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置疑中自主学习

2017-06-08马忠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邱少云小女孩课文

马忠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是强调学习中置疑的重要性,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在教学中,以学生“置疑”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设置问题中进行自主学习,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平时注重“置疑能力”的训练

长期以来,教师上课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学生经过认真学习、反复思考后,能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安排置疑的训练。每学一篇课文,可以抓住课前预习思考及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试着提出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是起步,多数学生都会对一篇文章产生较多的问题,而学完课文,解决了初疑后再回过头来,试着再次置疑。这样不断训练学生的置疑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学生初次置疑大都是较浮浅的,如,小女孩的父亲不疼她吗?怎么会让她一个人流落街头?再如,小女孩真的飞到了没有饥饿、没有寒冷和痛苦的地方了吗?等等。当学完全文后,学生的问题虽然量少了,但有了质的提高。如,小女孩被冻死了,为什么人们只是淡淡地说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与小女孩相比我们该怎样做?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养成了置疑的习惯,而且置疑能力不断地提高。

二、合作探究解疑,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及情感态度的不同,他们提问的质量也有差异。为了避免问题重复或过多出现简单问题,更好地提高置疑的质量,教师在课前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四人为一组,先试着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小组内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记录员做好记录,上课再交流、探究。这样,问题的数量减少了,质量提高了,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在解疑时,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做个组织者。当大家把高质量的问题呈现出来时,可以先让全班学生在文中批画并写写自己的想法,这样给每个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就可以避免人云亦云、懒惰不动脑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对象交流各自的感受,学生当然会选择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解决问题。在学生解疑时,教师要多参与,了解学生的解疑情况,并掌握关键性的问题和较难的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这样,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巧妙地给学生传授了知识。如,在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让学生合作探究解疑前,可以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消化简单问题,再共同探讨较难的问题。通过对较难的问题的探究解答,不但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还可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三、把问题还给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

“置疑”常常反映在学习的随机上,这种随机性表现在:教师无法预设学生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是稀奇古怪的。教师应把问题还给学生,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这也体现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理念,使课堂鲜活生动。

例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有学生提出:“烈火中的邱少云真的没动吗?”此时,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应把问题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究。可以这样做:请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上讲台,然后,教师划着火柴,把学生的手放在上面,没几秒,她就缩回了手,并表现出难忍的样子。让这个学生说感受,这个学生说:“实在无法忍受!”现在到了火候了,教师可以引导:“请大家想想,邱少云在烈火烧身30分钟的时间里动了吗?”经过小组探究,大家一致认为邱少云动了,但只是睁大双眼目视前方,只是把牙咬得咯咯响,把手深深地挖进了泥土里。看来,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因势利导,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成为永远难忘的精彩瞬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动脑了才会有问题,有问题才会不断地去学习,即问题意识是最可贵的学习意识。当学生脑袋中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并努力寻求答案时,学生就会成为大有希望的人。只有让学生大胆置疑,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邱少云小女孩课文
大扫除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可爱的小女孩
端午节的来历
小女孩的三、六、九
背课文
穿格子裙的小女孩
邱少云:烈火金刚
邱少云成名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