听到,荷兰人想到自己这次必又将遭人抛弃,遂毅然而去,返回到自己的船上。森塔为证明自己对荷兰人的忠诚的爱,急切地唱道:“啊!停下!别后悔你的婚约!我会坚持我所许下的诺言!”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瓦格纳为何安排一个误会情节在其中?森塔最终的死有何实质性的意义?其实,正因为瓦格纳对歌剧情节的安排,才无形地将歌剧矛盾冲突推向一个高潮点,这个高潮点也顺应了脚本中荷兰人听到埃里克对森塔倾诉后的爆发。同时瓦格纳也精心设计了高潮点爆发前的酝酿,这个酝酿从埃里克向森塔的回忆倾诉开始,以三组二分音符加大附点二度级进下行模进的方式进行。

正是这爆发情感的酝酿,才推出森塔以死救赎的举动。森塔最终的结局是冲破父亲与众人的阻挠,为追随荷兰人而纵身跳海,与心上人海上相拥。其实,森塔对于她的结局是可以选择的,她的死是可以避免的,荷兰人并不是她最终独一无二的抉择。埃里克也可以成为她的选择,如果森塔接受埃里克的爱,也许在观众看来,结局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但是,森塔坚信自己有救赎的使命,她一直钟情于传说中画像上的荷兰人,当画中人成为现实中的人站在她面前时,她还有什么抗拒的理由呢?在森塔看来,荷兰人的出现,似乎意味着她的梦想也实现了。瓦格纳在描述森塔之死时,并没有过多的渲染,但是她的死却有一定的意义。她的死象征着女性对爱情的执着,对爱的坚贞不渝。当森塔表明自己对荷兰人忠贞的爱时,唱到“赞美你的天使和她的誓言吧!我在这对你至死不渝!”,此处弦乐组用级进半音化下行的方式以及减七和弦琶音上行的方式,以大锣声为背景将森塔举身投海的“壮举”气氛烘托出来,进一步表明了森塔追随荷兰人的决心。

森塔以死追随的结局,在一些观众看来是充满悲剧性色彩的。当脚本描述到在海面上,荷兰人与森塔相互拥抱,从水中缓缓升起,渐渐地变化升天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死亡结局具有美的升华意义,似乎也阐明了瓦格纳的死亡观——“死亡不是消失与毁灭,而是一种再生”。瓦格纳对死亡的态度起源于古希腊悲剧,他认为希腊悲剧是代表希腊艺术的最高成就,“死亡在希腊人的心目中不仅是一种自然的,而且也是伦理的必然,但是这仅仅是对生命而言,而生命的本身却是一切艺术观的真正的主体。生命由于它本身的现实性和不由自主的必然性,而成为悲剧的死亡的条件……”② 。古希腊悲剧中的悲剧精神与思想对瓦格纳歌剧创作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死亡对瓦格纳而言是爱的极端表现,在作品中,主角都爱得刻骨铭心,可现实中却无法找寻滋养爱情的土壤,最终瓦格纳只能安排用死亡来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长存,因为在瓦格纳那里,爱情与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剧中荷兰人与森塔的死仅仅只是肉身之死,是现世的死亡,但换来的是灵魂的永生,超现世的精神永生。

歌剧的结局是男女主人公海上相拥,这种死亡孕育了重生:荷兰人没有了诅咒,没有了黑暗的漂泊,没有了对未知真爱的等待与追求;而森塔没有了埃里克的单恋与纠缠,没有了往日单相思的痛苦,也没有了众人的阻挠。他们共同拥有的是通过死换取来的永恒的爱情。瓦格纳对结局死亡的看待一定意义上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尽管主角肉身死亡,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在一起了,最终都得以救赎了,救赎了荷兰人,也救赎了森塔,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死亡。

二、辩证的矛盾观

矛盾观在瓦格纳歌剧作品中随处可见。《仙女》中违背与遵循的矛盾,《爱与禁令》中冲动与稳重的矛盾,《黎恩济》中忠诚与背叛的矛盾,《唐豪塞》中肉欲与纯洁的矛盾,《罗恩格林》中怀疑与信任的矛盾,《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爱慕与义务的矛盾,《纽伦堡的名歌手》中高雅与低俗的矛盾,《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权利与自由的矛盾以及瓦格纳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中铭记与忘却的矛盾等,无处不体现着瓦格纳的矛盾观。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中,依旧体现了他的矛盾思想。

首先,当森塔见到荷兰人并表示愿意接受他时,荷兰人似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他不敢相信这素昧平生的女性愿意放弃一切,甚至是用生命去拯救他。因此用一系列的反问来表示他的怀疑。当听到森塔坚定的回答后,荷兰人的态度转向信任,可又怀疑她是否有决心永远忠诚于他时,森塔再次给予肯定的回答,最终荷兰人才再次相信森塔。在短短的时间里,荷兰人的内心经历了“怀疑——信任——怀疑——信任”的起伏挣扎,体现了他强烈的矛盾心理。

其次,森塔是一名钟情少女,她曾经发誓要与自己心爱之人过平凡的尘世生活。但荷兰人所要的爱情是森塔不顾一切,能随时付出生命的伟大爱情,这种矛盾冲突是永远也无法解决的。森塔一方面想过尘世生活,另一方面又要完成救赎的使命,她无法让尘世生活与救赎使命得以平衡,因此她也徘徊,在误会还没出现以前,森塔陷入了爱情抉择的矛盾中。

再者,主题的矛盾、人物性格的矛盾、歌剧情节的矛盾等均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死亡的结局贯穿了瓦格纳一生的创作。《黎恩济》中,黎恩济与妹妹伊蕾娜以及深爱她的阿德利亚诺共同葬身火海,在天堂中得以团聚。《唐豪塞》中,唐豪塞在一声呜呼后与恋人的遗体一同升天,他的罪过与灵魂在伊丽莎白的忠贞下得以救赎,与《漂泊的荷兰人》结局极为相似。《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伊索尔德同心爱之人一起永别人世。《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女武神同齐格弗里德一同葬身于火海,实现了永不分离的誓言。我们会发现在瓦格纳歌剧结局的死亡安排上,不是在大火的焚烧中死亡就是在大水淹没中死亡。水和火本身就是不相容的,无形中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又体现出一对隐形的矛盾。水和火在瓦格纳看来可以洗涤灵魂,可以将现实中一切不堪的东西洗刷一空。笔者以为这种矛盾的思想也源于瓦格納对生活的体验,不论是对爱情还是对人生的态度,瓦格纳似乎总是处于徘徊状态。在思想上欲冲破牢笼,可实际上又无奈地维持现状,正是这样的现实矛盾让他把这样的不平衡安排在他的创作中。

结 语:《漂泊的荷兰人》中体现的死亡观和矛盾观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从瓦格纳的死亡观来看,死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从另一层面看隐含着“团圆”的意味。森塔最终跳下悬崖,荷兰人沉船,表面看来是极其不幸的死亡结局,是肉体的死亡,但实际上他们完成了救赎与被救赎的使命——肉身之死带来精神永生。而矛盾观本质上呈现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在脚本中,荷兰人对森塔抉择的不自信表现以及作品情绪悲喜交织的对立思想,无一不蕴含了一种辩证气息。瓦格纳中后期的创作总是包含着这两大观念与辩证思想,每部歌剧似乎都在叙述着“人的心灵深处存在一种对情欲、幸福的无休止的渴望和追求,经过一段痛苦的历程之后,他们终于舍弃了一切,在超脱尘世一切欲望的、淡泊虚无的境界中去寻找自己的归宿”。③

注释:

① 今道友信.存在主义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0-74页.

② 廖辅叔.瓦格纳论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317页.

③ 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音乐研究,1993年第2期,第94页.

参考文献:

[1]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 [J].音乐研究,1993年5月.

[2]邱军.《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所体现的瓦格纳的社会观初探 [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3]Theodor W. Adorno. In Search of Wagner. Verso Books,2009.

猜你喜欢

瓦格纳观念分析
维生素的新观念
当代文化视域中的瓦格纳及其超越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健康观念治疗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名人相册 歌剧巨匠:瓦格纳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