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魂系苍生,爱洒天下

2017-06-08曹文芳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广安市广安义工

曹文芳

您用坚定的脚步,丈量贫瘠的土地;您用真情和奉献的火焰,照亮一处处幽暗的角落;您用平凡的人生,书写伟大和传奇;生命虽短暂,灵魂却长存!

——题记

“对-不-起……”——夫妻最后的诀别

“医生,怎么样?手术顺利吗?”

“医生啊,请您一定要把天哥救过来呀,他可是广安的大好人啊!”

“天哥这么好的人,老天——老天一定会保佑他的。”

当手术室的门“吱呀”一声呈半开状,等候在门外的人群便立即围拢过去,把醫生堵在门口争抢着询问,一张张脸上写满了焦急。

“唉——!很遗憾,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他伤势太重了,我们无回天之术啊!杨宪明——他已进入了临床死亡。”医生摇摇头无奈地说,声音不大,却足以让在场的每一位那紧绷着的神经瞬间崩溃,像一颗原子弹把大家心中仅存的一点希望炸得粉碎。医生说完,眼晴无神地盯向远方,不忍直视那一双双从期待到绝望的眼神。

“什么?医生,他——他——宪明啊,你怎么能说走就走啊?你先前还拉着我的手说‘对不起呀,你就这么狠心?丢下我们母子不管了?……”医生的话音刚落,一个中年女子突然瘫坐在地上,无力地用手抓着头发,一边“数落”,一边无法抑制地失声痛哭,那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满绝望和无助,周围的人也早已泣不成声、泪如雨下。

手术室内,一名中年男子因车祸伤致腹腔内多脏器破裂出血,在手术中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近10名手术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望着手术台上那个已经停止了呼吸和心跳的人,心情无比沉重,既惋惜又无奈。两名护士缓缓上前,撤下连接在死者身体上的输血管、输液管、氧气管以及心电监护仪等生命通道,然后从头到脚地为死者盖上洁白的被单……看着血压计袖带上还残留着的斑斑血迹,在场见过不少病人离世的医护人员也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们从送患者来手术室那浩浩荡荡的人群中了解到这个车祸伤患者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是一个扶贫济困、无私奉献并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做义工的广安好人啊!

这是2010年3月18日深夜,发生在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外的悲恸一幕。室内那个生命停止在手术台上的人就是“天哥”杨宪明,哭瘫在地上的女人是他的妻子许琼芳。

杨宪明是广安市农机局办公室主任,另一个身份是广安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会长,在广安义工组织成立的当天,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响亮的网名——“天下行”,立志要把爱传遍天下,因此义工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天哥”。在当时,知道“杨宪明”的人并不多,而“天下行”“天哥”的知名度却很高。

就在几个小时前,杨宪明刚刚完成了一批贫困生的资助任务——为广安二中的唐飞飞等8名贫困学生送去了5450元助学款。在返回城南的途中,骑着一辆旧自行车的他心情无比舒畅。一路上他哼着欢快的小曲,想着孩子们那一句句“谢谢杨伯伯,请杨伯伯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的”而倍感欣慰;想着还有11天就是自己44岁生日了,老婆说“过生日总得在家吧,别安排下乡”的“预约”脸上浮起了甜蜜的笑容……想着这些美好的事儿,他忍不住加大力气猛蹬自行车。

“吱——-”,突然,伴着一声刺耳的长长的紧急刹车声,杨宪明猝不及防被一辆飞驰的出租车迎面撞飞……

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被“120”车接入了医院,即将进入手术室进行紧急手术,身上插满了各种管道,眼前围着一大群新老义工,有的神色黯然,有的泪流满面。他听到有义工战友在不停呼喊:“天哥——你一定要坚强,一定要挺住啊!”“天哥,你进去安心手术吧,我们都在这里等你出来。”而妻子紧紧地拉着他的手,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淌,她一边心痛地责怪他为什么这么不小心,一边为他擦拭从嘴角涌出的鲜血。他想动动身子,可周身都使不起一点劲儿,刚一动就痛入骨髓,他忍不住痛苦地呻吟起来。望着妻子哭红的双眼他用尽所有的力气说:“对-不-起……!”就被推进了手术室,然后,就永远离开了他的亲人,永远离开了他的义工战友和他深深爱着的这个世界。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就应该为农村服务”

杨宪明于1966年3月出生在邻水县合流镇一个普通农家,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母亲体弱多病,长年服药,在孩子们年幼时便撒手人寰,老实巴交的父亲十分艰辛地拉扯着三个孩子成长。

从小就懂得生活艰辛的杨宪明,孝顺长辈、乐于助人。在他上初中时,班上有位名叫廖邦强的同学,双腿残疾,不能独立行走。廖邦强的父母因农活繁忙无法每天护送儿子上学和放学,他就只能自己拄着拐棍拖着残疾的双腿顽强地往返在家与学校之间的路上。杨宪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萌发了帮助廖邦强上学的念头。他对廖邦强说:“你这样上学太辛苦了,我力气好,让我来背你上学吧!”面对真诚善良的杨宪明,廖邦强十分感动,但又觉得过意不去,几番推辞还是“拗”不过主意已定的杨宪明。

杨宪明与廖邦强上学并不完全同路,他就改变了上学、放学的路线,每天早上先绕到廖邦强家里背着他上学。放学后,又先将廖邦强背回去再独自回家。这一背就是3年,直到他们初中毕业。小小年纪却又乐于奉献的杨宪明让廖邦强一家感激不尽,村民们也无不对他的行为为之称道。

1986年7月,就读于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学校的杨宪明毕业了。在和同学们一样的欢呼之后,他心里想着的不是“如何跑‘关系托人找好工作”,也不是“毕业后要端铁饭碗了,今后将衣食无忧了”,而是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想到终于毕业了,可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做些实事了。

在当时,杨宪明所学的专业技术人员极为紧缺,他用不着跑“关系”就完全可以进入县级机关工作。但他望着家乡邻水坛同绵延起伏的山丘,想到这里的父老乡亲们是真正需要我的时候了,他选择了留在坛同镇农机站工作。

“真是搞不懂杨宪明是咋个想的?明明县级机关还缺人手,他却偏偏要留在坛同这个小地方。”

“多年的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吗?人家扁起脑壳就要往城里钻,他却主动申请留在乡里,这人是不是让书给读傻了啊?”

和他一起毕业的同学大多数都进入了县级机关工作,大家对杨宪明的选择很是不解,有的同学当面“质问”,有的在背后议论。面对同学们的不解,杨宪明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淡淡地一笑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就应该为农村服务,正因为这里偏僻贫瘠,才更需要我的技术。”

从农村走出来的杨宪明,参加工作后仍然离不开“农”字。他工作对象是农机手、农机具、农用车等一些农业机械;现场工作环境是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出去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农民;顶严寒、冒酷暑是他的工作常态;无论是在旱灾现场,还是洪灾现场,总能在第一时间见到他的忙碌的身影;无论是在基层农机站,还是后来到了市局机关,他都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亲力亲为。

1987年8月,邻水部分地区出现了降雨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的情况。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使地处大山山顶的坛同区子中乡八家山村遭遇了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田土被干旱无情地撕裂成长条长条的口子,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连村里唯一的一台抽水机也因不堪重负“病倒了”,这可真是雪上加霜啊!

村民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可水泵就是不吸水。村里的老支书急得团团转,眼泪就快掉出来了,他围着“修理”抽水机的群众踱来踱去,不时地抓耳挠腮,突然间他心里冒出了一个人来。

“宪明同志,请你救救咱八家山吧!”老支书赶到农机局见到杨宪明时,忍不住眨巴着眼抹起了泪水,并跪倒在杨宪明面前。这一突出其来举动将正准备吃午饭的杨宪明吓了一跳,一时之间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老人家,你怎么啦?先别急,有什么事坐下来慢慢说就是。”他双手扶起老支书坐在凳子上。

当他听完老支书的诉说,眉头跟着紧锁起来,灾情就是命令,容不得他有半点懈怠,他说我们马上出发吧!老支书见他碗里的饭还未吃上一口,劝他吃了再走。但此时,心急火燎的他哪里还顾得上吃饭呢?灾民,灾民,灾民,他心中想到的只有灾民,不由分说,他背起20多斤重的工具箱拉着老支书就上了路。

正午的太阳,像火一样炙烤着大地,30多里的山路,他一路小跑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衣服被汗水湿透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了一层层白色的盐渍。经过他仔细检查,终于找出了抽水机“生病”的症结——水泵底阀卡死。修理底阀、清除淤塞物……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维修后,抽水机重新在山沟中轰鸣起来。当溪水“哗哗”地流进龟裂田土的那一刻,八家山村的村民都欢呼起来,而已近10个小时滴水未沾的杨宪明,却一头栽倒在抽水机旁,昏了过去。

村民们急了,连声呼喊,有的为他掐人中,有的跑去喊村里赤脚医生,还有的端来温开水一勺勺地喂……直到杨宪明苏醒,村民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宪明同志为了早点解除我们的大旱之灾,端在手里的饭都没顾上吃一口就立马赶来了。”老支书的话音刚落,人群里便发出一阵唏嘘声,大家都对他肃然起敬。当晚,村民们拿出过年都舍不得吃的老腊肉和农家老酒,执意要以最高的礼节“宴请”他。拗不过村民们的热情款待,他第一次留在了服务对象的村子吃了顿晚饭,那一晚他特别高兴,竟然喝醉了,这也是他生平以来第一次喝醉。大山里的爱,老百姓的情,是那样的质朴,那样的暖心。

第二天回到站里,连身像样换洗衣服都没有的杨宪明,却一口气“大手大脚”地买回了三样物品——一个水壶、一包饼干、一双胶鞋。

此后,不论是在基层一线,还是在市局机关,他的办公桌里总会备着这三样东西。一次,一同事好奇,找到杨宪明非要问个究竟。问来问去,他就一句:有了这三样东西,以后下乡维修农机,就再也不用给老乡添麻烦了!

1989年7月10日深夜,接连数天的大暴雨让邻水县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杨宪明所在的单位邻水合流农机站地处御临河边,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身为农机站副站长的杨宪明毫无畏惧,在危急关头临危不乱、沉着冷静,他一边有序组织全站职工撤离,一边全力抢救单位的财产。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丢下一个职工,不能冲走一件财产,不能丢失一份资料。

当杨宪明把最后一名职工成功转送到安全地带时,这名职工拉住他的手不让他再返回即将被淹的单位,但他哪听得进这些阻拦的话,火速往返了数趟转运单位物资。在他转运完最后一批物资后,来势凶猛的洪水很快就淹没了农机站。他在水中极力往岸边游去,好几次差点被洪浪吞噬,几经挣扎后才游到岸上脱离了险境,与死神几乎是擦肩而过。

杨宪明扎根农村,一干就是十年,他的足迹遍布工作辖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山区交通十分不便,村民的农机经常会出现故障,为了及时帮村民们修理,很多时候他天不亮就得出发,回到站里已是深更半夜。山路崎岖,非常難走,身上的皮肤经常被路边的荆棘划伤,下雨天,小路极易打滑,胳膊、腿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是常事。而上门维修农机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没有一分钱的收入。

十年间,他究竟走了多少里山路,维修了多少台农机,已没有人能记得清,但他的妻子许琼芳清楚的记得,杨宪明平均一个月要穿烂两双新胶鞋。

1995年,因为工作需要,杨宪明调到广安地区水利农机局工作。交接工作时,满墙的奖状他一张没拿,只带走了办公桌里的“老三样”——水壶、饼干、胶鞋。他说:“这三样东西,不论今后走在哪里,干什么工作,都用得上。”

旱灾——洪灾——旱灾,似乎隔些年就要轮番上演一次,不断地考验着人们的耐受力和意志。

2010年的春季,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旱灾,河水干涸,田土裂缝,给当地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饮水造成了严重影响,春天的美好被可恶的旱灾夺走。广安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市有3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有30万人和54万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有80个村基本靠送水生活。

汉乐府诗,《长歌行》里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如果春天只有火辣辣的太阳,没有一丝雨露的滋养,万物又怎能闪耀出生命的光辉呢?望着龟裂的大地、干涸的塘堰、干枯的庄稼以及老百姓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杨宪明的心都快急碎了,他立即组织调运抗灾机具,抢时安装铺设抽水管道,为老百姓抽水抗旱,不停地奔走在抗旱救灾一线,没日没夜连轴转式的工作。白天,他耐着40多度的高温酷暑忙着组织村民堵溪截流、抽水保苗;夜里,劳累了一天的他,还要加班加点汇总农机系统的救灾情况。

“咋个办嘛?这秧子肯定要遭干死,今年的收成估计没得戏唱了,这日子该咋过呀!”广安区蒲莲乡禹山村贫困村民陈振良望着田里快干枯的秧苗急得一筹莫展,暗自垂泪,叫苦不迭。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对于传统育秧法,水是保证粮食安全最基础性的一关,而秧苗培育的好劣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

当杨宪明得知陈振良正在为育秧缺水犯愁时,他连忙带人为他送来了急需的抽水机。“多好的人呀!穿着一双胶鞋,喝的水、吃的干粮都是自个儿带来的。”陈振良当时并不知道为他送抽水机的人叫什么名字,却在记忆中对这个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其实,像这样的旱灾在十年前的2000年7月也出现过一次。杨宪明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旱灾现场,四处奔走调查了解抗旱工作,及时发现并现场处理各种问题,自掏腰包帮助急需帮助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杨宪明写满了爱的故事。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他无畏无惧、冲锋在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护着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艰苦奋斗,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担任农机监理所所长期间,他打破条块分割,主动与交警、交通、安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探索出了一条农机安全监管的新路子,取得了连续5年无一农机伤亡事故发生的优异成绩;担任市农机局办公室主任后,在全力搞好后勤保障的同时,他还撰写了百余篇调查材料,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就在他牺牲的前一天夜里,也还在通宵达旦地赶写全市农机系统抗旱救灾总结。这份留在他办公桌上还未正式定稿的抗旱救灾总结,诠释了他对农机事业的深深热爱。

“广安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农机推广工作先进个人”“省农机安全先进个人”……30余本红彤彤的证书上,每一项荣誉都闪耀着光芒!

“我还年轻,今后有的是机会”

“在帮助别人与个人前途相冲突时,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假如这是一道问答题,相信多数人会本着内心真实的想法回答选择后者。然而,这个“假设”的问题曾如此真实地摆在过杨宪明的面前,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2007年8月,四川省面向全国统筹公开选拔一批县(处)级领导干部,这对于扎根于基层的干部来说是一次“走出去”的好机会,谁不想拥有一个更大的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呢?杨宪明也不例外,报名参加了那一次干部选拔考试。有着扎实理论知识的他很顺入通过了笔试,入围面试。

就在那段“非常”时期,广安区代市镇拱桥小学的教师吴礼、夏代琴夫妇找到他,含泪诉说他们家的不幸遭遇,希望得到义工们的帮助。

原来,夫妇俩有一个年仅4岁的女儿吴韩,半年前出现发烧哭闹不已,送至重庆儿童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生说这个病最佳治疗年龄是3-6岁,但医疗费用需约30万元。对于乡村小学教师来说,30万元简直是个天文数字。半年来,为给女儿治病,夫妻俩用光了所有积蓄并欠下了巨额债务。无奈之下,吴礼几经周折才找到广安义工团队的领头人杨宪明。

杨宪明在核实情况后,十分同情小吴韩的不幸遭遇,他决定由广安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发动向社会各界求助,在街口、广场等人流量集中的场地为吴韩开展募捐活动。

于是,他忙前忙后的组织召开义工理事会,赶写募捐倡议书,向相关部门申请街头募捐,办理各种手续等。

当倡议书在义工联网站和QQ群一发出,就得到了广大义工的大力支持,大家踊跃报名,积极参与。

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后,募捐活动开始了,义工们齐心协力抬桌搬椅摆摊设点。那段时期,天气异常炎热,整个城区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一天“工作”下来,募捐到一笔数额不菲的现金,这给了义工们不少鼓舞。

连续数天,杨宪明与义工们并肩作战,不肯休息片刻。一次在思源广场的募捐活动中,站了一上午的杨宪明到了吃午饭的时候还不肯放下募捐箱,他不断地向过往的人群讲解吴韩的不幸遭遇,看着一双双陌生的手向募捐箱内塞入一张张面额不等的人民币,他甚感欣慰,只想再多募集5元、10元、50元……早已顾不得饿得咕咕着响的肚子。义工们几次劝他去吃了饭再来,他都摇摇头说:你们先去吃吧,我还不饿呢。最终,他因在太阳底下坚持太久,操劳过度而中暑昏倒在地……

然而,没有几个人知道,就在第二天,正是杨宪明面临人生的一次大考——副县级领导选拔面试的时间。因为头一天中暑休克,体能还未恢复,面试时,他精神状态明显欠佳。果然,不久后面試结果出来了,杨宪明以微小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晋升机会。为此,一位领导曾为他感到遗憾,说这么好的机会你却没有好好把握住,并问他后不后悔?他淡淡一笑说:“我还年轻,今后有的是机会。”

面试后,他继续投入到吴韩的募捐活动中,广安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与中共广安市委宣传部、广安市人民广播电台、广安广播电视新报、市红十字会、市妇联、团市委联合举行了为“白血病幼童吴韩献爱心大型义卖”活动。令人遗憾的是,一笔笔爱心款的注入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小吴韩年幼的生命。但是,人间最温暖的真情却一直铭刻在吴礼一家人的心中。

后来,吴礼也成为了广安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的一名义工,他说“天哥”是他一家的大恩人,他要将“天哥”的大爱精神延续下去,力所能及的去帮助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我得罪了很多人,但我没有‘得罪我的职务”

杨宪明在家排行老三,上头有个哥哥叫杨华明。上学时,哥哥的成绩没他好,为了让弟弟跳出农门,哥哥初中未毕业便主动撑起了家,让杨宪明顺利考入四川农机校念书。上学期间,哥哥每学期都要专程来学校一趟,为他送衣送被送零花钱……

终于,杨宪明毕业后走上了工作岗位,而哥哥因一无文凭二无技术,找工作处处碰壁,一直在邻水老家务农,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当杨宪明调到广安市农机局担任农机监理所所长后,在旁人的“点拨”下,杨华明找上门来。但他太了解弟弟的性格和为人了,在见到杨宪明时,犹豫再三后才开口说:“兄弟,哥家里实在是太困难了,你看帮哥办个拖拉机驾驶证吧!”

在群众的眼中,农机监理所和管汽车的交警部门一样,是一个权力很大的部门,经常有人直接或托人找杨宪明求情,想在落户上牌、考试领照、违法事故处理等方面开“后门”,但杨宪明都统统拒绝了。

当晚,杨宪明整夜未眠,他实在找不到拒绝哥哥的理由。

第二天一大早,他送哥哥到汽车站,兄弟俩一路无语。当哥哥即将踏上客车的那一刻,杨宪明眼含热泪,拉着哥哥的手说:“兄弟手中的权力是公家的,你这个忙兄弟帮不了,也不能帮。”然后又补充说:“以后老人的事,就全由我来负责吧!”

看着哥哥沮丧的神情,他心如刀绞。

许琼芳知道情况后曾埋怨他说:“他可是你亲哥呀!为啥就不能开次‘后门呢?”杨宪明回答妻子:“这个‘后门开不得,开了,就是拿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开玩笑。”

许琼芳一直在邻水县基层供电所工作,杨宪明调到广安后,一家人分居两地聚少离多。妻子既要工作,既要照顾一家老小,日子也同样过得艰苦。按理说,周末这两天时间杨宪明应该回邻水好好陪陪妻儿和老人,然而,他却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给了更多的贫困孩子和孤寡老人。

在儿子杨宗翰7岁那年,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一天夜里,左思右想后的许琼芳给杨宪明打了个电话,“宪明,不为我也该为儿子想一想啊,儿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乡里与城里的教学质量可是两个概念啊,你就找找组织把我调到广安吧!”也许是平日里太过压抑,许琼芳在电话中忍不住哭泣起来。

杨宪明内心十分纠结,自己从参加工作以来,就一心扑在工作上,凭心而论,对家庭所尽的义务和责任远不如妻子。妻子勤俭朴素、贤慧能干,从不与人比吃比穿,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将父亲和孩子照顾得周到细致,毫无怨言地为家庭默默奉献着。多年来,妻子跟着自己不但没有过上好日子,反而吃了不少苦头。想到这里,杨宪明眼眶有些湿润,他紧紧地握着话筒,却不知如何回答妻子这个要求,沉默良久才小声说:“琼芳,咱们先不忙说这个事吧,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好吗?”

其实,许琼芳的要求并不过分,跟杨宪明同期调往广安工作的干部,其家属的调动大多都得到了解决,只要他找组织反映下实际情况,也许早就解决了,但他却没有。杨宪明也并非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对于妻儿,他有太多太多的爱,也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愧疚。在难得的相聚时间里,洗衣、拖地、做饭,样样他都会抢着干。只是,妻子工作调动的这个机会直至他去世也一直没有兑现……

杨宪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用他扎根基层任劳任怨,手握权力从不徇私,面对名利淡然处之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兑现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诤诤誓言。

在一份年终总结中,他曾写道:在担任农机监理所所长这些年来,我知道我得罪了很多人,但我从没“得罪”农机监理所所长这个光荣的称号!

“选择义工,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杨宪明却做到了,而且做得近乎完美。他不仅自己做到了,而且还带领一群好人坚持不懈做好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是如何从自身助人为乐到带领一群人做义工参与公益事业的呢?这之中的跨越还得从他的爱好——“驴行”说起。

杨宪明爱好“驴行”,并结识了一批“驴友”。也许是从小就体会过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每次与“驴友”们骑车下乡时,他总会特意走访贫困的农户,格外关注农家的孩子,对身处困境的人饱含同情。他的包里总要装上几本书,一有机会,就送给乡里的孩子们。看到有些孩子因贫困而辍学,他就特别着急,总希望能为他们多做些什么。

2006年7月,杨宪明与曹东、雷华军、叶枫等驴友们自掏腰包,为华蓥天池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了慰问品,这是他们首次以团队形式做志愿服务活动。

不久后,一次特殊的“驴行”经历,让他萌生了当义工的念头。

那天杨宪明驴行至广安区东岳乡峰谷村时,一个10岁左右割猪草的小女孩吸引了他的目光。只见小女孩穿着破烂的衣服,背着一个和她高矮差不多大的背筐,稚嫩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丝丝血痕,一张小脸被太阳晒得通红。

“你家大人呢?”他走近小女孩关切地问。

“我没有妈妈,爸爸前两年就死了。”见陌生人问,小女孩怯怯地回答。

“哦……”他的心像是被什么揪了一下,一时之间不知再说什么好。

“来,孩子,叔叔和你一起割猪草,你看天气这么热,我们割起好早点回家休息吧!”他转开话题,拿过小女孩手中的镰刀就刷刷地割起草来,不一会就装满了大半背筐。

那一夜,他留宿在了小女孩家中。两人的晚饭是小女孩早上就煮好的稀饭。农村都是大锅大灶,小女孩几乎每天都是早晨做一次饭,中午、晚上就吃剩饭。在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家中吃着带有馊味的稀饭,他心头涌起阵阵酸楚。

经过和小女孩深入接触,得知小女孩名叫唐子梅,刚生下来便被亲生父母抛弃,养父又在两年前因病去世,小子梅就成了孤儿,不得不辍学在家。从此,她稚嫩的双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杨伯伯,我好想和村里的小伙伴一样能上学读书。”杨宪明躺在子梅家破旧的凉床上,小子梅的话一直在耳畔回响,让他心痛如绞。农村的夜晚分外静谧,但这一夜,他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第二天清晨离开时,他留下了身上所能留下的东西。

回城后,他第一时间将唐子梅的情况發布在义工网站上。事后,孩子的不幸遭遇总在脑海闪现。

两个月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寄来了首笔也是首月的助学款150元,并承诺将资助唐子梅直至小学毕业,这令杨宪明激动、欣喜不已。

10月9日,杨宪明提着装有水彩笔、铅笔和图书的新书包再次来到唐子梅家中,亲自为她背上书包,送她走进校门。看着小子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内心涌动着一种无以言表的快乐。那一刻,他蓦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快乐就在于帮助别人得到快乐。从此,“助人为快乐之本”就成为了他的人生座右铭。

一周后,唐子梅寄来感谢信:敬爱的杨伯伯,您比我亲生父母还亲,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读完信后,杨宪明感到十分欣慰。

回想起在基层工作中和“驴行”中发现的一个个困难家庭、一双双求助的眼神,他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他暗下决心,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公益事业当中。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成立一个公益组织,把更多的爱心汇集起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网民们的热烈响应。

在杨宪明的带头下,由“叶枫”“东方红”“情空一鹤”“老伪”等10余名成员组成的广安市首个义工组织——广安义工服务队筹委会成立了,他被推选为筹委会会长。一支由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带领的“好人”团队开始了漫漫的爱心旅程。

为了便于网上联络,他特地给自己取了一个很响亮的网名——“天下行”。他说,他要带领他的“好人”团队行遍天下,把爱传遍天下。

2008年4月,广安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在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杨宪明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同年7月,由社会公益人士陈国彬组织成立的“蓝天下助学”项目加入广安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成为市义工联合会下一个专项助学部门。

如何科学规范管理义工联合会,实现组织高效运转,成为了杨宪明工作之余的又一个课题。他广泛借鉴国际、国内民间社会组织的管理经验,深刻挖掘义务工作宗旨,提出了“我义工、我快乐”这一朴实的理念。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义工注册管理制度、义工业绩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奖惩激励措施;完善了信息采集、信息发布、爱心联络、爱心对接、爱心回馈等一套科学的爱心工作流程;形成了“四个一”的工作制度,即:建立一个网站——广安义工网,第一时间发布受助对象信息;一周一次走访调查,把爱心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一次活动公布一次帐目,确保每一分爱心捐款都用在受助对象身上;受助学生一学期两封感谢信,资助者与受助者“零距离”对接。

由于管理规范,义工们团结向上,自觉积极务实地开展各类义工活动。广安义工联合会不断发展,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社会认可度、知名度不断提高。

作为会长的杨宪明更加忙碌了,“5+2”“白加黑”成为了一种常态。工作时间,他是局里繁忙的办公室主任,处理一大堆工作任务;业余时间,他带着义工们或骑自行车,或徒步,走进一个个边远山村、校园和贫困家庭,走访调查资助对象;夜里,他还要熬夜处理义工联合会的大小事务;周末,当人们徜徉在街市、公园时,他却和义工们风餐露宿在乡野……不是在走访调查,就是在送助学款的路上。

一次,在走访广安区代市镇长五小学的路途中,一户破旧的房屋引起了杨宪明的注意。当踏进这家门槛的那一刻,他吃惊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啊,环堵萧然,赤贫如洗,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

经过了解得知,这个家庭中有两个学生——蒋国旗和蒋国松两兄弟,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是弱智,一家人仅靠70岁高龄的奶奶做农活维持生计,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两个孩子面临失学的命运。他立即为两兄弟送上600元助学款,并决定资助他们初中毕业。

走访中,他打听到广安区龙溪镇红色村的张详也是贫困生。张详的父亲患有严重的肺结核,不能劳动,母亲不知去向。和蒋国旗家一样,一家人也是靠年老体弱的奶奶做庄家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第一次到张详家走访时,杨宪明在他家厨房随手揭开锅盖,见锅里煮着小半锅南瓜,上面放着一碗已经有些发酸的稀饭。老奶奶说这碗稀饭是留给张详吃的。他听着心酸不已。

第二天,杨宪明为他家送去了价值300元钱的米、面、油,并承诺每学期资助张祥学费300元。

“大难更显大爱,天灾尤见真情”,“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杨宪明第一时间参与并通过网络和电话号召义工们积极募集资金和物资。5月13日,他就带领10名义工带着募集到的2万多元资金和价值3万余元灾区急需的棉被、食品、帐蓬等送到绵阳灾民集中安置点。

为募集更多的救灾资金,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连续几天联合市慈善会开展街头募捐工作,他与20多名义工一起紧急献血7800cc,还率领100多名义工带动近千名市民在思源广场开展为灾区人民祈福活动。在灾后重建中,他组织募捐了40多万元善款送往绵阳市安县桑枣镇、秀水镇和雅安市宝兴县硗碛乡受灾贫困学生手中。

杨宪明不但很有爱心,还善于洞察贫困生的心理,照顾贫困生的情绪,以巧妙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2008年11月2日,他带着10名义工骑车来到广安区浓溪镇红色村,为那里的贫困学生送生活用品。到达后,他们把米、面、菜油等物资一件件地从自行车上扛进贫困生家里。

一户贫困家庭的孩子看着一大批陌生“客人”的到来,低着头慌乱地蜷缩起露在胶鞋破洞外面的脚趾头。“孩子,看‘天哥叔叔这个照相机里有好多小朋友哦,来,叔叔给你也照一张吧。”细心的他看出了孩子的窘迫,一边找话题和孩子套“近乎”,一边给孩子翻看其他贫困生的照片。拍资料片时只拍了孩子的半身照。事后他又把孩子揽进怀里,耐心地跟孩子交流起来,孩子慢慢放松起来,主动回应“天哥”叔叔的问话,话匣子也渐渐打开。

助学和敬老是义工联合会的两大主题活动,义工们除了走访帮助贫困学生,就是到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们,而住在乡村敬老院的几乎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更需要来自社会的关爱。“敬老院老人多,我们要多拉点赞助,才能让老人们多享受一点。”2009年10月25日,楊宪明带着两名义工到广安市建筑公司、典当行等企业拉赞助,为正在组织策划的公益活动——到广安区大龙乡慰问敬老院老人募集善款,一路上他对义工们叮嘱个不停。

经过努力,他们筹集到6000元的企业赞助款。接下来,杨宪明为大家分工:物资采购组采购礼品,现场组织组准备相关音响设备、物色主持人,后勤组负责采购当天包饺子的所有原料、工具,又派几位义工去敬老院查看现场,联系医院医护人员到现场为老人们义诊……一次看似简单的公益活动,幕后凝聚着广大义工们的智慧,洒满了义工们辛勤的汗水。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义工们走访调查的贫困家庭中,有的因重大疾病致贫,有的因身体残障致贫,有的能力低下无法持家,还有的因无条件结婚而收养别人遗弃的孩子……很多义工在了解到这些不幸的家庭后都忍不住洒下同情的泪水。曾有记者问过杨宪明:你哭过吗?他回答:“我是男人,又是领队,我只有偷偷难过,不能让其他年轻义工看到我的眼泪。”

面对一个个贫困的家庭,他想得更多的是想如何加强对外联系,争取更多的支持;如何凝聚广安义工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如何把广安义工组织这个平台搭建好,让更多有爱心的人相信他们,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得到资助。

自从开展了义工活动以来,杨宪明的工资卡再也没交给过妻子,他把大部分收入用作爱心行动的车费、资料费,以及购买物品捐给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无怨无悔地做着义工,把帮助困难家庭当作自己的责任,当成一种快乐、一种追求。付出与奉献,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他收获快乐的源泉。

三年多时间里,杨宪明把业余时间都排得满满的,没有好好逛过商场,没有买件好衣服,有时候连儿子吃饭都跟着义工一起吃盒饭。为贫困学生送助学金,为孤寡老人送温暖,为福利院孩子送快乐,为身患重症的病人募捐……从最初对弱者的同情,一次又一次,便成了他生活中的习惯,成就了大爱。在他付出了辛劳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希望——孩子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和一双双憧憬未来的眼神。

“能够力所能及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可以让自己更充实、更快乐地生活……”这是杨宪明常对自己说的话,朴素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他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选择义工,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这是他常对义工们说的话,而他自己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义工无私奉献的品格和精神,诠释了大爱无疆的真谛。

2010年3月18日下午,杨宪明与几名义工一起去广安二中为8名贫困学生送助学款。在这8名贫困生中,有几个学生是他曾经走访过的,每次送款的时候他都要亲自去。他说,不能将钱交给孩子们就完事,还要不断地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好好学习,快乐成长,以后好施展自己的抱负为社会服务。

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竟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行程!在送完助学款返回的途中,他不幸遭遇车祸,被“120”救护车紧急送往广安市人民医院抢救治疗,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悲恸的一幕……

杨宪明是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是一位胸装大爱的义工领头人,为让更多人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生活,他带领广安义工踏一路辛苦,含一路泪水,温暖了一个个需要帮助的人们,最后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他钟爱的公益事业。

在广安市义工联“2010年工作计划”这份文件中,他写到:今年的任务很重,要整合网络资源建好义工论坛;为在册义工买意外伤害保险;要让200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义工联换届选举,要充实更多能人到各部各岗位;策划大型的爱老敬老、图片展等活动,促进社会对公益事业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义工考核制度,优化运行机制等,有必要的时候,设立专职义工岗位……还有那么多计划没来得及实施,天哥却走了,走得如此匆忙,但他热爱的义工事业不会停滞,他倡导的愛心精神将被广安义工传承光大!

在杨宪明任会长这3年多时间里,广安市义工联共开展义工活动346次,募集各类善款(含物资)200多万元,先后资助贫困中小学生1231人(次),看望慰问敬老院和农村空巢老人320多人(次),为学生募集字典2000本、捐书包100个、文具200套、衣服700多件。分别为白血病患儿刘登、吴韩,尿毒症患儿汪筱等募集数万元不等的善款。影响带动参加活动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近6000余人次,先后在邻水县等地成立了分会,形成了覆盖五个区市县和广安市区的义工联合会组织网络。

“尽职工作,尽忠公益,尽献生命……”

“好人‘天哥倒在了做公益的路上……”在他遇难的噩耗传开后,他“广安义工开山鼻祖”的身份和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才被一传十、十传百地广泛传开,大街小巷的市民才知道这个把自己一生贡献给公益事业、为孩子们实现求学梦想的大好人。

2010年3月21日上午,广安殡仪馆被数千名群众挤得水泄不通,大家不约而同地来到杨宪明追悼会现场,送好人最后一程。黑色的相框里,依然是他那熟悉的,就像每次远行前留给大家一样的温暖笑容。

“杨叔叔,你温暖的话语还萦绕在我的脑海,没想到却成了永远的回忆。”站在杨宪明的灵堂前,广安二中学生唐飞飞的眼泪就一直没停过。他永远不会忘记,就在三天前快要放学时,杨叔叔将助学款送到了他和其他7位同学手中,并一再叮咛他们要好好学习,快乐生活,大家都会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的。可是,就在送完助学款返回途中,杨叔叔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天哥叔叔做了很多的好事,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也要做一名义工。”接受过义工帮助的广安贫困学生在“天哥”的遗像前纷纷表示,愿像“天哥”一样竭尽所能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与杨宪明共事多年,但在一年前才知道他‘义工联合会会长这个身份的,当时一些义工经常到办公室来找杨宪明商量举办公益活动的事,才晓得我们繁忙的办公室主任还有这样一份‘兼职。”市农机局副局长刘晓清无比惋惜地说。

“我们的义工团队,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好战友……”从天哥出事那一刻起,市义工联秘书长“情空一鹤”曹东的心就一直揪着、悬着。他与义工们一道送的天哥进入手术室,并亲自为天哥拿血、取药,在医院跑上跑下。直到深夜医生走出手术室宣告天哥离世,直到在追悼会上义工们抱成一团泣不成声,曹东依然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他说,天哥走了,但是他倡导的广安义工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是的,一定会越来越好,爱心会一直延续下去的。吴礼向着那定格了的笑容,默默地念着。那笑容,曾给了他一家人多么大的慰藉和向前的力量啊!

杨华明从老家专程赶来为弟弟送行,当他看到1000余名胸佩白花、臂缠黑纱的干部群众含泪悼别弟弟时,他第一次从心底懂得了弟弟。回想起自己曾找弟弟开“后门”办拖拉机驾驶证,还为弟弟的“绝情”心存过抱怨而感到非常难过。

天哥的儿子杨宗翰,这个刚满18岁正上高中二年级的男孩,在一次次的擦干眼泪后,他告诫自己,“我是男子汉了,再也不能只知道哭了。”在追悼会上,他扶着哭得站不起身的妈妈,照顾沉浸在“白发人送黑发人”巨大悲恸中的爷爷,宗翰真的没再流一滴眼泪。

追悼会结束后,杨宗翰独自一个人留下陪父亲,他轻轻吻了一下父亲的遗像,向父亲作最后的告别:“爸爸,我以前不大理解您为什么去干义工事业,现在我长大了,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叫坚守、什么叫崇高、什么叫伟大了,我为我有您这样一个爸爸而骄傲,今后我也要做一个和您一样充满爱心的人。”他从对父亲忙着帮助他人而忽略家人的抱怨,到为父亲长年累月坚持付出的骄傲,父亲用自己的离开为儿子的成年礼上了最庄重的一课。

“尽职工作,尽忠公益,尽献生命……”“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天哥,走好!”……一幅幅低垂的挽联,写满了人们对“天哥”的不舍和最真的祈愿,也无声地诉说着人们心中巨大的悲痛;大大小小的花圈,摆满了灵堂,一束束盛开的鲜花,表达了人们对“天哥”的哀思和崇敬之情。

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就是老百姓。“天哥”的行为是那么普通低调,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色彩,可他的精神力量却如此的强大。

“天哥”离世后,泪水淹没了广安义工网,全国各地的网友在网上为他设立了吊唁馆,无数网友通过网络发表悼念文章、写留言来表达对杨宪明的深切哀悼和无限敬意。

网友“火狐”:“‘天哥,请您一路走好,广大义工不会忘记您,贫困学子不会忘记您,我们定会把您未尽之慈善事业进行到底!”;义工“青衣”:“因做义工而认识您,跟随您做义工3年多,见证了您崇高的人格,处事低调沉稳,您用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只要是义工活动,您都走在最前面,您是广安义工的好榜样!”;义工“仁者无敌”:“痛心疾首!痛心疾首!!上午我们还通过电话,是为一笔1.2万元港币的境外汇款……”;“广安红一角基金会”:“生命啊,那么平凡!因为一次次走进困难学生的家里,世界不停地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生命啊,这样伟大!一个身影倒下了,瞬间却竖起了一座丰碑……”

是的,“天哥”杨宪明,把自己的一生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把生命最壮丽的一刻留在了广安大地,用自己的人格、信念和大爱竖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后记

杨宪明去世后,中、省、市媒体多次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采访报道,其事迹入选四川省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基层巡讲报告团,在全省进行了巡回报告。共青团四川省委、广安市委追授杨宪明同志为“四川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广安市优秀志愿者”,广安市慈善会授予杨宪明同志“最具爱心慈善行动楷模”,广安市文明委追授杨宪明同志为“广安市道德模范”,中共广安市委追授杨宪明同志为“广安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广安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在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民政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倾情奉献下,秉承“无偿奉献、互助友爱、团结进步”的服务宗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深化志愿服务理念,创新志愿服务方式,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及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截止2017年3月,广安义工从最初的13名队员增至338名注册会员(未注册义工近1000名);广安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累计募集各类善款870余万元(其中助学款606万余元,为重症患者募捐善款100余万元,其他募集款项16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400余名(含地震灾区学生147人);开展义工活动3000余次;参与义工达13000余人次;累计捐赠物品7000余件;开展敬老爱老活动700余次……

十多年来,广安义工在市义工联第二、三届会长曹东,第四届会长王艳玲,第五届会长刘伟的带领下,一站站接过从“天哥”手头传出的爱心接力棒,在公益路上奋力奔跑传递着爱心。部分义工获得了“优秀抗震救灾志愿者”“四川好人”“十大最美志愿者”“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优秀巾帼志愿者”等省级表彰,不少义工获得市级“道德模范”“广安好人”“优秀志愿者”等荣誉标号;广安市义工联曾荣获“四川省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先进社会组织”“四川省雷锋式优秀服务组织”“广安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广安市最佳社团组织奖”等10余项荣誉称号。市义工联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和营造了广安社会良好的公益氛围。义工们长年累月,源源不断地呼唤爱心、积累爱心、传递爱心,正成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传播文明互助、促进“和谐广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孙明星

猜你喜欢

广安市广安义工
疝环填充式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临床对比分析
区广安
平面设计作品
广安这方热土等你来
岳池县联社
广安市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
带上孙子做义工
当义工,好处多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连慈善义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