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畜共患病流行的原因与防控对策
2017-06-07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
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
我国人畜共患病流行的原因与防控对策
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
2012年6月加拿大Haroling教授报告,目前人类已发现1 000多种动物病原体,其中约有600多种病原体存在于家畜之中,在600种病原体中约有40%的病原体为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40%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中病毒约占18%;有400多种病原体存在于家养的食肉动物(如犬、猫等)之中,在这400多种病原体中约有70%的病原体为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这70%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中病毒约占11%。近30年来,先后发现新的人类病原体90多种,大约每4个月发现一种,每年约发现3种,其中60%新发现的病原体均为病毒,在这些新发现的病毒中有80%的病毒均为RNA病毒。目前人类发生的1 460种传染病病原体中来自动物传染的比例已由过去的68%上升到现在的75%,其中有100多种病原体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而且新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还在不断的出现,应引起我们高度关注。本文就目前我国人畜共患病流行状况、流行的原因与防控对策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目前我国人畜共患病流行状况
全球每年有1 700多万人死于传染病,绝大部分是人畜共患病。目前我国人畜共患病呈现“老病新发”、新病不断地出现,疫情呈上升趋势。局部地区人畜共患病反弹,个别地区呈流行状态,防疫形势严峻。如布鲁氏菌病,自21世纪以来,全国有28个省区报道了新增加的疫点,主要在中西部地区,有几个省、自治区奶牛布鲁氏菌病较严重;有的羊布鲁氏菌病呈流行状态。全国奶牛布鲁氏菌病的阳性率为7.5%、羊的阳性率为3.4%。据中国疾病防控中心报道:2008年布鲁氏菌病发病人数为27 767人,2009年发病人数为35 816人,发病率增加28%;2013年全国布鲁氏菌病发病人数为43 486人,2014年布鲁氏菌病发病人数为57 200人,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31.48%,疫情呈现上升的趋势。目前全球有20亿人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人约2 000万人,每年新增结核病人800万到1 000万,死亡300万。我国目前有结核病人约130多万,占全球发病的14.3%,位居全球第2位,是全球22个结核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27个耐多种药物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WHO统计全球每年狂犬病导致死亡人数超过55 000人,其中半数以上发生在亚洲。2010年我国23个省市报告人感染狂犬病病例为2 048人,其中华南、西南和华东等人口稠密地区发病较多,但近2年来华北地区狂犬病呈现扩散增多的趋势。据有关报道,我国每年因狂犬病死亡人数约在1 000人左右,仍属于世界上狂犬病高发国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防控人畜共患病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有效的保障了人们的健康与生活。但先后也曾发生过SARS、高致病性人禽流感,2006年猪链球菌病肆虐;艾滋病、登革热、H5、H7禽流感等疫情不断;2016年12月至2017年人禽流感H7N9仍在我国几个省市散发流行,并引发人发病死亡。仅2017年1月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数为192例,死亡者79人。尼帕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病及寨卡病毒病等传入风险持续增大,人畜共患病的防疫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不可掉以轻心。
二、目前人畜共患病在我国流行的主要原因
1.世界人口增长、动物饲养数量增多与全球贸易一体化对人畜共患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世界人口的增长(1970年~2010年世界人口数量从37亿暴增至70亿,预计2050年将增至96亿,2100年突破110亿)、动物饲养数量增多、贸易与旅游业全球化,致使人群及动物与动物产品流行加快,大幅促进了国际交流及动物与动物产品的交易。一旦检疫不严,可通过人员往来及动物引种与畜产品交易而带入隐性感染的各种病原体,造成人畜共患病大面积远距离跨界传播,在新的地区引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2014年国际兽医局(OIE)公布的跨界传播疾病的目录中就列举了炭疽、狂犬病、布鲁氏菌病、乙型脑炎、口蹄疫及旋毛虫病等人畜共患病。如牛海绵状脑病,英国牛群中发病率高达2%~3%。如果用感染牛海绵状脑病的牛肉制成香肠、牛排、酥饼及其食品而食用,即可引发人的新型克-雅氏病(vCJD),死亡率为100%。目前,牛海绵状脑病自1985年在英国首次发生以来,通过牛、羊流动及其畜产品交易,就像一股激流流向了世界各国,欧洲、美洲和亚洲均有疯牛病的发生报道,受到威胁的国家和地区有27个。比如甲型H1N1流感曾在我国发生流行主要是由在北美洲的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游客和归国同胞而带入出现的大量输入性病例诱发的。
世界人口增长、密度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增多,以及动物饲养数量增加、高度集约化养殖和畜产品流动加快等,均有利于各种病原体在物种之间相互传播,从而演化成宿主特异性病原体,易造成新的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
2、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迫使野生动物变迁将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给人类,引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世界各地大搞城镇化,使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土地开发利用、砍伐森林、开垦荒地、新修水利、筑路采矿等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迫使许多野生动物和媒介昆虫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有87.7%的野生动物种群因栖息地被破坏,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同时人类又大肆狩猎,扑杀野生动物(野猪、牦牛、熊、狼、虎、獐、豹、猴、蛇、果子狸等)当做美食使用,迫使大量的野生动物和媒介昆虫发生变迁。据2014年绿色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报告,1970年~2010年40年间,地球人口数量翻番,而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了一半多(据有关报道,全球每年非法捕杀野生动物进行交易估计达价值100亿美元),陆地和海洋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39%,淡水动物的数量锐减了76%。人类捕捉野生动物的数量超过了动物的孕育速度,人类砍伐森林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树木生长的速度。这些野生动物和媒介昆虫在自然界中是病原体最大的天然储藏库,携带众多病原体,在正常的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疫病或呈亚临床感染,形成自然疫源地状态。当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造成变迁时可将其自然携带的病原体或形成自然疫源性疫病传给人类和其他的动物,导致人畜共患病在新的地区传播与流行.如SARS、埃博拉病毒、森林脑炎、黄热病、登革热、狂犬病、西部脑炎、东方脑炎、口蹄疫、尼帕病毒病、炭疽、李氏杆菌病、鼠疫、鹦鹉热、斑点热、莱姆病、钩端螺旋体病等都是这样导致的。1998年~1999年,马来西亚发生尼帕病毒(Nipah virus)流行,就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导致水果蝙蝠的栖息地被破坏,这些蝙蝠被迫迁到当地的果园,果园附近有一家养猪场,蝙蝠体内排泄物含有尼帕病毒,病毒通过呼吸道感染猪只,又从猪传染给人,诱发尼帕病毒病的暴发流行。蝙蝠是自然界携带病毒最多的野生动物之一,目前已发现其携带有130多种病原体,如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博卡病毒、星状病毒、圆环病毒等。现在研究发现,野生动物与媒介昆虫传播的疾病中有130多种疫病为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和家养的动物已构成严重威胁,应引起高度关注。
3.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人类、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等在自然界构成了具有特定组成的生物群体,他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长期共存,并和无机体(如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组合成一个唯一的生态系统,当这个生态系统被某些因素打破之后,会造成人类与自然界的不协调发展。当今世界气候变暖、森林覆盖面积大幅减少、植被发生改变、水土与空气的污染等,给人类和动植物与微生物等适宜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发生改变,必然会影响到自然疫源地与疫情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疫病传播不断,常年流行。比如全球气温变暖、臭氧层破坏后,给一些病原微生物及吸血昆虫的生长与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利于野生动物及其媒介中间宿主在野外环境中存活和繁殖;还能导致鸟类和蚊虫迁徙、鼠类大量繁殖成灾等。这些野生动物和吸血昆虫携带有许多病原体,他们迁徙到哪里就会把病原体传播到哪里,在新的地区形成自然疫源地,引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比如候鸟是流动的“病毒库”,可远距离(跨洲传播)传播禽流感。其他鸟类(如乌鸦、家雀、知更鸟、杜鹃及海鸥等)也是病原体的主要贮存宿主,可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病。蝙蝠是病毒的自然宿主,可传播SARS-COV、尼帕(Nipan)病毒和亨得拉(Viemcira)病毒等。鼠类种属达数百种,可传播50多种人畜共患病,如森林脑炎、汉坦病毒病、鼠疫、出血热、狂犬病、伪狂犬病、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沙门氏菌病、李氏杆菌病、土拉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及立克次体病等。森林被破坏后,老虎、狼、狐、猴、野牛、野犬、野猫、熊、貂、蛇等野生动物常侵犯居民区,危害人们的安全,也可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病,同样应引起重视。媒介昆虫(如蚊、蝇、虱、蠓、螨、蜢、蚋、白蛉、臭虫、蝽蜱和虻等)可携带细菌100多种、病毒20多种、原虫30多种,能传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30多种。
4.微生物的自身进化、变异与基因重组,引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自然界的一些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受到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作用下,或在人工大量使用疫苗接种的压力下,或在滥用抗菌药物的强大作用下以及全球温度升高的诱使下,微生物不得不通过自身进化、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以产生新的毒株(菌株)或“超级耐药菌株”等形式来适应环境的演变以保存自己生存下来;或者原本没有致病性的微生物增加可致病的毒力基因;或者突变后变成一个新的病原体,使其毒力更大、传染性更强,甚至可以跨越物种屏障而感染人群。比如新型的冠状病毒-SARS-COV就是这样一个新的病原体。过去流感病毒常发生变异引发多次世界性大流行,现在禽流感病毒H5N1、H9N2、H7N7等,虽然主要是引起家禽类发病,但这些流感病毒也可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引发人流感大流行,造成大死亡,应予高度重视。
5.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畜共患病发生与流行的影响。现在人们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丰富,家庭饲养犬、猫、鸟和金鱼等宠物的越来越多;有的人为了追求新颖和刺激,还养起了毒蛇、蜥蜴、土拔鼠、猴子、猩猩和老虎等动物。因此,人们与这些动物距离最近,接触机会多,造成由各种与宠物相关的病原体传播的人畜共患病也日益突出,如狂犬病、猫抓热、鹦鹉热、弓形虫病等的发生与传播多与饲养的宠物相关。1992年由家猫传播的猫抓热,目前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有不少人喜欢吃食生肉、生蛋、生鱼、生虾、生虫等,由吃生食而引发的人畜共患病不断增多,比如旋毛虫(猪肉)、带绦虫(猪肉、牛肉)、裂头蚴(青蛙、蛇)、华支睾吸虫(鱼、虾)、舌形虫(蛇血)等的人感染都是吃生食而导致的。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宠物所携带的病原体进入人体内,与人类致病菌发生基因重组和变异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极有可能导致病原体基因重组、突变和毒力增强,导致人类感染发病的可能性增大,危害更为严重。
6.动物性食品污染引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为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国家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家畜与家禽的饲养量越来越大,人们与家养动物的接触也更为密切,距离最近,这也使得通过家养的动物带来病原体导致传播某些人畜共患病的潜在危险性增大。特别是家养动物中隐性感染的某些病原体,可直接污染其畜产品(肉、蛋、奶及皮毛制品等),常见的污染病原体有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甲型肝炎病毒、囊尾幼虫、旋毛虫、绦虫及吸虫等,通过食物链将病原体传染给人类,引发人们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比如2005年四川暴发的人猪链球菌病就是通过直接接触病死猪只与吃病死猪肉而引发的。1982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感染,病原体宿主为牛、羊、猪、鸡等,通过食品、水源与接触性传播到人类,目前EHEC O157∶H7感染已成为世界性大问题。在家养动物生产中滥用抗生素,不仅诱发“超级耐药细菌”的产生,而且会造成药物在动物体内残留,危害更大;非法使用禁止添加的饲料添加剂与其他兽药不仅会造成动物产品被污染,而且会通过动物排泄物(不经无害化处理而排放)随意排放到外界环境中可污染土壤、水质、空气等,特别是污染瓜果、蔬菜、粮食等,再通过污染的食物与污染的环境将病原体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类,可引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严重危害着公共卫生的安全。
食品安全中还要注意植物性食品与水产品的安全,在植物性食品生产与加工中常检出志贺氏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污染;水生动物如鱼、虾螺、蟹及贝哈类等易携带副溶血弧菌、亲水气单胞菌、类志贺氏菌、肝片吸虫、肺吸虫、圆线虫等病原体。食用这样的食品时,易造成食源性感染,引发人类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如1998年3月上海市发生了1万人暴发甲型肝炎,就是由携带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蚶所引发的。
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对策
1.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防控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
国家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要坚决执行国家颁发的预防人畜共患病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防控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国家先后颁发了《传染病防治法》、《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国家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疫情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食品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的预防与发生、检疫、检测、诊断、疫情报告、控制措施与防治技术,以及监管等方面都有严格而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为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指明了方向。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各类医务人员及兽医工作者都有义务、有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与要求认真的做好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确实做到“依法防疫,科学防控”。
2.管理与控制好疫病的传染源。
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主要来自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据有关报告,人畜共患病的储存宿主2/3来自动物。因此,平时一定要管理好各种动物,并减少其与人群的接触。家养的动物要隔离饲养、生态养殖、养殖场要远离居民区五公里之外,严禁与无关人群往来,防止将疫病传染源传染给人群,引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动物引种,在国内要严格进行产地检疫,从国外引种要严格进行口岸检疫,严防通过引种而带入疫病的传染源。凡是检疫阳性的动物(包括家禽、家畜、宠物、野生动物等)及可疑动物一律按国家规定处理。比如检出疯牛病、禽流感等疫病时,病畜禽及可疑者一律宰杀,无害化处理,彻底消灭传染源,隔离、消毒,以防疫情扩散。
从国外进口食品、畜产品以及来往人员都要严格进行卫生检查,加强国境口岸卫生检疫,严防相关疫病由国外传入,一旦传入,应消灭在萌芽状态。尤其是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病、疯牛病、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病、尼帕病毒感染等严重疫病在世界许多地区发生流行,近年来,对我国传入风险持续增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3.消灭传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关键。在疫病传播媒介中,虽然野生动物能传播130多种人畜共患病,但人类还是要予以保护,禁止捕杀与捕食野生动物,以维护环境生态平衡,但是人类要减少与其接触,做好自我防护。目前已经证实传播媒介有586种,但传播媒介中主要是蚊、蝇、蜱、虻、蚤、螨等节肢动物,携带有许多病原体,特别是带有大量的虫媒病毒,经机械性传播和生物学传播,可传播100多种人畜共患病。其疾病的传播受媒介昆虫的季节消长、活动能力以及病原体在媒介昆虫体内的发育、繁殖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受到自然环境中的气温与湿度变化的制约。如蚊、蝇、蜱、虻等的生长、分布与环境温度有密切关系。因此,以蚊子(已知300多种蚊虫可传播病原体)为传播媒介的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等;以及以虻为传播媒介的炭疽和以蝇为传播媒介的肠道传染病等均发生于夏、秋两个季节。鼠类能传播16种人畜共患病;鸟类能传播流感病毒24个亚型中的17个亚型,还可传播结核病、马脑炎、曲霉菌病、吸虫病、鸟疫与新城疫的十几种人畜共患病。鱼贝类可传播类丹毒、痢疾、沙门氏菌病、肉毒梭菌病、传染性肝炎、霍乱、绦虫病及丝虫病等人畜共患病。因此,要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保护好生态环境,清除各种污染物,防止土壤、水源及空气污染;食用安全绿色食品、饮用清洁干净水;坚持消毒制度、定期灭鼠、杀虫、驱虫,彻底消灭传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以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
4、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食品是许多微生物繁殖与生存的场所,也是人畜共患病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重要媒介。因此,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是控制人畜共患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习近平主席指出:“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到我国13亿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我们要遵照习近平主席指示精神,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法》、《畜牧法》以及国务院颁发的《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2016~2020年)》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持从源头治理,标本兼治,促进食品药品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强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动物生态养殖、作物绿色环保种植;从农场生产、食品加工、流动到餐桌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有效治理农业污染源头,使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以上,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乳”,彻底改变老百姓说的“吃猪肉怕瘦肉精、吃鸡肉怕激素、吃蔬菜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中都没数”的忧心。
5.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人医与兽医)对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方针,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充分做好技术与医学储备,在全国建立及时、准确、全面的疫情监控系统与边海防口岸检疫站、点,严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平时对人群和饲养的动物要实行严格的疫苗接种预防,以提高其特异性免疫力,这是预防人畜共患病发生与流行,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方针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一定要认真的落到实处。发生疫情时要立即报告疫情,及时采取检疫、监测、诊断、隔离、消毒、免疫接种、药物治疗(动物可捕杀)等综合配套措施,将疫情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严防疫情蔓延扩散。
6.建立人医与兽医一体化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为更快有效的控制与消灭国内的人畜共患病,人医与兽医要加强合作,建立人医与兽医一体化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在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快速诊断方法、疫情监测技术、防控措施、预防用的新疫苗及治疗用的新药物等方面要通力合作、集中攻关、完善服务网络、交流信息平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人医与兽医一体化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同时,人医与兽医方面的专家要共同为国家研究制定中、长期的人畜共患病控制规划,逐步控制与消灭一些危害重大的疫病,并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我国公共卫生的安全,这对我国重大疫病防控技术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开展国际间的全面合作,搭建资源共享与协调平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商贸与旅游业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快,动物与畜产品交流频繁,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传入与传出已不可避免。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是没有国界的,不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共同面对。因此,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与消灭一定要开展国际间的全面合作,搭建资源共享与协调平台,加强与周边国家、东盟组织以及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之间的联系,共同应付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兽医局、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都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向全球及时发布疫情,统一各国疫情诊断标准,协调各国政府行为,加强国际合作,在防控人畜共患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法律制度、技术措施、信息交流等方面全面与国际间加强合作,共同为人类的重大疫病的防控与消灭作出应有的贡献。
8.提高对生物恐怖活动的警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者使用过生物战剂(又称细菌战),现在仍有个别国家仍然在利用炭疽、布鲁氏菌、鼠疫、东方马脑炎、出血热、Q热、裂谷热、斑疹伤寒、乙脑病毒、埃博拉病毒、森林脑炎病毒、马尔堡病毒、鹦鹉热衣原体、立克次体等20多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研发生物战剂,威胁各国人民的安全。恐怖分子也利用生物恐怖活动在世界各地大搞恐怖袭击,引起了各国的恐慌。比如2001年美国发生炭疽邮包袭击事件,先后有十几个人被感染,还有死亡病例。澳大利亚和德国相继出现“细菌邮件”,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恐慌。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战剂可利用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及其致病因子,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这些病原微生物进行改造和基因重组,使其杀伤力和攻击力获得更大的提升,危害性极大地增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生物战剂和生物恐怖活动的警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反生物恐怖活动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加强防护技术的研发,军民融合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与物质保障,共同应对生物战与生物恐怖活动,做好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技术准备,确保我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