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软科学服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17-06-07王能强

科技与创新 2017年10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服务管理

王能强

摘 要:“十二五”是贵州省软科学项目执行实施成效较为显著的5年,在新常态大背景下,对软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任务。通过对近几年贵州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的系统清理,分析出软科学项目在执行、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提升软科学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成果转化应用有所启示。

关键词:软科学项目;服务管理;成果转化;项目立项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0.097

我国的软科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现在,走过了30多年。它的兴起解决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重大决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支撑。在我国软科学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贵州软科学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难点及热点问题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近年来,由贵州省软科学项目支持的一些重要课题,比如《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对策建议》《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研究》《贵州省小额担保贷款法律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省领导批示,为有关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 贵州省软科学项目实施现状分析

1.1 项目立项情况分析

1.1.1 贵州省软科学立项目数和经费投入

2011—2015年间,贵州省软科学科技计划项目共立项472项,总经费约2 272.9万元,其中,省科技厅(财政)拨付投入约1 609.9万元,占总金费的70.83%(剩余的29.17%为承担单位配套或自筹资金比例)。一般项目(含联合基金项目)444项,总经费1 962.9万元;重点项目28项,总经费310万元。

1.1.2 贵州省软科学项目经费投入强度分析

2011—2015年,贵州省软科学项目经费投入强度除了2015年外,总体呈下降趋势(因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后,贵州积极落实文件相关精神,破除资源配置“碎片化”,使项目研究更加聚焦重点,经费投入增加项目数反而减少,所以,2015年投入强度加大),平均投入强度为4.98,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 贵州省软科学计划联合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投入分析

2011—2015年间,贵州省软科学科技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和经费除2015年外,总体呈上升趋势,联合基金项目总数为234项,占总项目数49.6%;联合基金总经费为663万元,约占总经费29.17%,具体如表2所示。2011—2015年,各年度联合基金项目数与年度总项目情况分析如图1所示。各年度联合基金经费投入与年度总经费投入情况比较如图2所示。

1.3 贵州省软科学项目承担单位分析

从2011—2015年批复立项的472项软科学项目来看,其主要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即人才比较密集的高校申报最多,科研院所其次。具体情况是:高校承担290项,占总数61.44%;院所承担122项,占总数28.85%;企业承担12项,占总数2.54%;其他单位承担48项,占总数10.17%,具体如图3所示。

1.4 贵州省软科学科技计划立项项目分布领域

贵州省2011—2015年共立项软科学项目472项,经过对研究内容和方向的梳理分析,可将其归纳为产业发展、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管理与体制改革等11个不同领域。各领域项目分布具体情况是:产业发展领域120项,占总数的25.5%;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领域91项,占总数的20.5%;科技管理与体制改革领域51项,占总数的10.75%;战略研究领域50项,占总数的10.5%;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42项,占总数的9%;政策法规领域32项,占总数的6.75%;科技与教育领域28项,占总数的6%;统计与指标研究领域26项,占总数的5.5%;创新平台领域11项,占总数的2.25%;产学研研究领域6项,占总数的1.25%;其他领域9项,占总数的2%,具体如图4所示。

2 贵州省軟科学研究主要特点分析

2.1 多方位的研究领域不断向纵深开拓

随着科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十二五”以来,贵州省软科学研究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2011—2015年间共批复立项软科学项目472项,研究领域涵盖有产业发展、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管理与体制改革等10多个领域。相比上一个五年而言,项目数量和研究领域都有大幅的增加和扩展,报告质量和项目团队的研究水平都有较大的提升,多篇研究专题报告获得省领导重要批示,并被相关领域采纳应用。

2.2 多渠道经费来源保障研究工作有效开展

目前,我省软科学项目研究经费已经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支持为引导,企业支持为主体,单位自筹为辅助的多渠道经费支持模式。软科学研究经费得到了足够的保障,研究面更加宽,项目支持主体更加多元化,研究内容更加“接地气”,更具特色。

2.3 研究组织体系完善,研究队伍壮大

我省软科学研究团队已发展到400多支,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等,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优势互补的多元化软科学研究组织体系和我省多学科结合、老中青搭配、专业结构趋于合理的软科学研究学术团队。

3 贵州软科学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项目管理有待提高

项目执行过程监管缺失,对于项目申报立项、合同填写、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未及时跟踪和督促执行情况。项目研究缺乏面向各级领导和全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软科学研究与决策相互脱节。在推进我省决策的科学化进程中,大量迫切需要解决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重难点和焦点问题没有及时解决,使得软科学研究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决策作用体现得不明显。

3.2 研究成果推广渠道不畅

“十二五”以来,贵州省软科学批复项目500余项,但目前依然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成果推广渠道。从已验收的软科学项目分析中不难看出,研究报告等资料缺失严重,部分验收系统信息不够规范,大量成果不能被及时推广宣传和采纳应用。

3.3 人才队伍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十二五”以来,软科学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高校中,承担项目比例达62%,研究面相对比较窄。在现行的科技人员管理体制下,科学研究人员密度偏低,专门从事软科学研究的人才比较少,决策部门对软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

3.4 经费投入强度不足,过于碎片化

2011年后,贵州省软科学项目数逐年增长,财政经费投入强度却呈现下降趋势。2011—2014年,贵州省软科学项目经费年度投入强度依次为4.79,4.70,4.16,3.93,平均投入强度为4.36.相比沿海发达地区,财政经费投入强度比较低。由于资金少且过于分散,导致项目研究团队“快餐式”应付研究的情况较为明显,多数软科学研究成果无法直接实现既定社会效益和决策价值。

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顶层设计,组建高层次“智囊團”

整合省内软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源,通过“小核心、大外延”模式,建设服务于我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高层次专家团队,开展对我省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政策、软科学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软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同时,组建咨询团队,邀请省政研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省内外软科学研究领域资深专家有弹性地参与决策咨询,形成服务于我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高层次“智囊团”,为我省科技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供政策建议和指导。

4.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贵州省软科学研究经费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总体来看,投入远不能满足软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仍需加大投入力度。根据贵州省实际情况,财政经费投入难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增长,因此,在保证财政拨款稳步增长的前提下,贵州省要继续发挥后发优势,调动各方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创造条件,推动软科学研究走向市场,积极争取全社会的支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行业、企业、金融机构、民间资金、国际资助等多种渠道、多层次的软科学研究投入机制,加大全社会对软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力度。

4.3 加强人才建设,提升软科学研究水平

软科学研究属于人才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工作,人才是支撑软科学研究创新和发展的基石,重视软科学研究人才梯队的培养,统筹整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充分尊重和激活每一位研究人员的潜能和智慧,营造知识共享、彼此激励的长效发展机制,提升软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4.4 强化管理,提升成果推广应用

软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软科学研究的质量决定了科学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抓好软科学研究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跟踪与管理工作,提高软科学研究成果产出效率,进一步完善立项和验收方法,强化以成果综合评价、奖励和推广应用为主的管理思路,同时,依托贵州省科技政策法规服务平台,共享成果资源,推广和展示优秀成果,加强研究者与决策者之间的沟通、互动,畅通政府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间的联系渠道,促进成果向社会普及,向政府决策转化,提升软科学成果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方涛,刘阳李,海波.山东软科学资源共享模式优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3(1):29-32.

〔编辑:白洁〕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服务管理
浅谈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
科技社团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如何做好电力行业客户服务管理
权力、责任及利益视角下展览企业部门协作分析
校企合作共建服务类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的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创新图书服务方式搭建通往学生读者桥梁研究
辽宁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