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7-06-08徐美芬
徐美芬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小学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重视之外,还应该加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这意味着从教育规划层面肯定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所谓“情感”,它泛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认知的态度体验,也就是说,“情感”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它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上面表现的更加突出,在小学阶段展开情感教育,就是在知识传递之外进行深层次的情感要素挖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价值分析
什么是情感?对于不可具象化的概念小学生很难去想象、表达,情感教育则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不断交流产生体验,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途径。从学科属性上说,语文教材的内容、教法决定了它具有“感性”的特点,有助于情感的延伸,例如在某一篇文章中对作者思想的归纳、对表达手法的总结、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对词语描写的赏析,等等,可以说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是无处不在的。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一些情感变化,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进步,接受表扬的时候会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努力,如写作文、背古诗等,《论语》中说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和“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递进关系。根据情感教育的相关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明确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一切工作开展才有方向性,诚然,教学工作本身是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的,但仅仅将此固定为目标则是不足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彻底对语文失去兴趣。比如,老师依据大纲要求让学生背诵古诗,但却没有表明背诵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在这种盲目性的驱使下,也不会产生应有的情感。如果老师通过优美的词语讲解、构建一个美幻的境界,这样从情感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关注情感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情感是双向的,甚至是多项的,在不同的情感影响因素下学生会不断的产生理性、感性的冲突,如硬性教学指标和柔性情感宣泄,使之达到平衡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情感教育本身是师生交流中形成的和谐机制。古谚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尤其在小学阶段,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媒介,更是学生尊重和崇拜的偶像,基于情感教育的目的,教师应该不断地以自身来影响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重视情境创设及情感引导
情感具有后天养成的特征,正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干预下,小学生情感教育支配的强度也有变化。借助小学语文展开的情感教育过程中,想要保持稳定、有效的成果,就需要通过情境创设的“模拟”,让小学生深感同受,并结合情感引导去激发热情。一方面,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挖掘学生的“情感点”,如描写自然风光的《金色的秋天》,可以通过在教师中布置秋天的环境,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引导需要老师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展开,如老师可以模仿《乌鸦河水》中的动作,给学生更直观的形象。
2.注重情感启发和换位思考
小學生的思想单纯、智力发育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匮乏,很难自我形成情感的启发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内容都可以转化为生活性教育,并且从中提炼出相关的情感元素。如《小马过河》这样一篇童话类文章,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场景,如第一次过马路、第一次跳远等,让学生回忆自己“第一次”的情感变化,由此来推导“小马”过河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在这种启发下,学生就可以理解“小马过河”的关键不在于别人的建议,而在于自己是否勇敢,任何事情都需要尝试才知道最终的结果。
情感是伴随人生不断持续、变化的非物质要素,随着主体所处环境、阅历的变化,对客体产生关系(即情感发生)的强度、倾向均有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学生情感教育作为一个初始性阶段,良好的载体和有效的方法具有重大的影响。针对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应该越来越多地融入情感教育因素,帮助学生健康人格、优良性格的养成,把“情感”变为教学工作的催化剂,和谐“教与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