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匠士

2017-06-08王培国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玉山项目部

2016年6月21日,首届“佛山·大城工匠”命名大会在佛山市政府大礼堂隆重召开。佛山,这个全国闻名的制造业大市,从佛山制造到佛山智造,离不开千千万万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敢于创新的佛山工匠。为了弘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肯定能工巧匠们为推动佛山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而做出的重大贡献,佛山市历时100天,最终选出了第一批30名“佛山·大城工匠”。

在3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工匠标兵里面,有一个人的名字赫然在列,他作为唯一一个来自建筑行业的代表,登上了这份榜单。他就是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佛山分公司的工程师——郭玉山。

郭玉山,中建三局一名普通的基层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是如何登上佛山市首届“大城工匠”领奖台的呢?因为他不简单,他是一个爱创造发明的基层党支部副书记。在做好自身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安全生产,郭玉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成就了一段又一段为人称赞的佳话,全公司上下都尊称他为“小发明”、“金点子”。

梦起少年时,一“电”定终生

鄂北江汉平原中部、汉水之东有一座城市,这里是我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城市,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的典故均出于此,它就是孝感。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郭玉山,就出生在这里。人杰地灵的孝感,孕育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孕育了这位多才多艺的能工巧匠。

郭玉山从小在湖北孝感长大,谁也不曾想到,他以后居然跟电路搭上了线,而且还在电工这条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宽,越来越远。

上世纪七十年代,郭玉山还在老家念初中。年少懵懂的他对新鲜事物总是接受得特别快。当时,他的哥哥在孝感市云梦县供电局工作,他一放学没事做,就跟着哥哥到处跑,看着哥哥上上下下,做各種高压低压配电工作。

“以前对这个根本就不懂,就是下课了,无所事事,跟着哥哥他们到处转,看着他们接线,就觉得很有趣,不知不觉居然喜欢上了。”郭玉山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总是意犹未尽,想想自己跟电路的结缘,就是这样一次次跟着哥哥到处走,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当时才十几岁的他,又何曾想过,年少时仅仅跟着哥哥学了些电路知识,学着解决电路维修的问题,积累的小小经验,居然在日后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79年,郭玉山高中毕业,本想着考取梦寐以求的大学,却不料意外落榜了。遭遇了人生一大挫折,他很沮丧,但是很快又振作了精神,投入了军队的怀抱。军队,是陶冶情操的熔炉,是塑造灵魂的基地。他的军旅生涯对他来说,是一种人生的历练,铸成了他的耐力与韧性,让他一步步脱胎换骨,走向成熟。也正是在这里,郭玉山像在浩瀚大海中漫无目的的飘荡中找到了前进的航标。

初来部队的时候,郭玉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兵,并不怎么起眼。一次机缘巧合,就让他声名鹊起。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隔壁营房的日光灯突然不亮了,几个战友在那里倒腾了老半天,硬是没有办法将它修好。郭玉山路过刚好撞见,便自告奋勇地伸出援手。跟着哥哥到处修电路的经历确确实实让郭玉山积累了真本事,他轻而易举地就修好了日光灯。战友们看着他只是简单弄了两下就解决了问题,都佩服得竖起了大拇指。很快,郭玉山会电工技术的事就在部队里传开了,并引起了部队领导的注意。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郭玉山后来就被调入了通信部,负责电台和通信,在部队里始终跟电工打着交道。四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这段部队的经历足以让郭玉山受用终身。

比别人多想一步,就离成功近一步

生活中有太多未知的东西,多想一步,多走一步,往往就更靠近成功。郭玉山的人生经历就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1983年,郭玉山从部队转业到了中建三局湖北沙市不夜城项目部,从事项目部机电管理的工作,也就从那一刻起,他正式在机电行业扎下了根。

当时,不夜城项目购买了一座旧的混凝土搅拌站,打算进行改造之后投入使用。混凝土搅拌站的改造是一项耗财耗时的工程,按照当时行情,改造费用需要四万元,改造时间需要一个月。得知这个情况,郭玉山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工作任务。他想到,改造费用如此之高,时间又那么长,如果自己来做,能否为公司争取到时间,赢得更大效益呢?凭着他一直以来的经验判断,他觉得应该是可以做到的。于是,他开始了没日没夜的钻研,有些什么不懂的不是查资料,就是咨询专家,初生牛犊不怕虎,一身狠劲催向前,就这样努力了二十天,硬是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美解决,搅拌站成功改造,由于是自主改造,后期维护也有了保证,算下来为公司节约了维修成本超过20万元。初战告捷,让郭玉山充分尝到了创造发明的甜头,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那一刻瞬间找到了自己可以大展拳脚的新天地。

多想一步,多走一步,总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刚到项目部的时候,郭玉山跟着一名老师傅安装老式接触器,一接上通电,保险丝就烧掉了。老师傅苦思无果,尝试好几次都没有办法接通。本来老师傅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一般人也会一笑置之。可是,这却让郭玉山彻夜无眠了。他躺在床上,脑海里全是白天的画面,来来去去都是安装接触器的问题。思索良久,突然灵感一现,他也顾不上穿衣服,就爬起床,跑到设备间调试。他拆开一个老式接触器,仔细查看后终于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这种老式接触器是依靠着自身重量压力工作的,所以必须要竖着接才行。就是凭着多想了这么一下,郭玉山解决了老师傅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从此以后,郭玉山就一发不可收拾,各种小发明不断。他就是有这么一份心思,多想一点,往往就能突破问题,找到新的解决办法。1991年的时候,公司有台大型直流电焊机坏了,当时公司都已经打算报废了,但是硬是靠着他的能力给修好了,仅仅是花了他几天时间琢磨。勤于思考的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他在工作方面也是成绩突出。到2002年的时候,他被提升为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

“发明创造都是始于问题,而问题的出现都来自于生活本身,所以留心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才让我发明了这些东西。”郭玉山一番话,浅显易懂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创新源于点滴生活,脱离了生活实际,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无稽之谈。

担任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之后的郭玉山,每天都要巡查工人宿舍,了解工人的生活情况。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工人们经常偷偷地使用热得快、电磁炉等大功率电器,这给工地生产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给工人们宣教安全知识,效果收效甚微。有没有什么技术手段可以起到限制作用呢?郭玉山说干就干,他想到控制电流。很快,他就带着人走访了20多家生产微型电器设备的厂家,了解很多专业知识,同时开始着手制定设计方案,开始尝试。一开始事情并不顺利,很多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是郭玉山往往能从失败中看到胜利的曙光,他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带领团队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一个全新的发明终于问世。“微型限电流控制器”,顾名思义就是根据限制用电电流,可以在3秒时间内将一切非正常用电设备断电,从而杜绝大功率电器使用给工地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一发明出来以后,效果立竿见影,在一公司珠海片区推广使用后,仅仅一年就为公司节约成本超过200万元。近几年来,这一装置已经从珠三角地区逐步推广到广西、湖北、北京等地的建筑工地,年使用量突破2万个。一个发明,辛勤的两年努力,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远远超出了预期。

创新工作室终成“人才孵化器”

自己虽然成功了,但是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公司里面肯定还有很多跟自己一样怀揣着发明创造梦想的年轻人,如果能把他们召集到一起,集思广益,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定能有一番大作为。郭玉山是这么想的,也就是这么做的。于是,郭玉山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

2013年,郭玉山创新工作室在佛山桂丹颐景园项目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建三局华南公司唯一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在之后的几年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公司培育和输送了不少后备人才。一个创新工作室,在搞创造发明促生产的同时,成为了公司的人才孵化器。

“我们这个工作室就是为了给企业创效益出成果的。”郭玉山在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就已经定好了工作目标,并为此开始了工作室的建章立制。一个年轻的组织,没有合适的工作机制,是难以成事的。郭玉山深谙此道,于是他和分公司一道,在创新工作室的运行机制上做了很多的考量。为此,他想了很多法子,制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首先是量体裁衣做规划,肩扛重担有考核。工作室根据每位成员的特点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同时根据成员岗位职责纳入KPI考核量表的要求,每年分项研究课题,为每位成员提高专业技能搭建发展的舞台。

其次是在实战中练兵,在练兵中成才。技能的提升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练习才能取得,所以工作室每年都会组织成员参与技能比武和劳动竞赛等活动,充分锻炼成员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实战经验。

再次是课题攻坚步步为营,总结交流渐渐提高。针对项目年度施工计划,每年结成一对师徒共促对子,開展相关课题攻关,一起破解技术难题。同时,工作室每季度组织一次专业技术讲座,针对某一设备开展运行状况分析,成员之间充分交流心得和经验,在一次次的交流沟通中得到提高。

有了良好的工作机制保障,创新工作室运行起来自然顺风顺水。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创新工作室就在郭玉山的带领下做出成绩来了。

2013年,郭玉山带领弟子在一次巡查中发现,工人站在升降机操作箱顶部保养维护添加润滑油的时候,虽然身上绑着安全带,但是依旧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风险,而且上下运行保养浪费时间颇多。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郭玉山很快就带领着工作室成员们开始了思考,他们萌发了设计一种可以自动添加润滑油装置的创意,这样一来不但安全而且能够节约开支。说干就干,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工作室终于成功研制出了自动加油装置,在佛山万锦东苑项目的15台电梯上使用后,当年就为公司节约费用10多万元。施工升降机自动添加润滑油装置成功申请了国家实用型专利,并在当年公司举行的“金点子”发布会上荣获了金点子特等奖。目前,这个成果已经在公司多个项目推广,每年给公司创效接近100多万元。

如果对工地施工有所了解的,应该都会知道,施工现场的钢筋清点是一个细致活,以前都是依靠人手拿着记号笔一边画一边记,不仅效率低,而且费力费神,很容易出错。发现这个问题后,郭玉山和他的团队就开始琢磨:“能不能发明一个机器,实现自动点数呢?”工作室团队中擅长制图的孙兴红、擅长数据运算的晏齐,每天下班后就跟着郭玉山在创新工作室开始了研究。“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几个人聚在一起,想问题就更容易突破了。”郭玉山带领这两个后起之秀,很快就发明了“手枪式钢筋点数机”,只要扣一下“扳机”,就会在钢筋上留下油印标记,同时点数机内置的芯片就会自动计数,这样一来,钢筋点数就显得省时省力,而且还大大降低了出错几率。

“郭玉山创新工作室”正式运转几年来,创造发明不断涌现,给公司创造的利润价值也越来越高。郭玉山带领着他的团队,还发明了“脚手架自动加节套具装置”、“混凝土电子计量器”等工具,都是以先进的设备技术去掉人工操作,有效降低人工误差的发明。目前,郭玉山和他的团队拥有6项国家实用型专利,37项五小成果,每年为公司创效过千万元。

稳健发展的创新机制,为创新工作室带来了一项又一项的杰出成果,也为公司输送了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些后起之秀,经过了创新工作室的锻炼,很快就能成为公司各个领域里的精英骨干,并逐渐成长为公司的中流砥柱。

孙兴红,创新工作室的一员,入职三年来跟随郭玉山开展技术发明,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充分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快速成长为项目总工,目前他是分公司最年轻有为的项目总工;2014年入职的晏齐,加入创新工作室之后一直积极主动,在多项研究里面都表现突出,这也让他获得了非常难得的提前转正资格,提前成为了公司的正式员工;原项目总工董晓刚,在创新工作室期间表现优异,为公司技术创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快就被提拔为珠海经理部技术总工;喜欢搞发明创造的机管员李根金,被郭玉山吸收进创新工作室之后,先后参与了多项发明的研究过程,现在也已经成长为项目技术员。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创效与人才培育得到了充分的有机结合,工作室成立以来成绩斐然,有目共睹。2015年,郭玉山创新工作室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湖北省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次年,郭玉山本人被湖北省评为“湖北省科技创新示范性劳模”。

劳模书记的信心与匠心

一个十来平方米的工作室,墙上一行醒目的蓝色字格外夺目:“创新思维,交流共享,敬业奉献”。郭玉山就是在这一行励志标语的下面刻苦钻研,带领团队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发明。1983年退伍就加入了中建三局的工程兵,就是从这里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成为了实至名归的“创新发明大王”,成为了佛山市第一届“大城工匠”,书写了一段让人惊叹不已的时代匠士华章。

郭玉山回顾自己这些年来的历程,谈及人生体会的时候,总会说到,解决企业难题,用业余时间发明出降本增效、提升品质、保证安全的装置,这是我们创新工作室回报企业的最好方式。

这位会搞发明创造的工匠,其实多才多艺。他平时喜欢自己写写诗歌,练练书法,还能拉一手好二胡。人们在谈及他的发明创造时,总是无意间忽略了他作为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的本职身份。

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副书记,郭玉山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得同样出色。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项目部良好工作氛围,为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细化质量安全责任目标,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各项管理合理化、严格化;建立项目部廉洁监督机制,增强全体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确保生产、生活各项运行正常。在大家的眼里,他就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基层领导,是一个热心为人的好书记。

郭玉山深知,项目部就是一个大家庭,项目部的全體职工从四面八方而来,舍小家顾大家需要一股耐得住艰辛,忍得住痛苦的勇气。项目部能凝结成一团,才能更好地完成建设任务。所以,给全体职工营造家的氛围,构筑和谐的气氛,多一点温馨,多一点鼓舞都是必须的。郭玉山每次巡查工地,总会跟一线工人促膝谈心,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尽力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后来,他了解到一个情况。在建筑工地上,很多优秀的年轻小伙子,一直忙于工程建设,没有机会认识女孩子,于是他萌发了组织联谊活动的想法。很快,他就利用七夕的时间,组织了相亲联谊活动,让单身的小伙子有机会去认识女孩子。这个相亲联谊活动搞了几次,促成了好几对有情人。郭玉山为职工幸福生活出谋划策的举动,处处体现着他一颗热忱的心。

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一个个发明创造,给郭玉山带来了很多荣誉,这些低成本发明,给公司创造了非常可观的利润,但是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谦虚的心。“我觉得‘工匠精神其实就是让我们克服浮躁的情绪,通过精益求精和科技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虽然现在这些发明让我有很强的成就感,但是孜孜不倦,追求更好是我接下来需要继续努力的。”郭玉山是名副其实的工匠,所以有一番工匠的作为。他希望,创新工作室能在他的带领下,继续披荆斩棘,奋发有为,作为中建集团一公司华南公司唯一一个非技术系统、非生产系统员工命名的工作室,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作者简介:

王培国,佛山市国学研究会理事、佛山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出版长篇纪实小说《守望蓝天》,报告文学作品多次被《中国报告文学》采用。

责任编辑/孙明星

猜你喜欢

玉山项目部
“板凳硬汉”溆浦木工胡玉山
常戴13公斤黄金配饰越南“黄金哥”被判入狱
局长入错行
浅析建设工程项目部责任承担问题
基于团队胜任力模型的特高压施工项目部建设
项目部厂务公开之我见
加强黄河施工企业项目部财务管理探讨
浅议基层工会如何强化施工项目民主管理
玉山冲刺“新七大”令岛内兴奋
玉山要绑长江 入选世界七大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