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演变分析

2017-06-08郭向阳明庆忠穆学青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流质客流入境

郭向阳, 明庆忠, 穆学青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0)

中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演变分析

郭向阳1, 明庆忠2, 穆学青1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0)

采用1998—2015年中国及中部地区入境旅游相关数据,基于入境旅游流量与质交互的视角,运用接待指数与收入指数、优势指数与流质指数,并构建了流质-优势指数二维矩阵模型,分析了近18年来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的成长规律与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曲折性成长的18年可以划分为波动成长期(1998—2004年)与平稳成长期(2005—2015年)两个发展阶段。(2)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成长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与阶段性,且入境旅游客流量与质的成长演化呈现出了对特殊事件的敏感性、受益于旅游业产业惯性的反弹性等演化特征。(3)1998—2015年期间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的成长过程经历了“量弱质优型-量优质弱型”的发展态势。(4)中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综合水平和经济效益较前期出现了下滑趋势,为此提出了业态创新,提质产品、质量为本,“服务”先行、形象创新,网罗天下等应对策略。

入境旅游;流质指数;优势指数;二维矩阵模型;策略与建议;中部地区

入境旅游是衡量区域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统筹研究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优化出入境政策”的指导意见,为入境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鉴于入境旅游对于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入境旅游流作为衡量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的重要依据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对入境旅游流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旅游流移动空间行为模式[1]、旅游客流的影响因素[2-4]、旅游流流动模式[5-6]、入境旅游流的空间竞争[7-10]等方面;国内研究晚于国外,但研究方法逐步多样、研究内容渐趋丰富,涵盖了不同大小尺度范围的入境旅游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入境旅游与经贸增长的互动机制[11-14]、客流目的地取向[15-17]、空间结构特征与分布[18-20]、旅游流扩散[21-24]、空间场效应[25-28]等方面。可见,国内外学者在旅游流及其运动模式、形成机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对旅游流作为一个矢量的空间扩散、影响因素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在对旅游流的研究方法上多是从单项指标“量”的角度分析其发展变化,而事实上,以量与质综合交叉研究视角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此类研究成果在以往文献中较为少见。旅游流是一个综合的要素体系,不仅包括旅游客流,也涵盖了资金流、物质流、文化流和信息流。加强对入境旅游流质与量的综合研究,尤其加强对战略位置重要的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发展动态关注度,对提升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和成熟度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200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概念,其范围覆盖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份。2006年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与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中部地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中部地区处于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联北通南、辐射四方的桥梁作用,而入境旅游作为拉动中部地区GDP增长的“一驾马车”,表现出了强劲发展势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流质指数

流质是可以量化的指标,即流质指数。鉴于资金流、信息流、文化流、物质流和能量流没有可靠的量化标准,本文从易于量化的资金流上寻找突破口,在参考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界定出流质指数的概念,即旅游客流带来的资金流规模与旅游流规模市场占有率之比,其公式为:

式中,L代表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ai表示第i个年份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总研究年份数量入境外汇旅游收入之和的比重,表示第i个旅游区第t年入境旅游外汇收入;bi表示第i个年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占总研究数量年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之和的比重表示第i个旅游区第 年的入境旅游接待人次。L的取值与入境旅游发展质量呈正相关,根据中部地区入境旅游实际情况,设定:L> 0.65,代表优质旅游流;当0.45≤L≤0.65,表示良质旅游流;当L<0.45,属于低质旅游流。需要强调的是本文采用的入境旅游客流是指入境到中部地区旅游过夜的海外游客,不包括入境一日游的游客,原因是地区入境旅游收入主要来自于入境过夜游客,入境一日游的游客接待量不能真正代表区域入境旅游的真实发展水平。

1.1.2 优势指数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提出了比较优势指数,此概念属于经济学概念的范畴,原指一国某种商品的出口额占该国所有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所有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率。本文借鉴此理论,衍生出入境旅游流优势指数概念,即区域入境客流占区域旅游总接待人次份额与一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次份额的比率。用来反映入境旅游流流量发展的优势度水平,表达公式为:

式中,Y代表优势指数;Xti代表第t年中部地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Xtj为t年份时,中部地区旅游接待总人次;Yti表示第年全国接待入境旅游人数;Ytj为t年份时,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次。值愈大,表明区域入境旅游规模优势愈大。设定:Y>0.35,表示强旅游规模优势;0.25≤Y≤0.35时,表明中旅游规模优势;Y<0.25时,表示入境旅游规模优势不明显。

1.1.3 流质—优势指数二维矩阵模型构建

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中部地区各年份入境旅游流质与量的演变态势,利用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入境人均花费、收入指数及流质指数来表征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流质;采用入境旅游人数、接待指数及入境旅游流优势指数来表征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流量;用优势指数作为横轴,流质指数作为纵轴,构成“流质-优势指数”二维四象限矩阵分析模型来对中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交互分析。依据时间和发展顺序质与量的不平衡性与不稳定性,以整时段平均值作为目标值基准,建立两个时间段的年份矩阵分析演化图模型(图1),把入境旅游发展分为四种类型:A区,量质皆优型,即客流规模大兼具旅游经济效益高;B区,量弱质优型,即客流规模小,但旅游经济效益高;C区,量质皆弱型,即客流规模和旅游经济效益皆低;D区,量优质弱型,即客流规模大,但旅游经济效益低。

图1 入境旅游流发展四种类型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于1998—2015年的《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部各省统计年鉴》、《中部各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政府各部门旅游相关网站。数据样本与处理:采用1998—2015年中国和中部地区的旅游接待总人次、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数据样本,利用公式(1)、(2)计算整理出1998—2015年全国入境客流占总客流市场份额、中部地区入境客流占中部地区总客流市场份额、入境客流占全国入境人次市场份额、旅游外汇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份额、入境人均消费水平等数值,基于此计算出入境旅游客流流质指数、优势度指数以及相关涉及指标的增长率,为分析旅游流量与质的发展演变打下基础。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1998—2015年全国、中部地区旅游流客流与资金流及流质指数与优势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量与流质成长分析

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外汇收入为量质指标的显性表征,分别预示着旅游流规模和效益。纵观图2、图3、图4,发现,1998—2015年中部地区入境旅游人次由 134.31万上升到 2015年的1350.09万人次,年均增长16.72%;入境外汇旅游收入由4.77亿美元上升到63.42亿美元,年均增长21.41%。一方面入境旅游人次与旅游外汇收入都在波动起伏中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综合对入境旅游流质与量一系列指标体系数据计算与分析发现,中部地区旅游流曲折性成长的18年当中可以划分为波动成长期(1998—2004年)与平稳成长期(2005—2015年)两个发展阶段。

图2 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客流与资金流变化

图3 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接待指数与收入指数变化

图4 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优势指数与人均消费变化

2.1.1 波动发展期(1998—2004年)

a)从整体发展上看:综合观察各项统计指标变化起伏较大,属于波动发展期。由于受到“非典”和“亚洲金融危机”等特殊事件的扰动,入境旅游人次与外汇收益在这两个时间点出现了低谷,但呈现出了较高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05%和24.65%,同时表现出了较大的波动幅度,分别为231%与193%;接待指数(中部地区入境人次占全国入境人次的市场份额)在波动起伏中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其年均增长率为8.19%,优势指数均小于0.25,属于入境旅游规模优势不明显;收入指数(中部地区外汇收入占全国市场份额)在波动起伏中上升,年均增长率为2.77%;流质指数均值高于0.65,在波动中降低,属于优质客流。

b)从发展过程看:(a)1998—2004年期间中部地区入境旅游人次及其增长率、接待指数及其增长率都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在2004年“非典”危机事件之后,受益于旅游产业惯性需求的反弹,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增长了106%,其中,外国游客人次增长55.3%,港澳台游客人次增长124.4%,优势指数呈现整体上升。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及增长率、收入指数及增长率在波动中同步上升,流质指数属于优质流,但人均消费和增长率出现整体下滑的趋势。(b)1998—2002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洪涝灾害等危机事件影响程度的减缓及经济发展的恢复,入境旅游发展呈现危机事件后的反弹,入境旅游人次和接待指数恢复明显,1999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3.09%和5.62%,受益于旅游业产业惯性反弹,之后客流增速愈加明显,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1.4%左右,优势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区域内旅游产品结构尚未完善与成熟,且入境客流增速大于外汇收入,致使人均消费水平与流质指数发展态势趋向走低。(c)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危机事件的影响,入境旅游客流人次较2002年减少163.85万人次,降低率高达125%,接待指数和优势指数分别下降50.44%与8.12%,属于旅游流处于弱势;旅游外汇收入和收入指数分别下降 59.15%与109%,受制于入境外汇收入的大幅度下降,人均旅游消费与流质指数也分别下降了 8.12%与 4.84%。(d)2004年,受益于旅游业产业惯性反弹,入境旅游人次与旅游外汇收入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增长率分别高达106%与134.14%,鉴于增加的主要是中远程客源市场的欧美游客,故人均消费水平有所提升,旅游流流质属于良性旅游流。

2.1.2 平稳发展期(2005—2015年)

a)从整体发展上看:2005年以后,各项指标变化幅度较小,发展较前一时段稳定,称其为平稳发展期。该时段明显的特征就是增速较快,波动性较小,入境旅游人次与旅游外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0.32%与19.33%,接待指数整体快速上升,2015年达到27.73%,年均增长16.22%。收入指数整体上升,2015年达到10.34%,年均增长3.21%;优势指数上升明显,增长幅度为56.52%。流质指数下滑明显,2015年降至0.44,属低质旅游流,鉴于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2014年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且中部六省相应采取了旅游业发展提质增效的措施,加之其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和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吸引了大量的欧美、南亚、东南亚及港澳台游客,促使人均消费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但由于客流增速快于外汇收入增长,致使流质指数趋向降低,优势指数与流质指数整体上出现了“剪刀差”式的发展态势,表明中部地区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b)从发展过程看:(a)2005—2007年,入境旅游人次、接待指数及优势指数都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但增长率有所减缓;旅游外汇和收入指数整体上升,增长率趋向降低,流质指数持续下降。(b)2008—2009年,尽管此时段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和区域性冰雪霜冻灾害,但由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减弱了以上不利因素对入境旅游的冲击,入境旅游客流与接待指数仍持续上升,增长率分别为53.19%与12.49%,但接待指数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优势指数上升幅度较小;外汇收入和收入指数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4.39%与17.49%,人均消费增长了4.89%,流质指数有所上升,属于良质旅游流。(c)2010—2015年,伴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减弱、北京奥运会余热未尽、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两岸全面直接“三通”直航推进和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2012年7月《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2014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及2015年7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旅游红利文件推的动,各项指标在波动中平稳增长,2011年入境旅游人次增长21.46%,2014年下降26.14%,2014年之后增长有所抬头;接待指数年均增长率为8.53%,优势指数呈现波动起伏增长,均值达到0.36,属于强优势旅游流规模。入境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5.15%,但2014年出现了起伏,降低了7.97%,收入指数整体上升,但2014年降低了19.59%,伴随着入境游客旅游需求多元化得到了进一步满足,人均消费呈现总体增长态势,增长幅度为22.76%,但鉴于客流量的猛增,流质指数降低到近18年来的最低点,降至0.44,属于低质旅游流。

2.2 流量与流质的交互演化分析

理想评价旅游流成长的模型是把旅游流量与质交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若仅考虑流质指数的衡量,就会忽略客流规模的畸形变化,不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反之,只关注客流规模,就会忽视旅游收益的不经济性,二者偏废其一就会导致入境旅游流与旅游效益的成长不一致。因此,文章应用流质-优势指数交互分析来诠释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规模与效益。经过计算研究阶段优势指数均值为0.28,流质指数均值为0.56,根据建模取均值为分割轴的要求,在优势指数轴以0.28为分割点,流质指数轴以0.56为分割点,二者的坐标轴交点为(0.28,0.56),由此得出入境旅游流四种发展类型(图5)。

图5 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优势指数二维矩阵态势演变

依据图1、图4、图5,可知:(a)从流质-优势指数单项指标来看,1998—2015年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质指数整体上呈现波动下降的变化态势,2002年之前,流质指数值大于0.65,属于优质旅游流,2002年之后,流质指数值小于0.65,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有向劣质旅游流转化的趋势,表明同比例入境规模旅游流带来的外汇收入逐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流质指数优势处于下滑态势。优势指数在波动起伏中呈现整体上升态势,2003年之前呈现平稳上升,2003年之后呈现出了加速上升态势,增幅高达176.92%,尤其2009年之后,优势指数值大部分年份高于0.35,属于强优势旅游流规模。(b)从流质-优势指数二维矩阵态势演变看,近18年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阶段性。1998—2004年期间,7个年份均落在B区(量弱质优型)发展类型,表明此阶段年份中部地区发展的主体特征是较低的旅游客流规模,较高的旅游经济效益,属于量弱质优型。2005—2015年期间,有8个年份落在了C区(量优质弱型),有1个年份落在了A区(量质皆优型),有1个年份落在了B区(量弱质优型),有1个年份落在了D区(量质皆弱型),表明此阶段年份发展的主体特征是较高的旅游客流规模,较低的旅游流经济效益,发展类型为量优质弱型。因此,近18年来中部地区流质-优势指数二维矩阵的演变态势呈现“量弱质优型-量优质弱型”,表明入境旅游发展效益和综合层次水平出现了下滑,同时也说明中部地区现有旅游产品和国际化服务质量水平已经阻碍了入境游客的人均消费。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入境旅游流质与量综合交互的视角,分析了中部地区18年来入境旅游流成长规律与演变的趋势。得出以下结论:综合对入境旅游流质与量系列指标体系数据计算与分析发现,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曲折性成长的18年当中可以划分为波动成长期(1998—2004年)与平稳成长期(2005—2015年)两个阶段。基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优势指数二维矩阵态势演变来看,1998—2015年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成长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与阶段性,且入境旅游客流量与质的成长演化呈现出了对特殊事件的敏感性、受益于旅游业产业惯性的反弹性等演化特征。从入境旅游流流质-优势指数二维矩阵演变可以看出,1998—2015年期间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流的成长过程经历了“量弱质优型-量优质弱型”的发展态势。

研究发现,中部地区入境旅游客流的发展类型由“量弱质优”转向“量优质弱”,旅游流整体发展水平出现下滑态势,来中部地区旅游的客流流质出现轻微下降,促使入境旅游流的良性成长与发展转型成为当务之急,促使入境客流向“量质皆优”型演化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与主攻方向,基于此,从入境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角度,提出中部地区入境旅游客流数量规模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等提质增效的措施。

3.1 业态创新,提质产品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不再是唯资源论,而应该以个性化与多元化需求的游客为导向进行新型旅游产品业态开发。a)中部地区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有大胆创新的意识,开发出游客参与度广、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业态。创造性地开发独具特色的体验旅游产品、健康养生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品、研学旅游产品、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和农业休闲旅游等新型业态旅游产品。b)中部地区流质指数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扭转这种趋势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旅游产品供给结构,在旅游产品消费结构体系中,保证餐饮、住宿、交通、游览等基本旅游消费产品的供给充足前提下,加大对娱乐、购物、邮电通讯等高级旅游消费品开发;以旅游工艺品、娱乐文化产品为主攻方向,尤其要加大对创意性旅游商品、老品牌和老字号商品,比如“晋商文化”“寻根文化”“徽文化”“大别山红色文化”“湘文化”等旅游产品及线路的打造,提升入境游客高等级旅游品消费,增加其体验性消费的满足度和依恋感,促使旅游客流由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扩展的转变。

3.2 质量为本,“服务”先行

优质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业生存的根本。a)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下,发展入境旅游应该站在国际化的视角、国际市场需求的高度,依托国际标准的衡量尺度进行深化旅游业政策及体制改革,提升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便利化、国际化水准,以优质的服务招揽更多高质量入境旅游客流。b)建议中部六省份加强合作举办“国际文化旅游高层论坛”,建设一批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同时抓住国务院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统筹研究部分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优化出入境政策”等指导意见的机遇,建立高效的入境管理体制,简化出入境手续,完善异地办证制度,落实好外国人落地签证业务、72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措施,推进旅游出入境便利化,实现中部地区入境旅游无障碍化。

3.3 形象创新,网罗天下

21世纪是形象时代(Age of Image),“形象力”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尤其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在入境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过程中,旅游形象(TIS)的定位成功与否,对旅游目的地的后续发展及营销具有重要作用。a)在旅游形象的定位中根据区域资源产品及文化特色,河南省应采用空隙定位打造“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旅游主题形象,充分向国际友人展示其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礼仪文化、根亲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安徽省应采用领先定位打造“美好安徽,迎客天下”的旅游主题形象,让国外入境游客更快捷、直观地体验、感受、记忆安徽特色旅游资源与“徽文化”;江西宜采用领先定位打造“世界瓷都,仙鹤乐园”的主题,彰显人文与自然的和谐;湖北处于长江之滨,宜采用“灵秀湖北”进行形象定位;““锦绣潇湘”的湖南,借助自媒体等综艺栏目,应将“快乐湖南”等旅游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开发当中;兼具“古文明与好风光”的山西应结合晋商文化,将明清大院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及线路开发。b)入境旅游营销是旅游景区在现代市场理念指导下,根据内外部环境条件,对入境旅游市场做出的具有全局性、谋略性的发展战略思路。具体来讲,要进一步完善中部地区各省份政府旅游官方网站多种语言服务功能,丰富旅游在线服务功能体系,开发各省份入境旅游APP客户端,搭建与去哪儿网、同程网、驴妈妈等旅游知名网站的合作平台,创建中部地区入境旅游SNS社区,充分利用QQ、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分享有奖营销,利用旅游虚拟软件VR展示中部地区旅游产品资源特色,提升游客感知度和体验性,运用“旅游+互联网”打造中部地区智慧营销系统服务平台,形成网上营销、在线预订和服务质量评价等一体化服务,打造中部地区智慧化入境旅游网络营销模式。

[1]JUCKLE J A,BRUNN S,ROSEMAN C C.Human spatial behavior:asocial geography[M].Boston:Duxbury Press,1976:315-316.

[2]CHRISTINE L.The major determinants of korean outbound travel to australia[J].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2004(64):477-485.

[3]JIE Z,CAMILLA J.Comparative advantage:explaining tourism flow[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1):223-243.

[4]BRUCE P.Factors affecting bilateral tourism flow[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5,32(3):780-801.

[5]MIYUKI M.Japanese tourists in transition courttries of central europe:present behavior and future ttrends[J].Tourism Management,1998,19(5):433-443.

[6]LUNDGREN J 0.Geographical concep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earch in Canada[J].Geo-Journal,1984,9(1):17-25.

[7]DWYER L.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development of a model with application to Australi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M].Canberra:Department of Industry Science and Resources,2001.

[8]PRIDEAUX B,KIM S.Bilateral tourism imbalance:is there a cause for concern:The case of Australia and Korea[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523-532.

[9]JOHNSTON M E.Polar Tourism:im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4):1013-1015.

[10]DOUGLAS P.Japanese tourists in Europe[J].Geographical Review of Japan,1995,68(1):63-74.

[11]苏建军,孙根年,王丽芳.1982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8):1047-1055.

[12]刘玉萍,郭郡郡.入境旅游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基于中国2001—2008年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4):696-700.

[13]张世兵.湖南省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7):182-186.

[14]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1993—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与进口贸易耦合关系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1):143-148,161.

[15]孙根年,张毓,薛佳,等.资源一区位一贸易三大因素对日本游客入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30(6):1032—1043.

[16]生延超.国外居民旅游需求对中国入境旅游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55-58.

[17]孙根年,周露.日韩东盟8国入境我国旅游与进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J].人文地理,2012(6):87-94.

[18]李创新,马耀峰,郑鹏,等.基于STSM的入境旅游流集散地域结构特征分析:以中国入境旅游六大典型区域为例[J].地理科学,2011,31(5):620-626.

[19]张广海,朱微微.我国滨海地区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11):1050-1053.

[20]王金莹,吴晋峰,唐澜,等.亚洲入境旅游流地理分布及网络结构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8):1701-1709.

[21]张佑印,顾静,马耀峰,等.北京入境旅游流分级扩散模式及动力机制分析[J].2012(5):120-127.

[22]王永明,马耀峰,王美霞.北京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特征及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6):1019-1024.

[23]魏颖,马耀峰,李创新.口岸城市入境旅游流空间扩散路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旅游科学,2010,24(5):32-38.

[24]刘宏盈,马耀峰,张娟,等.入境旅游流扩散发展态势分析:以三大旅游区向陕流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9):36-42.

[25]黄沛,马耀峰,张博.基于空间场效应的陕西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358-361.

[26]李创新,马耀峰,张颖,等.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空间场效应时空动态分析:基于丝路东段典型区的实证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2):81-88.

[27]王永明,马耀峰,王美霞.上海入境旅游流对长江流域各省区空间场效应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5):854-858.

[28]马耀峰,王冠孝,张佑印.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资源科学,2008,30(11):1747-1753.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Inbound Tourism in the Central Region

GUO Xiɑnɡyɑnɡ1,MING Qinɡzhonɡ2,MU Xueqinɡ1

(1.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2.Research Institute of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Yunan 650050,China)

Adopting inbound tourism related data in China and central regions from1998 to 2015,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and quality,using the reception index and income index,dominance index and quality index,the liquid-advantage index matrix model is constructed.The growth rules and evolution trend of inbound tourism flow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central region in recent 18 years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1)In the middle of the 18 years of tortuous growth of inbound tourism flows in the central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of growth period(1998-2004)and steady growth period (2005-2015).(2)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different phases,and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 and the growth of quality evolution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rebound sensitivity and special events to benefit from tourism industry inertia.(3)The general level of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central region has been declining.(4)This paper proposes the innovation of business model,product quality,quality first,service first,the image of innovation,the quest for world strategies.

Inbound Tourism;Fluidity Index;Advantage Index;Two-dimensional Matrix Model;Strategy and Suggestion;Central Region

F590

A

1009-8666(2017)04-0061-09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4.013

[责任编辑、校对:方忠]

2017-01-13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边疆山区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耦合及关联机制研究(41361037)”;“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41671147);云南哲社基地重点项目“云南空间格局演化与空间重构研究”(JD2014ZD10)

郭向阳(1990—),男,河南开封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

明庆忠(1963—),男,湖北黄冈人。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发展与管理。

猜你喜欢

流质客流入境
客流增多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买卖型担保中流质条款效力的证成与强化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论流质契约的解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论我国流质条款的重构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