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解概念,释义解难

2017-06-08王召国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25期
关键词:红艳艳语段诗经

王召国

对于《诗经》手法“赋”“比”“兴”,在教学时我习惯采用的是宋朝朱熹的定义,但学生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难于迁移运用,学生感觉对唐诗宋词的鉴赏也没有帮助。学生反映说:“老师,我觉得进入第二册以来,语文太难了,那么多的概念术语,可在平日练习时,基本用不上。还有,《诗经》有那么好吗?”听到这,我有些伤心,也有些赧颜。对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鉴赏能力,我高估了他们。

通过冷静思考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我采取了这样的解决措施。

一、对概念进行新解。朱熹关于 “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对于“赋”,我重新解释为“约等于表达手段中的浓墨重彩的描写和铺叙”。对于“比”,我解释为“相当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和比拟”。对于“兴”,我解释为“思维方式的“联想和想象”。

二、运用经典篇章和民歌歌词设置情景,化难为易。我在讲“赋”时引了《陌上桑》的中关于罗敷之美的描写语段。讲“兴”时,我引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歌词:“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讲“比”时,借着引用“千里的那个雷声哟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讲清了“以彼物比此物也”和“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的含义。这种化难为易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雅俗共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三、拓展应用。拓展《硕鼠》,明確其写法主要用“比”。引导学生探究《孔雀东南飞》开头一段用“兴”,第二段用“赋”,同时让学生在文中另找“赋”和“比”的语段。拓展《登徒子好色赋》,让学生寻找文中的“赋”“比”“兴”手法。

这节课上完后,我有了如下反思:

如何让语文课离学生更近一些?教师讲解知识要具备深入浅出的能力,将课本知识容量转化为学生知识网络的密度,只有这个网络是学生自己的,他才能够使用它;否则这个网络就是死的,对学生而言就是束缚,他的思维就是永远僵化的。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学习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思维活动。只有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知识,在拓展练习中使用起来,触发思考,才会成为自己的能力素养。《诗经》第一节课后,学生又问:“老师,我还看到比兴连用的说法,到底那个手法才是主要的呢?”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新问题,而且是深入的思考,我觉得这才是好的语文学习。趁热打铁,我又引导学生理解“桑之未落”和“桑之落矣”这两段是怎样“兴中有比”的。用思维碰撞思维,学生就会迎难而上了。

猜你喜欢

红艳艳语段诗经
荷花
资溪县:畲寨党旗红艳艳 乡村治理走前列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红艳艳的中国年
满山葡萄红艳艳
语段教学,语文教学之“纲”
巧用《诗经》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