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免疫抑制的常见因素与防控措施

2017-06-07戴玉娇重庆市潼南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兽医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免疫抑制免疫系统病原

戴玉娇/重庆市潼南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陈勋/重庆市潼南区卧佛镇畜牧兽医站

猪免疫抑制的常见因素与防控措施

戴玉娇/重庆市潼南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陈勋/重庆市潼南区卧佛镇畜牧兽医站

近年来,随着规模养猪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伴随的猪病也越来越多,病情也更趋复杂,特别是各类免疫抑制因素的不断增多,由其导致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愈演愈烈,危害程度日益加重,不仅使猪群免疫力和健康水平下降,对其它疫病的易感性增高,导致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居多,而且增加了诊治难度,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规模化猪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免疫抑制危害大

现在有很多养猪人认为猪场没发病(没有可见的症状表现),猪群就是健康的,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其实,有很多病原是潜伏在猪机体里的,条件成熟便可随时发作;同时,环境中也有非常多的病原微生物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机会侵袭猪群。但在动物体内有一支奇妙的“军队”—动物的免疫系统,它的作用便是抵御外来物的侵袭,使动物机体免受疾病之害。但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免疫功能便会下降,甚至失去防御保护作用,各类病原就会兴风作浪,引发疾病的发生。

免疫抑制是动物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的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免疫抑制是临床上极为多见的病理现象,对养殖业危害甚大。免疫抑制性因素通过损失免疫组织器官或影响免疫细胞活性,干扰抗原的递呈,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等途径,引起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或免疫应答不完全,从而导致动物对疾病的敏感性提高。

近年来,由于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动物交易流通频繁,而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不断增多,使免疫抑制性疾病在猪群中普遍存在,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又因其往往呈隐形亚临床状态,容易被忽略,但一旦发现,由于猪群的免疫力下降,即可诱发多种病原的严重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给防控带来很大难度,已成为威胁猪业发展的严重问题。

二、产生免疫抑制的常见因素

在养猪生产中,能够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有疾病、理化、药物、营养、应激等等。特别是一些免疫抑制性病原在造成疫苗免疫失败与诱发各种疾病发生中起了元凶作用。

(一)病原因素

在临床上,许多病原微生物既可导致动物机体器官组织发生病变,又可诱导机体产生明显的免疫抑制,造成双重危害。如猪瘟病毒可导致胸腺萎缩,B淋巴细胞减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可损伤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是该病毒主要的繁殖场所,最容易被破坏,从而导致免疫抑制。猪圆环病毒II型(PCR-2)主要在单核及巨噬细胞中复制,在巨噬细胞介导和分裂素诱导下,明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生,引起机体的免疫系统损伤,从而干扰正常免疫功能,造成免疫抑制。猪伪狂犬病毒(PRV)可在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内复制,并损害其杀菌功能。猪巨噬细胞病毒(PCMV)能改变宿主的防御机制,尤其是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猪细小病毒(PPV)在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复制,并损害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母细胞分化能力,导致猪的免疫抑制。支原体肺炎(MPS)可使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下降,肺泡巨噬细胞对病原的吞噬和清除能力下降,而抑制性淋巴细胞的活力增强,导致呼吸道免疫力减弱,这种病原来只呈地方性流行,现在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元凶,无处不在。此外,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菌(APP)、猪沙门氏菌、猪大肠杆菌、猪弓形体等,都能引起免疫抑制。

(二)理化因素

霉菌毒素(如黄曲霉素B1等)能够毒害巨噬细胞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许多重金属(如铅、镉、汞、砷)可抑制免疫应答而导致免疫失败;某些化学物质(如过量的氟、卤素、农药等)可引起免疫系统组织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进而造成免疫抑制。

(三)药理因素

许多抗生素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免疫应答反应。如长期滥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类药物、氯霉素类、四环素类药物等,可损害免疫功能。

(四)营养因素

如饲料中营养成分配比不合理,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硒等)或缺乏或过多等等,都对免疫力有显著影响。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D、B、E和多种微量元素及全价蛋白时,能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使免疫反应受到抑制。

(五)应激因素

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如在过冷、过热、拥挤、断奶、混群、运输、突然改变饲料等应激状态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会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从而使免疫功能受损。

三、免疫抑制的防治措施

临床调查表明,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各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从而变得异常复杂。因此,要想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既要讲究针对性,又要强调综合性。只有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营养均衡,严格引种检疫,搞好环境卫生,合理使用药物,减少各种应激,并针对性地强化疫苗与保健预防,才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尽量减小其造成的危害。

(一)坚持程序化免疫,搞好综合性保健预防

目前,我国大部分猪场同时存在着多种病毒感染的现状,由于导致免疫抑制,继发感染非常严重,因此,必须坚持实施程序化免疫,跟踪检测抗体水平,及时采取补免等措施;同时搞好综合性药物保健预防。

1.针对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猪场,应根据病原学、血清学调查结果,做好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II型、口蹄疫、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等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对目前尚没有疫苗可用或免疫效果不确实的疫病,可阶段性投以免疫增强剂和保健性药物预防。

2.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药物预防保健方案。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对分娩前后的母猪及处于初生、断奶、免疫接种等关键环节的猪群,投以药物保健预防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合理使用药物,强化驱虫理念

严格执行兽药管理规定,合理使用抗生素。针对一些能够导致免疫抑制的药物,如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氯霉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由于治疗需要不得不用时,可配合使用协同增效并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药物(如黄芪多糖、复合VB等),既可发挥主药的治疗作用,又能抵消主药的免疫抑制副作用,并可补充营养,增进食欲,促进康复;同时,要定期运用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在饲养各阶段全程驱虫,能够有效防止寄生虫病,从而避免免疫功能受损。

(三)提高管理水平,控制各种应激因素

要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适合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定期清污消毒。接种、断奶、转群、运输是应激的常见诱因,因此,遇骤变天气,尽量避免猪群流动,坚持断奶当天不转群,转群前后免注射,并在天气突变前后和接种前后3~5 d内,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及早预防,以减小应激反应。

猜你喜欢

免疫抑制免疫系统病原
身体的保护伞——免疫系统
一类具有抗原性的肿瘤-免疫系统的定性分析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保护好你自己的免疫系统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Staying healthy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丹参总酚酸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现象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