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叩而至大鸣
2017-06-08孙忠华
孙忠华
“钟鼓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教育者往往引用此语,说明教育学生传授知识循序渐进才是启迪正途的道理,但还有一种“小叩而大鸣”的境界。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讨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达到理想的语文学习状态,点滴“小叩”目的是至“大鸣”。具体做法如下:
一、由质疑问难到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好问则裕”
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似乎追求的仅仅是众生哗然的课堂形式,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但这些问题的设置大部分是教师的命意。在新课改形势下课堂内容的处理上,应该主要采取鼓励学生提问的做法。其实这正像积累的功夫,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当学生习惯了思索、诘问,习惯了用想象去拓宽思维空间,習惯了自我探究知识,学生自然会由“小叩而至大鸣”。
二、加强互动体验——“学而不思则罔”
不同的学生会对相同的课堂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所以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互动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各抒己见,进行辩论。同时,教师还要予以引导,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体验,学生也从中体验了思考参与的意义。
三、拓展迁移——“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虽然对举一不能反三的学生教师不能采取“则不复也”的态度,但孔子的主张正诠释了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在教学中要注重训练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所以对课文内容的处理要秉承这样的原则: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完成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互动中加强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迁移中训练发散思维。
以《雨霖铃》为例:(一)为让学生迅速感知文本,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1.整体感知全词的感情基调。2.全词的主旨句(关键句)是什么?3.你最喜欢词的哪句?能从意象、意境或表现手法上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吗?4.学习诗词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能具体结合词句说说怎么朗读吗?(二)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对这些问题有了基本把握之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譬如,在归结了离别诗的常见意象和感情之后,就有学生质疑了,离别诗的感情一定是凄婉哀伤的吗?就没有其他类型的意象吗?(三)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思考迁移。交流互动成果,也就是进行拓展迁移,并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举例:第一组,李白《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第二组,高适《别董大》、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三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然后,由学生归结出离别诗的常见意象和感情类型。
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认知在问题中进行互动交流,完成能力提升。长期这样的培养,必然会让学生从点滴积累中有很大的能力收获,自然而然达到“大鸣”的境界,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