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说谎行为的心理探析

2017-06-07刘美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刘美丽

摘要:当前大学生说谎现象普遍,水平也越来越高。如果学生尝到了说谎的“甜头”,便会愈演愈烈,最终发展成为不诚信的人,这是任何一个教师不愿看到的结果。当然,教师和家长在这个演变过程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被学生尊为“心灵导师”的高校辅导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反思,理解这些说谎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而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达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目的。

关键词:学生说谎;真实意图;几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5009803

在成人的谈话中,说谎是普遍存在的,无论他的心理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康乃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杰夫·汉考克研究发现,大学生1/4的人际交往含有撒谎行为,撒谎最频繁的是在电话里。说谎,口语“说瞎话”,就是存在主观故意上的说假话,有时是出于善意,但也可能是恶意的,或者是出于不得已,它是内心使然而不是行为而变。成人世界的说谎行为,许多人认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相对于大学生说谎,大家往往又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他们虽然已经达到法律上认可的成年,心理上已经趋于成熟,但他们毕竟还是学生,是处于人生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的特殊阶段,是个人品质优化的一个关键阶段。所以教育学生不说谎,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探究教育与说谎

关于教育的涵义,东西方的诠释是不一样的。在中国,“教育”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而将“教”和“育”两者结合的,则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间。在西方,“教育”起源于拉丁文的educate,原义为“引出”或者“导出”,就是通过一定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我们拿东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我国古人重视的是“外在教化”,而西方看重的是“内在引导”,这显然是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但笔者认为,教育应该是“外在教化”与“内在引导”的行为和思想上的统一结合,从而达到一定影响或社会所需效果的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而不教”,即教会其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1]。

大学生的说谎行为,不是天生的本能,它是在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影响下的结果。其在成长过程中会耳闻目染周围的人或家长无意中的说谎,会使他们学会了说谎,并且产生了说谎心理。作为高校辅导员,一旦发现学生的说谎行为,应该立即给予警告,并及时引导,达到学生以后不再说谎的目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为什么要说谎?是心理存在问题?怕老师惩罚?抑或是其他的原因?说谎的背后有何动机?教育的价值何在?

二、洞察学生撒谎行为的真实意图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有一种不失为家长重视的教育方式,那就是周围人尤其是家长的熏陶。当孩子哭闹着要某个玩具时,我们往往是用欺骗、恐吓甚至威胁的办法加以干涉,以种种利诱和许诺来暂时缓解孩子的消极情绪,当孩子不再哭闹时,我们又常常会将许诺抛之脑后,有时候我们喜欢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缺点,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很不真诚……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甚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说谎无错”的错觉。事实上,如果学生是在一种欺骗的环境中长大,父母的这种行为无形中成为了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2]。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的确,孩子在上学之前,家长尤其是母亲的许多行为习惯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孩子的心理向好的方面发展。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许多名人传记对母亲的描述往往会用到以下词语: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坚强善良、默默奉献……他们的心理被良好的引导,所以受这些优良品质影响的孩子成为了“大家”。上学以后,教师的言行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作为当代教育者,我们更有责任要求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言必行,行必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思考和行为的个体,所以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总是按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发生,如果学生的行为方式有一点偏离我们教育者的要求,我们就用“不听话”和“坏学生”等贬义词语来形容他们,甚至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这是不符合当今的教育理念的,因为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进步,而且有可能会让学生反感,从而引起他们心理上的不良反应,或者对我们产生反感的情绪。如果次数多了,反而不利于他们的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某一个周一,笔者接到一个学生给我请假的电话,说父亲生病,需要请假一天陪同他检查身体,还说当时家长就在身边,为了使我相信,还让家长和我通话,家长的声音听起来很年轻,我和他聊了几句之后,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敏感,我感觉这个人不像家长。但我当时并没有点破,也批准了她的请假请求。事后,我找到该生入学登记表查到其父亲的联系方式并和家长进行了沟通,他父亲也很生气,说自己并没有生病,并表示配合我做学生的工作。我当时也挺生气,但还是忍住没有给学生打电话批评她,冷静分析了这个学生撒谎的动机,最后发现是因为周一一天没课,而我们依然要求学生上早晚自习并严格考勤。周二早上这个学生主动到我的办公室承认错误,我并没有批评她,只是让她谈一下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并一步步引导她意识到自己的錯误根源是说谎而不是其他,并最终保证以后不再说谎。这次事情之后至今,这个学生表现一直都比较好,也很配合我的工作。但如果当时我找到学生之后狠狠地批评,义正词严地指出她的错误,再进行一番说教,结果可能是事与愿违,甚至会使他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该冷静地处理各种问题,不要因为我们的个人过失让自己的学生进行错误的归因,从而在潜意识中又不断地“强化”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损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该案例中学生撒谎是因为害怕上自习的心理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为之的。在许多情况下,学生个人的撒谎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手段,但有时成年人撒谎,可能是要获得一些不当之利了。

教育的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撒谎的问题,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学生承受不了我们教育者的评价,为了迎合教育者的要求而撒谎。我们往往认为行为是品德的外在表现,但很多时候也却不能把行为和品德等同起来。例如:笔者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放学回家后从书包里掏出来几张漂亮的换装贴画(她一直很喜欢这种贴画),告诉我这是在幼儿园她的好朋友XX非要给她的,还说不要好朋友会不高兴的。基于我对小孩子友谊的理解我一听就知道她在撒谎,但我没有直接指出来,我要引导她自己说出真相。我说,XX真懂事,有好东西能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你也会和她一样做吗?女儿高兴,自豪地说,当然了!我说,你的好朋友是如何把贴画分享给大家的?她说今天她和XX到幼儿园都很早,XX带了好多贴画,让她选一张自己喜欢的送给她。由于她很喜欢换装贴画,于是她选了一张之后,忍不住问XX能多给几张吗?XX答应了。所以她就有这几张贴画了,说完还很高兴。我说,那这样看来就不是XX非要给你这么多了,是不是?她迟疑了一下,支支吾吾地说,是的,因为她很喜欢这种贴画,所以……但妈妈经常告诉她不要别人的东西,需要什么东西告诉妈妈给买。显然,她的撒谎就是为了迎合我的“不能要别人的东西”这种要求而为之的。当然,这时从她的言行表现来看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撒谎,而且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笔者并没有批评她,只是问她以后应该怎么做?还会不会撒谎?从孩子的心理上进行正面引导。反之试想一下,如果在确定她撒谎之后就严厉批评指责的话,可能会伤害到孩子脆弱而幼小的心灵,最终反而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职责在于“拯救”,而不是披着“教育”的外衣去伤害他们。作为教育者,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记住教师始终在扮演着帮助学生的角色。就事论事,我们应该用教育的力量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去改变他们,而不是出言不逊去伤害他们,更不能随意对学生妄下定论,对大学生这个敏感群体来说尤其如此,否则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不好的暗示,最终导致他们心理上更加叛逆。虽然笔者的学生基本上都已经超过十八岁,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在他们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困难,由于不能恰当处理和解决而走弯路,即使这段弯路能够引领他们成长,使他们的心理达到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会一直沿着弯路走下去。在大学生的说谎问题上,笔者的理解是我们教育者更应该包容和理解。可是现实生活当中教师是怎么做的呢?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把学生的一个偶然的行为上升到道德高度,似乎不是去努力纠正他们错误的行为,而是要纠正思想[3]。有时教师还会以“光环效应”的方式扩大学生所犯的错误,似乎只要学生犯了一个小的错误,我们便觉得他全身上下毫无是处,甚至有时却要用“撒谎”的方式去证明学生在“撒谎”,例如学生犯错误之后有的教师会通过“诈”(阜阳方言,意为“用语言试探,诱使对方透露真相”)学生来获得事情的真相。这样做的意义何在?聪明的学生或者等学生积累了相当的生活阅历之后就会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只会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到时他们还会相信这名教师吗?他们甚至会产生对我们的这个职业的怀疑,更有甚者在以后的行为当中还会在心理和行为上模仿老师。海姆·G.吉诺特说道:“自然界总是暴露出人类的缺陷。教师对常规问题的正确的处理方式,会成为向孩子传达价值观、让孩子增长见识的大好机会,使孩子更有自尊心。”这就是我们教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可是如果对学生的一次说谎我们动辄就上升到品德高度,说是问题学生,对他们“另眼相待”,这就是在放大学生的缺点,不利于他们优点挖掘,并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觉得老师不理解他们,结果可能会使学生学会继续用撒谎的方式来使自己达到教师的要求。久而久之,就强化了撒谎的行为,养成了撒谎的习惯,形成了撒谎的品质,培养了撒谎的心理。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者造成的吗?

因此,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时时保持警觉,来了解学生撒谎现象背后的动机,理解他们心中的想法。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事出有因的。学生毕竟处在一个通过犯错过程而不断总结成长的阶段,有时处理事情往往不计后果,作为教育者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学生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把学生当成是和我们一样的有独立意识的平等主体,多站在他们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家长来说,我们也不能管的太多,甚至包办孩子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不给孩子发展和自我反思的机会,最终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自理能力和生存技能,当孩子走出学校在社会上受挫时,家长会把原因不假思索地归咎于外界和教育的失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发现学生的说谎行为时,应当及时关注,用理性的态度和不伤学生自尊心的方式去处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处在各方面都在成长和发展的学生呢?所以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但要及时处理,让他们从此次错误中反思和总结经验,使他们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能以正确的心态和方式去处理而不再撒谎。

三、关于处理大学生撒谎行为的几点建议

1积极地关注学生的撒谎行为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肯定会犯错误,大学生也是如此。因此,对于学生偶尔的犯错,我们要能够包容,对于学生偶然的谎言,我们要换位思考,尝试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思考他们的心理,悦纳他们的行為进而产生“共情”,想他们之所想,并对其错误及时予以正向的关注。可能我们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理解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很大的鼓舞,进而从此不再犯此类错误,让班上从此少了一个“问题学生”。

2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撒谎行为

在我们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学生的撒谎行为,我们一定要从“原则和规范”的角度以积极的心态客观地处理,不能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依据“行为与事实”对学生的撒谎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从平等、尊重、理解、宽容的角度对待学生的撒谎行为,不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

3引导学生建立撒谎行为的“自治”

我们积极关注、宽容学生的撒谎行为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在纵容他们的这种行为,而是希望通过我们对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让学生自己从心理上意识到自己撒谎行为的错误,进而建立“自治”的意识,从而杜绝以后此类事情的发生。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撒谎

前一阶段,在朋友圈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学班级里授课教师正在上课,校长突然捧一个蛋糕进教室,说是该任课教师进该校的第十个生日,特表庆祝,在合唱生日快乐的歌声中校长还提议让学生给他们拍照合影,当时有几个学生纷纷拿出手机,但这几位学生的手机无一例外被校长助理收走,因为该校有规定学生上课不能带手机,校长走时还很得意地说要去下一个班级。原来“庆祝生日”只是校长的一个“幌子”,其目的是没收不遵守校纪的学生的手机。搞笑视频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个别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不择手段,笔者不赞同这种做法。试想,通过这件事之后,学生还敢相信学校、相信老师吗?会不会认为撒谎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甚至从此以后也学会了撒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执行教育工作,在你们工作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着儿童……”师长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处在心理成长期的他们,对于大学生来说也一样。因此,要想使我们的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心思正直、诚实守信的人,教师和家长就必须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这样才能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使他们朝着我们的期望发展。

参考文献:

[1]祁海芹.儿童说谎现象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教育科学,2011,27(5):90—92.

[2]金钧.是谁教会了学生撒谎:教育良知上的一块伤痛[J].浙江教育科学,2010(1):52—53.

[3]周兴国,林芳.爱的缺失与补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象学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