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7-06-08刘汾涛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刘汾涛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探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对于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61-05

随着建筑行业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日益增多,具备国际化视野及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在各类涉外建筑企事业单位从事施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稀缺资源。顺应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培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具有专长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土建类高职院校通过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培养建筑行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2012年,我院引进澳大利亚公立墨尔本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Holmesglen Institute of TAFE)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开办了建筑工程技术专科专业,为建筑行业高职层次学生享受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合作模式为“2+1”双专科联合培养项目,即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第3年赴澳洲学习1年,完成学业后由中方颁发专科文凭,澳方颁发高级专科文凭。学生获得上述文凭后,在澳方合作大学继续学习1~1.5年,可获得合作大学颁发的本科学位证书。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学习成本低且缓解了学生出国留学的紧迫感,同时为高职层次学生获得澳洲一流大学学位提供了捷径,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拟结合我院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以期我院对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修正和优化,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所设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协调与补充,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与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专科文凭”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均以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然而,由于国情及教学理念不同,中澳双方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性、地域性特征明显,完全照搬澳方课程体系并非明智之举。我院合作办学项目的主管部门对国内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对合作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走访,双方高层领导、主干教师对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授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轮协商与沟通。经教育厅审批,我院中澳合作办学项目采用“学分认证+部分引进课程”的方式,由中外双方共同制定联合教学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根据规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构成,三年共开设47门课程(总课时3 892课时,总学分209.5分),其中有28门课程由澳方引进,如建筑施工技术(Introduction to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建筑行业的安全工作(Work Safel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组织管理简介(Organization Management)等。这些引入课程主要由外方教师授课,在中澳两地实施教学。考虑到中外文化差异,公共必修课中除了国内要求的思政课程以及体现合作办学特征的英语课程外,将引入的外方课程“学习与交际”(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列为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对教学方式的适应。为弥补澳方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课程偏弱的不足,在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中保留了国内较成熟的理论或技术课程,由中方教师在国内实施双语教学。

二、合作办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开始,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澳合作班已连续招收了5届学生,年招生人数在30人左右,每届约有半数的学生赴澳留学。中澳双方为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完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由于合作办学经验不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教学进度缓慢,教学计划变动频繁;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授课内容与课程描述不符,教材选择随意;教学安排不合理,实质性优质资源引进存在不足;学生后续学习适应性差,难以跟上澳方的教学进度。总体而言,中澳合作办学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与设定的教学目标之间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主要原因如下。

(一)办学定位不准、落实不力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不应该是单纯的“走出去”,而应通过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国内也能接触到国外的先进教育,并以此推动国内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本国高職教育的办学层次。然而,目前我院的合作办学项目更倾向于向澳方高校输出学生,对教学资源引进、教学理念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实际教学目标达成与合作办学目标定位之间产生了偏差,背离了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的初衷。另外,教学质量监管不力,评价指标体系不全,管理观念落后,导致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基本处于粗放状态,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内容的可用性、学生学习情况等缺乏全面监控;严于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疏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和评估。监控手段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监控模式,未体现出合作办学的性质与特色。

(二)课程体系缺乏深度融合

我院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属于嫁接型模式,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中澳双方共同制定,所有课程经过专家评估认证,学分互认,然而,在合作双方课程的有效衔接和融合细化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磨合和探讨[1]。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表现出更强的“地域性”,如建筑规范、标准具有国家或地区性的特点,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受到各国资源状况、政策导向、工程习惯做法的影响等[2]。如果缺乏对双方原有课程内容的深入协调和对知识点的有效衔接,则容易造成在课程教学中国内外课程基本内容不符或脱节的现象,因此,合作双方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不可或缺。由于缺乏合作交流的渠道和平台,我院中外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很少,对对方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缺乏足够的认知,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缺乏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这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做法,导致中外课程教学的连贯性缺失以及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加大了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困难。

(三)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各不相同,除部分学生能够出国外,其余学生选择在中国本土就业或深造,因此,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需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基于上述原因,前两个学年我院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在大幅增加英语课程并引入部分优质外方课程的基础上,仍保留了大部分较成熟的中方专业课程,但是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学习基本以必修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科目过多且杂。事实上,从第三学期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已开始出现分化,但是在自主选择课程上仍然受到诸多限制,学生不能根据现状及自身将来的发展目标自由地选择课程。学习科目太多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学习兴趣大减,严重影响了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和课程教学的深化。

(四)双语教师能力不足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方教师,特别是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屈指可数,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人才培养的步伐。大部分教师对双语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欠缺,教学方式与合作院校对教师的要求差距明显。学院缺乏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考虑和规划,对双语教学师资的选拔、培训及考核较为随意,双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条件有待改善。

(五)教学资源建设滞后

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教学资料引进不齐全、教学资源建设落后不无关系。国外的课程教学除了教师发给的讲义外,一般都有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如教学案例、网上资源、教学网页等。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消化吸收的知识,可于课后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去图书馆或相关网站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完善,通过自主学习及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锻炼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受我院办学条件所限,学生在国内的学习阶段尚不能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随心所欲地查阅相关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而双语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任课教师能够提供的与双语课程匹配的教学资料非常有限,导致教学资源无法获得保证。

三、优化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途径与策略

针对我院中外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中方双语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更新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1.精简和优化国内课程

合作辦学项目的中方课程中,英语课程、思政课程及体育课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比重偏大,大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这些通识教育基础课亟待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便为构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例如,目前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包含了高职英语、雅思英语以及专业英语等不同的语言课程,但是这些英语课程之间的教学相互割裂和孤立,虽然英语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偏高,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基础英语教学为双语教学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凸显。为了保障学生有足够的实力通过雅思英语考试,真正具备运用英语从事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应推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相协作的教学模式。高职英语应分阶段引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即可逐步增加对专业词汇、专业术语的讲授和探究[3];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增设专业英语课,在双语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专业背景下的英语学习,侧重教授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和课业报告的撰写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后续双语课程教学中的适应力度。需指出的是,该种模式的实行需要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加强合作和沟通,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对外语教师的教学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推行弹性化的课程方案

推行模块化教学,增强学生选修课程的自主性,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将核心课、必修课和实践课划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围绕几门核心课程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的搭配,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学习需求。院方应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课时总量进行统筹并合理分配课时比例。为了让不出国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拓宽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并开阔国际化视野,应在模块中增加在国内授课的外方课程的比例,或定期举办外方教师的专题讲座和讨论。同时,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选课咨询服务,指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在模块间自由选择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4]。

3.循序渐进推进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应予以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可采取“分阶段”双语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调整。例如,在入学初期,由于学生掌握的专业词汇量有限,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汉语讲解的方式;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基础后,可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在课程开始阶段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汉语的讲解模式,随着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力的提高,逐步过渡到全英语授课[5]。对于由外方教师授课的专业课程,建议在教学初期配备一名中方专业教师担任助教,协助外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情况提供一定的中文讲解。一方面,中方教师可以作为外方教师了解中国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状态的一个窗口,促进外教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降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对学习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方教师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深入了解外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对教学过程的处理,深化对外方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借鉴,促进教学模式、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二)弥合差异,促进双方课程的衔接和融合

1.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中外合作双方课程的顺利衔接对于合作办学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要使教学内容的总体布局、课程之间的衔接科学合理,需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梳理分析,摸清双方课程教学内容在各自教学体系中的分布状况,理顺双方课程内容的融合点。在确定合作办学课程特别是模块内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后,改变各门课程由双方教师独立制定大纲的方式,促进中外合作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内容有相互关联的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使所有课程既做到相对独立,又存在内在联系,发挥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作用。中方双语教师应在对澳方后续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要求选择授课教材或资料,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叠或断档。

2.加快教学资源的引进和共建

由于教学体制不同,中澳双方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在引进优势课程时不能单纯地只引进教材,而应该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等进行全方位引进。首先,为了避免引入课程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有必要结合中国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对引进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其次,应加大中外合作开发课程的建设力度,与国外的合作高校共建教育教学资源。中方教师可根据澳方提供的大纲要求,收集和整理用于教学的相关资料,同时借鉴国外课程包和国内行业标准开发课程教学案例,编制具有本土化特色且能与后续外方课程进行有效衔接的教辅资料。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合作课程教学资源库,确保学生既可接触到国外专业核心知识和领域前沿理论,又能掌握国内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优势互补和中西文化融合。

(三)加强监管,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

课程实施成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外合作办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教学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合作办学的过程及考核的监督评估。例如,定期召开任课教师教学交流会,将课程描述、课程意见反馈表等相关教学文件分发给任课教师,强化任课教师按照课程描述授课的观念和意识,将是否达到课程描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国际化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双语教学的听课与观摩制度,每学期对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听课抽查,记录听课情况,并及时通报有关教学情况及整改意见,了解师生双方对教学与教学管理的反映;制定包括评教等各种专项评估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为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对合作班学生进行后续跟踪,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

(四)统筹安排,加大双语师资培训力度

培养能够正确把握双语教学理念、灵活驾驭双语教学语言且具有开阔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双语教师的选拔并拓宽双语教师培养的渠道,建立健全双语师资培训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特别要对专业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分批对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提高;要利用与外方合作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分批派送教师去国外合作院校进修和学习,采取跟班听课、观摩各类教学活动等近距离学习方式,消化、吸收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学习课堂授课技巧,锻炼中方教师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要安排双语教师定期下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并参与企业项目,打造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为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应制定具体可行的双语教师激励政策。同样的课程,双语教学的备课、授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在教师的考核和评估方面与非双语教学没有区别,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难长久维持。学校应给予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用特殊的评价和管理机制调动双语教师的积极性,譬如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双语教学。

(五)搭建平台,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合作教师的定期常态化交流是提升中方教师的国际意识、实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1]。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可定期举办双方任课教师的观摩课或研讨交流会。有益的交流有助于双方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互相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合作教师既是参与中外合作教学的一线工作者,也是研究外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主要责任者,双方应有计划、经常性地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访问、学习,探讨教学经验并交流相关教学资料,促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碰撞与融合。此外,应鼓励中外教师合作进行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作为一种新兴办学模式,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应从学校层面创造机会和条件,建立稳定的双语教学研究梯队,支持中外双方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交流,实现双语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搭建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外方合作院校科学研究合作平台,鼓励双方教师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和项目合作,推动两校在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广东省属于经济强省,未来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建筑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增加,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也面临巨大挑战。依托与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契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國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双方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的整合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教学理念、方法的研究和借鉴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我院的合作办学项目尚存在较多需要改进整合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合作项目发展的道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石.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研究[J].前沿,2013(22):179-180.

[2]陈启辉,周学军,吕明英.中澳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

[3]方春生,付晓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4):604-605.

[4]李欢庆,谭晓荣.中外合作办学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教育,2011(9):44-45.

[5]张蕾.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问题研究[J].陕西教育,2015(8):62-63.

(责任编辑:王恒)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Sino-Austrian Cooperation Project

LIU Fen-tao

(Guangdong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5,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is the key to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training for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pro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set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uangdong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 fo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Sino-Austrian cooperation project. Then, the optimization for the curriculum system has been proposed, which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is signific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Sino-Austrian Cooper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猜你喜欢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办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品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
建筑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双师型”教学团队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