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
2017-06-07黄玮富
黄玮富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教学工作者深究的重要内容。成功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探索与实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出最巧妙的提问方式,使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18-01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提问方式过于死板乏味,毫无新意可言,并且不注重问题的设计,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必须掌握提问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源于“实”
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不能凭空而来,而应该做到有的放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多贴近生活,体现语文知识的应用。
例如,沈复的《童趣》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内容生动有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容易理解。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童年趣事,来凸显令人难忘的童真童趣。文章以儿童眼中的世界为主线,先总写童年时常有超乎尘世之外的乐趣,其中“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为下文作张本。然后分说三件趣事,观察极其细微,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全文散发出独特的语言美、精巧的构思美以及可爱的人性美。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就可以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忆一下自己童年时发生过什么趣事。很多学生想到了捉知了、爬树、下河摸鱼等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由于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切合,因此不会发生无话可说的冷场现象。教师同样可以跟学生一起讨论自己童年时的趣事,像朋友一样走近学生,不但可以促进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有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灵动的故事,使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充满求知欲。在这样的提问下,学生可以将自身所接触的生活与文本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想要表达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二、巧于“新”
好奇心是驱使学生思考的动力。初中生的好奇心还是比较强烈的,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容易将目光聚集到具体的事物上,思维也非常广阔。教师要抛弃传统式提问,比如“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样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并且颇有压力。不妨转换个方式,由直接提问变成循循善诱,设计一些新颖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探索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围绕“春”这个话题来提问学生:“你们可以想到有关春天的哪些成语?”这时,学生纷纷回答春光明媚、万紫千红、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等。然后让学生打开书本,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语言来描述春天,并用笔勾画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作者引用了“吹面不含杨柳风”“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诗句、俗语,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特点。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除了课本中引用的句子,还有哪些关于春的佳句呢?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把自己以前所学的,以及生活中经常听到的有关春天的句子都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讨论得不亦乐乎,并且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切实体会到春天的美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那份深深的喜爱之情。
三、忠于“本”
说到提问,也有一部分教师喜欢漫天提问,认为问题要多多益善,让学生时刻也不闲着。殊不知,没有意义的提问只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百无一利。无论怎样,教师所提的问题都要忠于教材,深入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情感。
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由于小说对情节的把握要求比较高,所以教师可以转变以往的模式化提问,如“为什么于勒由之前的菲利普一家人的‘恐怖,变成了他们全家人唯一的期望?于勒在美洲給家里写了几封信?第二封信说了什么内容?”,而是采用综合提问法——“于勒以前是个花花公子,几乎耗尽了家产,可是为什么小说的主人公约瑟夫却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目光?”对于这个“不按常理出牌”的问题,学生只有在全面掌握全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回答出由于于勒后来的经历过于辛酸,约瑟夫的父母却对他十分鄙夷,作为一个孩子,约瑟夫的内心没有任何有关物质的杂念,只因为看见他的叔叔于勒饱经风霜的面容、满是皱痕的手以及衣衫褴褛,才会对他投出同情的目光。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谴责资本主义的物质社会。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根本上革新教学方式。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精心设计问题,做到循循善诱,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培养其语言能力,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