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铸英魂
2017-06-08冯梁
冯梁
【摘要】 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是广西戏剧院历时两年打造的大型舞台剧。该剧以1885年的镇南关大捷为题材,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情节虚构和补充,通过虚实互衬、有意无意结合、有形与无形相扣等手法,塑造了清朝名将冯子材、壮族女首领青凤、下属九命猫、冯老夫人、孙女灵儿等人物形象,歌颂了爱国军官和壮乡儿女保家卫国、宁死不屈的精神,展现了该剧独特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 壮剧《冯子材》;大象无形;镇南关战役;美学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镇南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战绩显赫的战役之一,是中法战争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而冯子材以70高龄,临危受命,挂帅出征的英雄形象成了历史的丰碑。那么如何塑造冯子材这个人物形象则关系到壮剧《冯子材》的灵魂铸造。该剧总共分为八幕:探关、受命、闯寨、点兵、出征、驰援、血战、祭墙,以散点—聚焦、直接—间接等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式铺陈、勾勒,多位一体地刻画了冯子材的形象、本质与灵魂,体现了大象无形铸英魂的叙述手法和美学意义。
一、从散到聚的故事推演
壮剧《冯子材》分为八幕,每一幕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小故事,且每一幕重点叙述的事件都有所不同,但是幕与幕之间又有相连性并最终构成了壮剧《冯子材》的完整性。第一幕“探关”——青凤率众出关杀法军,被阻愤怒拿下九命猫。这一幕可作为故事的背景:指出了事件發生的缘由——法军入侵;带出了百姓的生存状态——民不聊生;埋伏了青凤与九命猫的恩怨——叔侄关系却有杀父之仇,从而有交代有铺垫地推动了《冯子材》的发展。第二幕“受命”——冯子材临危受命,老当益壮任前敌统帅。这一幕在第一幕背景交代的进展中,回归到《冯子材》的主线上:清政府的态度,战争的局面,冯子材的使命,点燃了壮剧《冯子材》一触即发的反侵略战争。第三幕“闯寨”——冯子材独闯凤凰寨,不耻下跪救九命猫。这一幕既回应了第一幕埋下的伏笔,揭开了青凤与九命猫的恩怨,又恰到好处地以穿插“额外事件”的形式调整了壮剧《冯子材》的发展节奏,摒弃了“为战争而战争”地发展事件,从而回应并丰富了整出戏的内容,并为后面情节的发展设下伏笔。第四幕“点兵”——冯老夫人霸气点兵,灵儿撒娇求上战场。如果说第三幕从冯子材直接切入战前的准备,那么第四幕就是从冯老夫人间接地进入战前准备,并为下文重点刻画灵儿的故事作铺垫。第五幕“出征”——冯子材精巧布阵,抬棺赴战鼓士气。从而掀起壮剧《冯子材》全剧的情感高潮:具体诠释了该剧核心精神——视死如归、保家卫国,既暗示了镇南关大战的残酷、惨烈以及士兵的英勇奋战,同时为下一幕敌我双方正面斗争作伏笔。第六幕“驰援”——青凤被法军围困,九命猫舍命救青凤。青凤抵抗法军回应了第三幕青凤与冯子材达成的作战计划;而青凤与九命猫的冰释前嫌呼应了第一幕两人之间的恩仇;同时也从侧面描述了战争的惨烈,承接了第五幕。第七幕“血战”,镇南关大战,灵儿牺牲。第一次正面表现战争的场面,推进壮剧《冯子材》剧情发展的高潮,回应了第五幕、第六幕对战争残酷的铺垫及第四幕灵儿的结局。第八幕“祭墙”,冯子材拜祭英魂,泪洒城墙。英雄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冯子材由战前提拔的腰杆、昂扬的气势,到战后面对牺牲部下牌位时的老态龙钟及盈眶热泪,由外到内形象地刻画了一位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侠骨有柔情的民族英雄。
综上可知,壮剧《冯子材》幕与幕之间具有独立性,从而形成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故事与故事之间又彼此关联,甚至是跨越式的埋伏或呼应。由此可见,壮剧《冯子材》在故事情节的编排中始终是有一个核心事件的,并围绕该事件有计划、有节奏地层层推演,以至于该剧的八幕戏中,每幕所讲的故事最终都汇集到“冯子材与镇南关战役”这一事件上,而每一幕或是作为主事件的背景、或是铺垫、或是延伸、或是暗示。也正是因为整出戏主要还是从外围来烘托、渲染,正面刻画得比较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壮剧《冯子材》“散化”的表现;但是从戏剧的结构、从故事的演进、从人物的表演以及情感力度的厚积薄发等角度来看,壮剧《冯子材》的情节关系是很严谨的,具有层次感、承接性,而不是断裂式的互不相干。也就是说不管每一幕的故事如何走,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或者呈现“冯子材与镇南关战役”,而壮剧《冯子材》的故事编排确实也做到了这点。总而言之,如果说壮剧《冯子材》是一棵大树,那么“冯子材”就是个树干,每一幕就是树枝,枝叶越是繁荣茂盛,树干就越是强壮,反之亦然。因而壮剧《冯子材》场幕的内容越是丰富就越能突显整出戏的文化厚度与价值意义。
二、从形到质的人物塑造
故事情节如此,人物塑造亦是如此。壮剧《冯子材》每一幕的人物重点都有所不同:第一幕“探关”,突出青凤作为女首领的勇敢果断、爱憎分明;第二幕“受命”,突出冯子材老当益壮,不负使命的老英雄形象;第三幕“闯寨”,凸显冯子材能屈能伸的大局精神和宽阔的胸怀;第四幕“点兵”,突出冯老夫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以及灵儿的乖巧和豪迈气概;第五幕“出征”,突出冯子材的智谋及视死如归的精神;第六幕“驰援”,塑造九命猫的果敢与担当;第七幕“血战”,突显冯子材的谋略与气势;第八幕“祭墙”,突显冯子材的铁汉柔情、坚毅与悲壮。
从上面具体每一幕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壮剧《冯子材》的灵魂人物是冯子材,但是在场幕的设置和故事情节发展编排过程中,并不是每一幕都以冯子材为主,而是有所侧重,有所分散。所以整出戏下来,除了冯子材,观众还能看到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英勇霸气、快意恩仇的青凤;忠贞护主、有胆有识、敢作敢当的九命猫;巾帼不让须眉、豪气冲天的冯老夫人;古灵精怪、豪爽的灵儿……如此看来,各色人物的多样化塑造,在有限的两个多小时的舞台表演中,必然会挤压作为灵魂人物的冯子材的刻画,如此冯子材的形象有可能会被弱化、被抢戏。然而由于编剧始终紧扣情节发展的核心事件,虽然冯子材并不是在每一幕表演中都是主要人物,但是他的气场始终都贯穿其中,并且呈现出“舍我取谁”的气势。究其原因,得益于该剧大胆的叙述手法。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观念,强调一种自然而然、润物无声的变化与呈现。该剧的人物塑造,契合了老子的“自然观”,对冯子材的塑造,无疑是水到渠成,没有任何的刻意,但又无所不在地或隐或显地冲刺着舞台。从侧面而言,不管主角是青凤、九命猫还是冯老夫人、灵儿,不变的是,冯子材会时刻萦绕着剧情的发展。“探关”无疑是以青凤的鲁莽从侧面展示冯子材的身经百战、老谋深算;“闯寨”以青凤的咄咄逼人同时从正面与侧面来表现冯子材的孤胆英雄、义薄云天;“点兵”以冯老夫人“整备萃营、守好后院”的贤能体现冯子材夫妻的琴瑟和鸣,以灵儿的“一身武艺一身胆”非要上战场体现了冯子材对晚辈的言传身教,以九命猫的忠心无私体现了冯子材与下属之间的赤胆相呈,以冯家军的迅速性、纪律性、严谨性显示了冯子材对军队训练的重视。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上梁”的冯子材直接影响着“下梁”——下属的塑造,反过来,透过下属的言行举止可以反衬“上梁”冯子材的修养作为、姿态风度;同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围绕在冯子材身边这群人,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下属,都体现了一种“舍身为国,豪情壮志”的情操。如此,以外部作为冯子材潜移默化的陪衬,显得客观、可信,那么人物形象的展示就越发显得丰满具有说服力,再加上冯子材正面的言行举止表现,使得人物在内外结合的演绎下、在主客观的平衡下,360度呈现他的品质与人格魅力。从这可以看出一种散化的无意识,聚焦的有意识的叙事手法,使得人物的塑造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品质显现,都表现为一种强大的张力。
三、形散而神不散的美学意义
冯子材作为《冯子材》的灵魂人物,从整出戏的表面而言,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的话,围绕着他而发生的故事,容易给人片段化的印象,也容易出现次要人物抢戏的风险,正如前面所说的,主角冯子材并非每场都是主场人物。对整出戏而言,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人物塑造本身,都有很多场外戏的表演,即间接性的表演形式。如《冯子材》的故事核心是冯子材70岁挂帅出征,打败洋鬼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是核心之外,還有很多小故事,如凤凰寨女首领青凤与九命猫的恩怨、冯老夫人守护冯家后院的延伸、灵儿要上战场的执着……正因如此,冯子材在出征、筹谋、征战、大捷等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简单的战争场面,而是有很充裕、饱满的铺垫,即与众多人物的故事杂糅一块:如冯子材先稳定青凤的暴躁与鲁莽,再解决青凤与九命猫之间的恩怨;如冯子材在大前方无所顾忌地冲锋陷阵,得益于冯老夫人在后方的强大后盾;如冯子材作战果断、深谋远虑,在灵儿面前却侠骨柔情……这一系列的小插曲在强化主题内容的同时,也丰满了人物个性。通过这些“额外的事件”,完成了冯子材的行—象—道的升华:他爱国,但也爱家、爱孩子;他懂得运筹作战,也懂得悲伤疼痛;他明知战争的残酷,也了然人性的温暖;他刚如磐石,亦柔如春水。这才是简单而复杂,有血有肉的冯子材,这样的人物性格,不是一两场正面戏就能铸就的。当然,“额外事件”较多的话也容易造成故事的散化,毕竟在《冯子材》中每一出戏的故事性都很强,所以观众如果没有深入地了解《冯子材》的真正内涵,没能了解编剧这样做的真正用意,思维就很容易被分化了的场次所切割,造成观戏时对戏剧理解的片段化和人物的零碎感。而《冯子材》叙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故事的准绳始终都是冯子材,并通过他把散化了的故事最终汇集到一块,集中表现《冯子材》的主题,即镇南关大捷;众多人物的出现,都是为了烘托、渲染冯子材的人物形象,但又恰如其分同时地塑造了其他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一种叙事手法,在借鉴了散文的神韵——“形散而神不散”的同时也契合了中国“形与象”之间的传统美学观,即它有主线,且其他的支线都是为了主线服务,看起来是零散的、无意识的,但始终有条线牵引着,并把零散的事件串起来,重新整合为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壮剧《冯子材》场面恢宏、气势磅礴,其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而壮剧《冯子材》以包容百态、不刻意显示、不过分强调、自然渠成的叙事方法彰显了一代历史人物的英雄形象,既体现了《冯子材》的主题思想,也契合了中国传统“无形即有形”的美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