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的创作背景及演唱技巧
2017-06-08林超
林超
摘要:民族音乐则刚好相反,音乐类型反而是表达的目的,以至于要小心翼翼地去维护所谓的地域性。民歌作为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进步和民族音乐的不断传承光大,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富有特色的音乐,自然也算中国音乐里面的一部分。近年来,由于民族声乐的发展,在教学、演唱中教材告急,因此,奔走求新,已成为普遍要求。音乐的古朴典雅,优美抒情也反映出其深厚的音乐形成史,它的音乐根源不仅吸收正统的文人音乐也采撷了乡间小曲小调,这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关键词:民歌 民族声乐 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8-0026-03
民歌演唱从传统风格向现代风格不断地进行着创新,使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正向的,因为时间的检验,历经千年还能留到今天,总是有它的道理。传统文化,并非缺乏发展,而是缺少回望,缺少回归。使中国的民歌表演艺术成为了当今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而因为地域的差异,我国这么多民族的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些不同的民歌遍布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地上,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姿态,并用它们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感染广大听众,吸引着人的耳朵。
一、声乐作品《孟姜女》的创作背景
传说秦始皇统治时期下令修筑长城,而刚刚新婚三天的范喜良、孟姜女這对新婚男女还没有从喜悦中醒来,男方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结果却在服役过程中去世,尸骨却被埋葬在长城脚下。孟姜女归期已到未见男主回家,便踏上千里寻夫之路,困难重重终于到了长城,长城的人告诉她所有修建长城的人都埋在长城脚下了,孟姜女在长城脚下哭,把长城哭塌了,石头飞溅出来,看见乱石中他们的定情玉坠,于是跳河自尽了。孟姜女是葫芦女,葫芦娃的亲戚,特意功能是声波攻击,所以哭踏长城是正常的。把夸张的烘托手法和充满浪漫情怀的诗句融为一体,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轴,情真意切的表现了封建社会弱势女子孤苦无依的命运以及深深地相思。
二、声乐作品《孟姜女》的作品分析
(一)旋律的特点
明亮、欢快;小和弦暗淡、柔和。音乐的本质仅仅是按照一定的频率、一定的响度的震动。但这些震动按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却可以引发人不同的感受。笔者认为人类对音乐的感受是先天的,是融入我们基因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通过对比的手法使音乐具有更强的情感延伸,能够更好地引起听众的共鸣。
第二段旋律则显得更加的流畅,仿佛河水的流动,听起来则让人为之惊喜。在整体结构以及色彩的运用上都延续了第一段的节奏,同时对第一段进行了一个展开,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下听同样的曲子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然而人们还是会普遍地感觉歌曲的旋律是“忧伤”的。
第三段旋律,对于忧伤,悲伤甚至是悲惨的动机而言,音量一定是轻的,对于忧伤这个类型的动机而言,暗淡的弦乐与木管是一种选择,但是像老柴那样铜管和大乐队的倾诉又是一种。似乎纷杂而黯淡的背景衬出激烈的主题。
第四段旋律,崔健说过,旋律太悦耳会弱化力量,它有时为了表现力量,故意把旋律写的不那么“悦耳”。基调都是希望中夹杂绝望。旋律在音程上起伏不大,却给人感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结尾的最后一句“只见白骨满青山”悲痛欲绝的描述了孟姜女的悲惨、心酸与无助,将整首曲子推向高潮。
(二)曲式特点
是十分整饬方整的曲式结构。是一个核心音调的变体,这也是中国音乐的一个很大特点,很多声乐、器乐作品都来自一个“母体”曲调。主题布局、音高运动、音程使用、调式、节奏等角度看作品都十分简单单纯。简单的音乐需要配合歌词的多次反复,为了避免单调,演唱者反复的时候都会做一点微调。而从调式这个方面来看,改编后的《孟姜女》有四个不同的调式,我国古代也不只有五声音乐这一种调式,还有六声调式、七声调式。七声调式中有一种“清乐”,加入了“清角”和“变宫”。 宫、商、角、徵、羽,五声大致等同于 Do-Re-Mi-So-La。以下是改编曲的结式:
这首民歌落音分别为商、徵、羽、徵,使用了五声徵调式的旋律,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乐段结构,曲调柔美顺畅柔丽,表现细腻,它主要是通过徵调式来表达人物悲凉的内心感受,将主人公的形象表达的特别贴切。运用多次变奏,从词、曲、节奏和力度等方面将原曲扩展开来,从春、夏、秋冬四段把整个故事演绎出来,使真个音乐更加的立体丰富。曲式结构图如下:
三、声乐作品《孟姜女》的演唱技巧
发声的位置需要稳定,腔体要打开,通畅,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然后就是最基本的音准节奏气息运用,了解歌曲的重点,练习。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
(一)气息控制
其实每个人气息都是够用的,有人说要增加肺活量什么的,笔者觉得必要不是很大。但是气息练什么呢?笔者觉得是练气息的控制以及运用。而从这方面看这首曲子更适合女高音演唱,高音bB2音的延长处理则对演唱者的基本功有了很大的要求,同时也要能连释出复杂情感。首先要学会呼吸。现在追求的不是胸式呼吸,也不是以前说的“丹田”(腹式呼吸),而是胸腹联合呼吸。可以想像一下闻花香,慢慢深吸一口气(口鼻同时吸气,尽可能把口腔,鼻腔等完全扩张开),感觉肌肉放松、心情十分愉悦。注意不要耸肩,而是胸腹部慢慢张开,感觉肚子就像一个气球慢慢被充满。接着是控制气息,就是让气息不要一次性全用完,不然就会感到“没气”,可以均匀地发出“s”的声音,尽量拉长,并且感觉肚子慢慢收紧(小腹、腰背部都要慢慢往里收紧),在气息的运用上笔者认为是要流畅地使用气息即可,让气息持续地、均匀地冲击声带,发出好听的声音,不要憋气,也不要用力过猛。完美的演绎整首曲子。
(二)咬字处理
发声的方式,笔者觉得只要适合自己,还有适合歌曲的风格就可以,关键是声音松弛(喉咙眼打开,舌头以及口腔、面部肌肉都是在放松的状态)。当然共鸣很重要,笔者认为头腔共鸣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些人也认为流行歌曲口腔共鸣很重要。感觉声音直直地、流畅地从额头、眉心出来。当然除了头腔共鸣,还有胸腔共鸣也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即使是高音也是需要有胸腔支持的,不然声音会很白,很单薄。每一个音都唱稳,不要有滑音。
(三)情感处理
唱歌的时候不要很盲目的只想把歌词和歌调唱好了就好了,你唱歌是就把自己融入里面,想想让你感动的事,什么样的歌就有什么样的情景。
情感表达对演唱十分极其特别非常超级简直重要。不管是任何风格任何唱法,感情都是重中之重。艺术的最主要特点就在于此。情感表达反是一个决定性的东西。难度也不会是高不可攀,比的正是演唱的感情,是否在几分钟里给听众一个故事,一份体验,给出一个人皆有之的共鸣。考验的正是演唱者的情感表达,是他的乐感、理解、声音里的味道让你喜欢听,因为听一首歌让你想起了某些体验,某些经历,有了共鸣。是否有情感,情感是否深。很决定歌唱者是否可以感动自己,仅仅是感动自己,歌唱并不是完全为了取悦别人,也有很多时候是为了感動自己,发泄自己。所有情感能在歌唱上发挥的“对外作用”都是建立在你有一定的歌唱能力上。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歌唱能力,从某种方面上来说,你的感情是“一点用”都没用。你唱的五音不全,发声憋屈难受。你无论是唱的手舞足蹈,别人还是听着难受。你唱的声嘶力竭,别人听着没准想笑,只有在你有了歌唱能力,对歌曲的理解,这时候你的充沛的感情就可以发挥作用,让歌唱更有血性有故事,别人听起来就会更感动有共鸣。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表达时,嗟叹不够了才唱,情感表达对歌唱者很重要。嚎啕大哭的孩子情感不可谓不充沛,但那不是艺术,因此表达情感也要节制,也要考虑音乐风格。浪漫派的音乐适当强烈真挚的感情没有大问题。当然也不能过,即使唱《铁蹄下的儿女》《黄河怨》也不能真去哇哇地哭。另外,像印象派音乐如果带着炽热的感情就南辕北辙了。
四、结语
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被歌颂了几千年。孟姜女,其实她姓姜不姓孟,孟是指她排行老大为长女,如果真要喊她正式的名字,应该是秦人范杞梁的老婆唤作“范姜氏”。是因为故事本身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又运用民间极其喜欢的戏曲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因此才能流传全国,遗产长存,经久不衰。改编后的《孟姜女》已经被一些大型声乐比赛所采用,因为改编后的作品可以使演员在台上表现的很全面。通过分析《孟姜女》这首歌的演唱,可以更全面、彻底的理解歌曲的主要内容,再结合平时所学的演唱技巧,更加完整的演唱出作品的精髓,同时,也可以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陈燕秋.分析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J].宿州师专学报,2015,(04):45-91.
[2]李艳.浅谈新民歌《孟姜女》及艺术处理[D].武汉:武汉生物工程学院,2015年.
[3]孙俊钰.歌曲《孟姜女》及其艺术表现[J].内蒙古艺术,2016,(01):81-83.
[4]周光远.论现代声乐作品《孟姜女》的艺术处理[D].武汉:湖北大学,2016年.
[5]张骥.新编《孟姜女》作品艺术特征探微[J].音乐创作,2014,(08):161-163.
[6]梁岷冬.王志信的艺术歌曲《孟姜女》的艺术特色与演唱诠释[J].音乐创作,2014,(03):102-105.
[7]冉明.从艺术歌曲《孟姜女》谈声乐演唱的情感表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