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版式设计中的自由版式设计
2017-06-08焦亚荣
焦亚荣
摘要:伴随我国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不断拓宽书籍的销售市场,书籍版式设计越来越受到各大出版社的重视,在书籍版式设计过程中,自由版式设计理念是设计的主要原则之一,然而,在书籍版式设计过程中,虽然设计人员也在运用自由版式设计理念,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设计人员设计出优秀、完美的作品。本文主要阐述了书籍版式设计中自由版式设计理念的概述、方法等,以使设计出的作品符合市场营销的需求,满足大众对书籍版式设计的需要。
关键词:书籍 版式设计 自由版式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8-0187-03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图书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扩展书籍产品的销售市场,已经成为各个出版社、作家、设计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尤其是书籍版式设计方面,设计人员必须要更新设计理念,坚持以书籍包含的内容以及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为主体,能够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现代化的理念以及创新的思维素养,从而来不断提升设计的新颖以及自由性,从而来保证设计的书籍符合消费者的消费观,充分满足市场的节本需求。
一、自由版式设计的概述
在书籍版式设计过程中,对于自由版式设计来说,与传统版式以及网络版式相比而言,其设计理念以及要求较为自由与创新。自由版式设计理念具有理性化,然而,读者在视觉方面的感受却是感性的,并且具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力[1]。自由版式设计理念起源于20世纪西方国家,当时西方设计人员认为版式设计语言不受任何因素限制,可以随意进行组合,在版面和版面内容编排方面,都是自由编排,主要强调作品的视觉效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设计人员具有敏锐的感官性和整体的把握能力,从而构成丰富、富有感染力的版面设计。
综上所述,要求设计人员应转变以往的设计理念,采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提高审美需求,为读者设计出个性独特、具有时代精神的书籍作品,进而更好的满足市场营销的基本需要。
二、自由版式设计的内容
目前来看,在进行书籍版式设计的过程中,其自由理念主要是指坚持以书籍内容为基础,以消费者群体为主体,能够利用一些自由开放式的设计思维来进行设计工作。设计中要采用自由的设计思想,在有限的空间范围中,设计者要有效进行规范以及编排,以此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工作[2]。对于自由版式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设计主题。在以往书籍版式设计中,不同的作品都会具有自身独特的设计主题以及风格,其中古典版式重视的设计的对称性以及标准型,而网络版式设计则是重要比例之间的关系,同时设计时必须融入现代化元素。然而,书籍自由版式设计,设计人员不会受到其他设计风格的影响,主要强调视觉平衡,注重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有机结合,同一本书籍的不同页面都会呈现不同的设计模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应当具备敏捷的感知力,并且具有整体感知版式设计的能力,使设计风格与设计主题相互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版面设计的丰富以及活泼性,所以,在进行书籍版式设计中,首先设计人员应重视设计主题的自由化。
2.设计元素。设计元素是书籍版式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指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利用文章、图片以及线条灯元素等这些元素来表现,自由式版式设计主要是结合书籍中的基本内容以及相关版面的样式,将字体图形等内容進行合理且自由的编排[3]。自由编排并不是指没有目的的进行搭配,而是要遵循基本的美学规律,进而满足读者不同的审美需求。
比如,在文字与图片构成中,自由版式设计注重文字与图片的重合和叠加,使版面设计富有层次感,以不断增加版面空间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设计人员还应使用图形虚实手法,使数字和图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更好的表现出设计元素的自由化。虚实是指视觉元素彼此之间清晰与模糊的视觉关系,疏密是指视觉形态之间的具有聚散特征的组合和位置关系。
3.设计手段。对于设计手段来说,主要指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利用多种设计方式进行设计工作,自由版式设计理念主要是注重手工和网络版式设计,尤其是各种现代化的应用软件[4]。实际上,自由版式设计的风格是设计手段发展的重要动力,在20世纪90年代,电脑制版技术已经被广泛普及应用,自由版式设计也随之具有便捷性,大部分设计构想都能够快速呈现在纸上,并且也方便进行修改,以此为基础,自由版式设计已经在全国广泛流行,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书籍版式设计中主要的设计构想,与古典版式、网络版式互相竞争存在。
三、自由版式设计的方法
1.设计页面。在以往书籍版式设计中,在设计页面方面,尤其是天头地脚,设计人员保留了大量的内外白边。版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上面叫做上白边,下面叫做下白边,靠近书口和订口的空白叫外白边和内白边,也被称为天头和地脚、书口和订口。此种双页对称的版心设计即为古典版式设计,是书籍长期以来形成的模式和格局。然而,自由版式设计与传统版式设计不同,在版式结构方面,注重严谨对称,设计人员可以依据字体、图形进行自由编排,没有固定的格式,这样将有效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保证设计的自由创新[5]。
在书籍版式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采用自由设计理念,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及限制,举个简单的例子:铅字框架结构以及铅字框架模式。所以在自由版式设计中,图形以及文字会超出一定的范围,这样将会使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此种设计风格具有独特性。通常情况下,设计人员在设计一件平面作品时,通过此种排列方式富于变化性,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此种设计理念遵循了一定的基本规律,没有违背艺术的视觉元素和基本原则。
2.字体和图形一体化。在书籍版式设计中,字体和图形一体化是指:将字体以及图形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此来形成全新的图形效果,一些设计作品中会将文字进行组合,其中含有文字的含义以及图形的节奏韵律,视觉吸引力等,以此来进行合理的组合,从而来保证自由版式设计的效果,提升设计质量。在设计中必须要重视字体版面的有效排列,字体是图形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字与图形结合成新的图形[6]。
3.可读信息与不可读信息结合在一起。对于书籍版式设计来说,其中可读则是指在版面内容中读者能够读懂的地方,不可读则是读者无法读懂的地方。在进行版式设计时,不可读部分仅仅是对版式的设计起到装饰作用,对于处理手法来说,通常情况下,设计人员会缩小字号,同时对字体进行虚化处理,并且利用重叠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处理。“不可读部分”与“可读部分”的完美结合,以此来充分保证信息传递的流畅性。
4.实现字体的多变性。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有效丰富了艺术字的形式,在进行自由版式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对艺术字有全面的了解以及合理的运用,结合版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字体的创新,以此来保证字体具有时代感,自由版式中要结合不同的版面设计效果,设计有效的形式,从而来保证设计的效果,为读者带来更有效的体验[7]。
四、自由版式设计的思维形态
1.丰富多变的图形语言,为读者带来阅读美的感受
图形语言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感官激发读者的视线,比如视觉、触觉、运动感觉等等,这样将会给读者不同的视觉体验。对于一部优秀的自由版式作品,会充分体现出设计人员的智慧、情感以及创新能力,在设计时会结合多种文字以及图形等,来将美感以及逻辑性相互融合,不断提升设计的魅力。书籍的存在是富有生命力的,不管版式设计发生与否,文字图形里面总是包含着丰富的思维,为读者阅读书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打破传统规则,提升读者的审美感
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固定的规则并不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杂志、海报、书籍等平面设计中,设计人员都会最大限度的追求多變性。然而,由于设计人员是通过字体的设计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精彩的故事,同时利用色彩来传递情绪,创造情感,以此来进行有效的表述。然而,自由版式设计的出现,固定的格式已经被逐一打破。版面布局、文字排列、装饰手法方面丰富多彩,不同类型的书籍风格大不相同[8]。自由版式的设计风格,打破了传统的版式格式,逐渐走向个性化、艺术化,进而更好的为读者所接受。
3.改革创新的思维模式
在书籍版式设计中,由于书籍版式结构、图像、文字处理方式的多样化,深化了读者的阅读层面,自由版式设计改变了传统版式的保守状态,代表了鲜活的时代精神,是设计人员改革创新的重要产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自由版式也随之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应不断对自由版式进行探索和改进,甚至打破传统文化,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创新。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自由版式设计的内涵、设计内容以及设计方法,我们可以看出,自由版式设计打破了传统版式设计,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书籍版式设计中,自由版式设计的产生,为读者带来了美的体验,使读者的审美感不断提高,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从而加快了我国图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定邦,马春华.新形势下浅谈书籍板式设计中的自由板式设计[J].中国出版,2014,(08):134-136.
[2]肖晓阳,梁楠.浅谈书籍装帧中的自由版式设计理念与设计技巧[J].艺术教育,2012,(12):118-119.
[3]朱东红,宋晓宇.浅析书籍版式设计中自由版式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2014,(07):170-172.
[4]郎东梅,邓力萍.浅谈书籍版式设计中自由版式设计理念的应用[J].中国出版,2014,(10):318-319.
[5]周军进,齐莲花.简析书籍版式设计的自由理念[J].编辑学刊,2013,(02):157-159.
[6]李明珠,吴凤奇.简析如何快速提高图书版式设计的水准[J].编辑之友,2012,(02):157-159.
[7]周明宇,李一鸣.浅谈书籍版式设计中自由版式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完善对策[J]. 书籍版式设计研究,2012,(100:257-259.
[8]陆一帆,周宇明.浅析书籍版式设计中自由版式设计理念应用内容和方法[J].河南艺术教育,2013,(07):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