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梭罗的自然主义(生态)写作分析

2017-06-07王梅笑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自然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

王梅笑

摘要:美国著名的作家、哲学家、生态思想家亨利·戴维·梭罗,不仅在文学上造诣匪浅,而且是西方自然主义(生态观)的先驱,他通过犀利的文笔,深刻描绘着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和谐相处关系,梭罗的一生简单质朴,亲身体践行生态理念,其在瓦尔登湖生活的两年时间就是他生态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也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瓦尔登湖》。他一生著述不多但篇篇经典,他的自然主义(生态)思想贯穿其中,教诲人们要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性和共存性。基于此,通过梳理梭罗生平阅历,以及他的文学作品,发掘其中的自然主义(生态)思想,进一步理清梭罗的生态思想,以期为进一步了解梭罗及积累自然主义(生态)思想提供帮助。

关键词:自然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5011603

尽管梭罗的第一本著作不是《瓦尔登湖》,但是中国读者对梭罗的认知是从《瓦尔登湖》开始的,最早的译本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中是1949年,但是当时并未引起很大反响,对梭罗的研究和解读也属于空白阶段。直至90年代,《林中生活》全面问世,才掀起了研究梭罗的高潮,梭罗的生态思想挖掘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梭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起源

一个人的思想产生根植于他所存在的时代发展,也与其生活的经历息息相关。梭罗能够成为生态思想第一人,在于他生活的年代已经存在着生态破坏的现象。梭罗生活的年代是工业时代发展的重要时期,突飞猛进的技术发展,为当时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却不可避免地破坏生态环境。具体有梭罗自身的生活经历,梭罗所处时代的农奴政策和生产异化为梭罗生态自然观提供了社会基础。因此,梭罗的自然主义(生态)思想是在他生活过程中总结和思考得来的,解读梭罗的自然主义生态思想就必须要了解他的生平,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1梭罗的生活经历

梭罗出生于181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小镇,镇上民风淳朴,自然环境优美,童年的生活环境给梭罗的思想形成提供了积淀。16岁的梭罗就读美国著名的学府哈佛大学,读书期间梭罗广泛涉猎各国文学作品,给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上学期间除了学习,梭罗十分热衷在坎布里奇的田野上或者华尔斯河边漫步闲逛,对于山野河边的风景和莫名的植物表現出十分的喜爱[1]。毕业后梭罗回到康科德执教,但是由于政见不同,两年后辞职,辞职后的梭罗更是将大把时间花费在对自然事物的体悟和观察中。期间他与自己的哥哥创办了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中,梭罗坚持以自然为师,他打破传统教育理念,让学生在自然界中学习,以宇宙为教室,这种纯天然的自然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新的学习途径。1841年梭罗住进了爱默生的家中,在爱默生的言传身教之下梭罗解除了超验自然主义,这对他的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纵观梭罗的一生,与自然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他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继而在自己的著作中描绘自然,让人们通过文学作品去了解和感受自然的魅力,让人们通过他的生态实践挖掘和形成丰富的生态内涵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讲,梭罗是当之无愧的自然生态思想第一人,是西方生态思想的先驱,是自然主义生态观的践行者[2]。

2客观外部环境

梭罗生活的时期是美国动荡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经历了南北战争,北方和南方经济差异在消融和趋同的过程中。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农奴制度已经废止,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飞速发展,而南方还实行着农奴制度,社会化的思潮混乱,思想多元化,社会处在极度的不安定和疯狂状态,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困惑,尤其是生活在南方的黑人,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废奴运动频发,社会不安定因素不断增加。梭罗作为一名废奴主义倡导者,为黑人公平奔走呼告。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给南北地区的融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人们物质欲望横流,黑暗的农奴制度压制着人性的发展,造成了人的异化,而这些表现都说明了人类正面临着政治生态的危机, 这也是梭罗存在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社会环境[3]。

梭罗所生活的年代工业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导致环境与物质生产之间的矛盾加剧,在人们保护自然意识薄弱的年代,经济生产被摆在保护环境之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和谐发展,而是人们对自然资源无限度的剥削与掠夺。在这一时期人成为了自然的主宰,是一切的统治者,一切的发展前提是经济发展不受损失,为了换取经济利益可以牺牲掉一切其他。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着大量污染的无秩序排放,地球的资源在这一时期被消耗到了极致,而由于生产技术的水平较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伴随着无限的浪费,形成了资源上的恶性循环怪圈。化肥、燃料、农药等人造物品进入生活和生产领域,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大气的污染日益严重。物质欲望充斥着人们的思想,人们不再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而成了掠夺者,不再考虑自然环境的美好而压榨自然资源用来创造经济财富。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梭罗才产生了爱护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主义生态思想[4]。

二、梭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

从梭罗创作的时间顺序可以看出梭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就其作品的创作顺序而言,最为早期的是诗歌和散文,这些是作者零星的思维散落,第一本长篇著作是《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是梭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萌芽阶段,而《瓦尔登湖》则是梭罗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缅因森林》的写作标志着梭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成熟,《科德角半岛》是梭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完备。

1梭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萌芽期——《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

梭罗早期诗歌与散文体现出了他对自然的青睐与喜爱,而《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充分体现了作者第一次全身心地接纳和感悟自然,生态思想的理念正式在梭罗的脑海中形成。《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并不是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那里创作完成的,而是梭罗住在瓦尔登湖时开始着手书写的,这说明了这篇著作完全是在作者内心中思考、融合和转化的产物[5]。

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一书中,梭罗对于时间的界定为“一周”,书中的“周、日、秒”就如同我们用于计算时间的计量单位,这与我们现实中的计时方式不同,也说明了当时的梭罗并不是以社会者的身份進行的叙述,这种反差也说明了当时的神态思想观念只是在作者心中处于萌芽状态。这一时期梭罗在描绘自然风光时只是单纯地将自然风景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如同一个旅游观光的人群,浮光掠影地看一下周围的景象,从《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文中对风景的描述,我们如同看到的一张张的风景幻灯片,并未深刻地体会到作者与大自然之间的交融和沟通,作者是在平铺直叙地向我们描述风光之美、自然之美。同时,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简单的占有,这种占有态度不是成熟的生态思想的应有之义。如当他在旅途中发现了一株美丽的木僅花时,他的第一直觉是那木槿花“似乎是希望我们把这种少见且难发现的花的位置告诉我后面的每一位朋友,方便他们及时采摘。”这些都表现出了梭罗当时的自然主义生态思想还处在萌芽时期,并不能深刻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同等位置[6]。

2梭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期——《瓦尔登湖》

而梭罗的《瓦尔登湖》就可以看出他与自然之间的交流,看出他对生态的思考,这部作品充分地展现了梭罗的自然主义生态思想发展轨迹。这部作品前后花费了10年时间才完成,这10年是梭罗思想积淀的时间,更是思路清晰的时间,因此这部作品不仅仅是梭罗的代表作品更是他生态思想发展的重要体现。《瓦尔登湖》正文部分为18章,最后是对全文进行的总结。开篇第一章为《经济篇》,这一篇章主要介绍了梭罗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个人观点,偏重于对社会经济状态的论述,从这一篇中我们不难看出梭罗对当时农奴制度的愤慨和对经济发展现状的担忧,也是梭罗思想转变的重要社会基础。第二章《补充诗篇》,作者写了一首《斥穷困》,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盲目懒做的人们的斥责,对于不理智经济活动的谴责。第四章是《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在这一章节中有很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语句,但是作者要表达的核心依旧是思考人类生存的意义。第四章《阅读》,梭罗倡导年轻人多阅读血统高贵的经典书籍,诸如饱含智慧的古典作品。前四章占了文章的1/3,他们代表着作者对经济、社会的观念,代表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从第五章开始,梭罗都是在描写大自然,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梭罗对自然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萌芽时期的思想相比,梭罗的自然主义生态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梭罗对自然的书写角度已经开始从以自身为中心转变成了以自然为中心,这是梭罗自然生态思想的重要表现。在宁静的瓦尔登湖边,梭罗自给自足,体会着自然界带来的安静与祥和,通过作者的描绘我们也感受到了与前四章那种社会纷乱状态极具反差的生活状态,引人入胜。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揭示出了一种敬畏自然、敬畏自己的生活方式。

3梭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成熟期——《缅因森林》

梭罗的《面尔登湖》让他成为了一个自然主义的倡导者,形成了他的生态主义理论,而《缅因森林》则是这一理论的巅峰,更加系统地讲述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生态观的倡导。在《缅因森林》中,梭罗的视野从湖面扩大至整个森林,视野的开阔也给他带来思想上的更新,梭罗生态思想的内涵不断扩大。在梭罗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他与自然平等对话,感受着自然带来的宁静与博爱,他倡导着人们应当回归自然,回归到质朴的生活中。《缅因森林》将梭罗的自然主义生态思想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思想的总结和提升。书中也展现了梭罗对生态破坏的担忧,让敬畏自然的思想得到充分展示。

4梭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完善期——《科德角半岛》

《科德角半岛》一书记录了梭罗的三次科德角半岛之行。作品共10篇,分别以途经的平原、海滩等为篇名,最后一篇关于返程的回忆,这本书是梭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高潮展现。文章的开篇充满了死亡的气息,沉船、残骸以及认领尸体的人群,弥漫着悲伤的死亡气息。梭罗的著作《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用社会人的角度观察和描述自然风光,这时的风景是服务于人的美好事物,是供人们赏玩的,文章对美景的描述让人流连忘返。在《瓦尔登湖》中开始以自然的整体的观念看待自然界,将人与自然摆在了同等的位置,形成了敬畏思想,而《缅因森林》作者将视野扩展至整个森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进一步发展。而在《科德角半岛》作者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死亡,谈到了自然界权威的体现,也就是对死亡的把控[7]。

总之,梭罗的自然主义生态思想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展现了思想的不断发展,也对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关系提供了指导,为我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梭罗自然主义(生态)思想的写作表现

1社会生态内涵——对工业和科技的批判

所谓的社会生态内涵就如同作者在《瓦尔登湖》写作的篇章中体现的一样,前1/3是在讲现实社会,这是我们社会的生态环境,人们社会在其中,自然而然是社会的产物,同时是现实社会的改造者,所以社会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梭罗的社会生态思想就表现在对现实社会中人们无休止地攫取资源,无限制地开发和破坏生态现象的批判。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光明,然而科学技术却被人们的欲望控制,被滥用了,这就导致了自然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的社会态度直接影响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选择,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追求更高程度的文明发展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发展趋势,但是就梭罗所倡导的应该有限度地开发自然,人们除了要求一定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精神基础。

2自然生态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生态是人们应该对自然界保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的表现,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决定了人们会保护自然还是破坏自然,在梭罗的作品中体现了他对自然生态的思考,例如在其萌芽思想形成时期对自然的态度是简单的占有,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人是自然的统治者,这在上文对《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的分析中已经有所体现。随着梭罗思想的发展变化,在瓦尔登湖居住的时间,它完成了《瓦尔登湖》这部著作,这一时期梭罗生态整体思想开始形成,自然界是与人类公平存在的一方面,人们应该尊重甚至敬畏自然。《缅因森林》发展了敬畏自然的思想,将作者的眼界提升至了广阔的森林思想,敬畏自然进而变成了倡导人们回归质朴的生活态度。《科德角半岛》是作者自然生态观念的升华,从死亡的角度阐述自然界的权威,将敬畏自然的思想推到极致[8]。

梭罗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人生经历,向人们叙述着自己对自然思想的变化过程,他的作品充分体现着他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他的文笔描述,梭罗给我们展现了瓦尔登湖、缅因森林和科德角的美景,这些景色不再是一些孤立的、死板的自然存在,他们被赋予了精神,是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精神转变过程,他们也成为了自然环境的象征。通过梭罗的笔触我们感受到西方生态思想先躯的社会责任感,他将人类的社会福祉当做自身的责任,通过思考自然与经济的关系,提倡人们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这些思想对于转型发展时期的中国十分重要,对于爱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直接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巧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

[2]爱默生.美国的文明[M].孙宜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梭罗.细因森淋[M].戴亚杰,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9.

[4]梭罗.梭罗日记[M].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

[5]巧梭罗.科德角半岛[M].马爱夕,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6]梭罗.细因寐林[M].戴亚杰,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

[7]梭罗.梭罗散文集[M].周生轩,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8]章海荣.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生态阅读[J].读书,2005(2).

(责任编辑:陈树)

猜你喜欢

自然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