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的律动:打造中学音乐卓越课堂

2017-06-07倪静巍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教学手段

倪静巍

[摘 要]律动是目前音乐课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它的滥用,已经影响到音乐鉴赏本身。所以,理解律动的定义、原因和策略,进行适当、有效的律动才能为音乐课堂增色。

[关键词]阶梯式欣赏;教学手段;精律动;杂律动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識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90-02

“律动”,一个对于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十分熟悉的名词,它几乎在音乐课堂上无处不在地展现着它的魅力。然而,正是它的无处不在,让我感受到它对音乐欣赏本身的影响。它真的时刻需要么?想在课堂上运用好“律动”,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律动”“为什么律动”,如果不能解答这些问题,就注定无法很好地利用这个教学手段。

一、律动的定义

有人认为律动就是跟着音乐站起来动一动。非也!律动是指随着音乐中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起伏、音乐情感,有规律地摇动、跳动、晃动,通过身体的方式来表达的舞动。它主要以身体为乐器,用身体的某一部分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同时体会欢乐、悲伤、兴奋、沉重等不同的音乐情绪。这种教学的新形式为音乐教师成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了最佳的体验方式。

创立“体态律动”的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教授达尔克罗兹认为:“人类的情感才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都是由人的眼部、手部、头部、腰部、腿部等身体动作来完成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以及体会情感的能力,也就是说律动的作用是为了感受和体验音乐。音乐不是单一形式的单轨道的存在,不是单纯地去用嘴巴唱或者用耳朵听的艺术。它是一门可以一边唱一边动的综合性的艺术。如今单纯的歌曲演唱已经无法满足实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于是许多音乐教师开始重视律动,因为律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跟随教师去体验音乐。它能让学生同时置身于“学”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但是现状是随着这种律动形式的推广,我所听到的众多音乐课中,律动的过多加入已经明显影响到音乐鉴赏的本身。吴康宁先生曾经说过:“在国内,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学生正普遍处于一种‘受逼的学习状态下。”有教师认为这种现象应该不会在音乐课堂上出现。因为音乐课是轻松的,学生应该是在轻松而又愉悦的状态下接受音乐知识。然而,现状并非如此,有的教师会在一节课中加入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有一种“上音乐课比体育课还累”的感官体验。律动是学生充分理解音乐后,在教师的带动下自然而然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并不是教师在自己的意愿下,在课堂进行的开始、中间、结尾随时随地都引入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律动的原因

在课堂上,采用律动这个教学手段时,教师就要想好:律动的目的是什么?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什么样的作用?律动的意义在哪里?仅仅是为了活跃气氛,还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本学期我聆听了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课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市级公开课——《樱花》。这部作品本身并不难,执教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学会演唱作品,并体会日本音乐的简单美”。但是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还没有达到很好的唱会、唱准这首作品的教学目标下就开始了律动。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整齐地完成律动动作,她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最后律动很好地完成了,但是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会唱→唱准→背唱该作品却没有完成。实现这个目标其实并不十分困难,因为①篇幅上看该作品只有14小节;②歌曲一字一音,相对简单;③音准难点主要是歌曲的倒数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之间的衔接。但是执教教师却为了律动忘记了教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忽略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导致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这就本末倒置了。当专家询问时,该教师的反馈是:没有律动显得不热闹,课堂气氛不够好……难道律动的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诚然,律动可以活跃相对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简单的律动动作,但是这绝对不可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让学生有一种受到强迫的感觉。因为他们还没有唱会歌曲,还没有熟悉音乐,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动,更不知道究竟是听音乐还是学习教师的律动动作,他们是被教师带领着莫名其妙地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教师想让学生去感受它的情绪、线条,就应该先让学生去欣赏音乐、熟悉音乐、理解音乐,继而对音乐有一定的记忆以后,在一层一层的阶梯式欣赏中走向音乐的律动。这样的律动才是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有效教学手段,而不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开始的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课堂不能为了热闹而热闹,音乐课也不能为了律动而律动,不然就是“杂律动”。

三、有效律动的策略

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创立者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音乐,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自己”两个字。音乐的感受一定是学生自己去体验的,而不少教师上课时却直接让学生按规定好的律动动作开始“翩翩起舞”。

记得我在上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法国作曲家瓦尔德退费尔的作品《溜冰圆舞曲》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该作品的第一圆舞曲中的主题a是相对比较舒缓的,我便规定学生用一致的动作——双手一起慢慢向身体两侧滑动来感受旋律,甚至还规定了向左向右的顺序。这样的结果便是:学生的动作非常整齐,但是现场的气氛很严肃,学生的表情并不轻松。他们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在欣赏和感受音乐,而是在教师的指示下,在音乐的节奏中完成一套体操动作,更让我揪心的是,有的学生甚至在看到他的动作与其他同学不一致时,显得非常紧张。很明显,他们注意的并不是对音乐旋律的体验,而是动作的一致性。在这一刻,我立马就感觉到我开展的律动有问题。

在上第二个班级时,我改变了“策略”:在学生欣赏聆听完主题,心中对这段音乐的情绪和表现有所领悟后,引导他们这样律动:“同学们,你们可以自己创编动作来随着音乐律动。相同的旋律经过我们每个同学的理解会产生很多不一样的律动方式。你可以选择自己觉得最贴切这段音乐的方式来表现这段音乐。”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一部分比较活泼的学生开始动起来,我提醒道:“这种律动必须是跟随旋律的情绪、节奏、速度、力度进行的!”我也提供给一部分不知如何律动的学生一些范本:“如果有部分同学想不出律动的方式,可以看老师。”我做了几个优美、舒展的律动动作:双手缓缓前推、左右推;双手轮流左右缓推;双手不动,身体轻轻摇晃;左右手缓缓画圈等。这样引导出来的律动效果出乎意料的精彩:好多学生在欣赏音乐时采用了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律动方式。尤其是在欣赏第二圆舞曲时,因为该主题轻松、跳跃,在我“一定要贴合三拍子节奏”的提示下,学生跟着音乐“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学生在律动时,还向其他同学展示、炫耀:“看我独特的律动方式。”更有几个学生叫嚷“老师,让我多听几遍,我还有几个动作没有加进去呢!”回到办公室,我不禁思考: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指示,机械地进行律动,学生会感觉很莫名其妙,这是为了律动而律动的“杂律动”,而让他们随着音乐,用自己觉得最自然、最舒服、最正确的方式来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这就是“精律动”!所以我们要提高律动的效率,就一定要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听在前,动在后!引导得当、教学得法,这样才能有高效率的律动、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律动,是一种教学手段,利用这个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但这并不是教学的必需内容。它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地去提升学生理解音乐程度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工具,但是不能让工具成了影响学生接受音乐熏陶的障碍!

(责任编辑 黄 晓)

猜你喜欢

教学手段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教学和管理层面的高等教育服务思考分析
如何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
关于《光学CAD》课程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