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2017-06-07张丹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高校

张丹丹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大学生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紧张的就业压力,同时还需面临在让自身变得更出色、更优秀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及观念上的变化。然而,社会现状却是令人担忧,存在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部分领导重视程度不足、社会缺乏相应引导、师资力量团队建设匮乏及理论研究欠缺和覆盖面较窄等种种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从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理论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5009203

一、引言

每年春光烂漫的时节背后竟是一个个青春洋溢生命陨落的旺季!2013年4月4日晚,北京科技大学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从旁边的教学楼纵身一跃,当场身亡。2014年4月16日,广东中山大学一名风华正茂的硕士研究生在宿舍内自尽……在本该绚烂绽放的时节,他们为何选择不顾身边亲朋好友的感受而匆匆结束自己的生命呢?的确,大学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总是青春激扬,活力四射!是的,他们如鲜花般绚烂,但同时他们也是脆弱的。社会和家庭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太多太多的期望,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他们总在努力拼搏,其实有时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安慰,一个短暂的休息,或者一个简单的拥抱,否则他们的灵魂将跟不上他们的脚步!结果就是那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1]。“大学生”,一个自带闪光点的多么耀眼的名称,可他们尽管前途一片光明,却又找不到出路。与其说他们是一群新势力倒不如说他们是一个弱势群体!又或者说,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弱势群体,从被强制捆绑成绩便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之时,就注定会有一部分被捆绑之人会成为所谓除老弱病残之外的又一“弱势群体”。当然,事出有果必有因,造成这一现象的不仅仅是教育思想的问题了,更多的还是社会给当今大学生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压迫。

比如说当前,日益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缺口较大之间的矛盾、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不断提高与就业岗位的质量难成正比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现如今社会上复杂的就业环境[2]。伴随着日益紧张的就业环境,心理素质处于中上的大学生能够很好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去适应、调整、改变,但是,仍旧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和就业环境下,心理问题日益频发。相关研究显示,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心里健康问题学生约为12%左右,举例说明,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56万人,即在2016年高校毕业生中约有90.7万人学生心理上存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暴露了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肃性、严重性,因此在高校开展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是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3]。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得在理论研究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心理素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部分领导层重视程度不足、开展理论实践教学不系统、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引导、学生参与度和认同度不高等问题。因此,通过对当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对于有效推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长效稳定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近年来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多,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各高校也针对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了相应的针对措施,纷纷在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完善了心理健康咨询的各项制度,并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多方面的系统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强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但是从整体效果来看,当前仍旧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部分高校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识不足、重视不够

近年来,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了投资力度,但是从整体效果来看仍未达到预期效果,因为有部分偏盈利性质的高校,其部分领导和教师仍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在加强学生学习生活文化建设中严重忽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在大学素质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当前心理咨询中心更像是一个“形式”和“阳光工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形成的空架子,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以及对于心理问题学生缺乏相应灵活多变、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些高校领导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其他教育活动并无两样的,可以用常规的方式和方法开展,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往往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代替心理学的教学,未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众多高校心理咨询室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学生不知道存在这样的机构,也不具有固定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很多心理问题都依赖于辅导员和班主任去有效的缓和和解决,不能及时提供有效帮助。同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隶属问题尚未提供有效方案,导致多个部门都有涉及但未能明确具体由谁负责的问题,往往出现多部门管理或者都不过问的情况,导致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无人监督和管理。同时,在经费预算上往往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支出,企图用常规的教育活动的经费来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作用。

2社会未能在就业和学业上开展积极引导工作

虽然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因为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在思想上的束缚,一方面使得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和家长仍旧更加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成绩,将其作为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形成了只重视成绩结果,而忽视学生成长过程的积累,长久以来不论是社会,还是学生都会形成一个不完全合理的想法,那便是只要将学习成绩搞定搞好,那么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不再那么重要。这样便使得学生过于重视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技能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层面未能通过就业有效引导学生在大学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技巧和正确处理环境内心心理矛盾的方法。

3师资队伍建设有提高,但仍旧不足

当前很多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的形式进行,从而保证参与的人数,重视了数量而一定程度忽视了质量。有些高校还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辅修课程,讲授一些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食之无味,过于理论化,无法转化为实际效果,学生当遇到心理问题还是无法通过理论知识进行自我排解。因此,各大高校已经开始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力量的培训,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师资存在明显短缺,很多教师只是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而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并且缺乏实践经历,导致师资队伍水平上参差不齐、稳定性不强、不善于处理紧急心理问题、专业化水平不足等一系列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当前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为三类人群,一类是心理学专业出生的专业学者,另外一类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队伍,最后一类则是德育思政教育工作者,多数人为“半路出家”,由于专业化程度低,便很难在教育和咨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导致职称晋升缺乏路径,难以形成内心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师资流动性大。

4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低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收获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心理健康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理论的研究往往会滞后于现实。并且当前很多心理学的研究局限于调研问卷,对于机理的探讨相对不足,过于强调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所撰写的论文往往也是浅尝辄止,深度不足,难以形成实质性突破。

5大学生自身心理存在的各种问题

(1)人际交往困难。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技能。高中时期,地域相对封闭,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较小,交往对象简单、多为熟悉的同学等;进入大学,同学们都来自四面八方,地域的差异造成交往对象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兴趣特长和人生价值观等的不同。当代大学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方面的过多关注,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较为敏感的人格特征,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即使想与人交流又不懂交往的技巧,达不到沟通的目的。有的性格过于内向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在遇到人际摩擦、冲突时,因缺乏经验而显得无所适从,处理不当就有可能破坏与他人的正常关系。

(2)学习与生活不适应。许多新生刚进入大学,对新的生活环境、教学模式不适应,一些家庭困难学生与同学交往敏感而自卑,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或抑郁症。一些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因不知如何生活积压不满和烦恼,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许多中学时成绩优秀的学生成绩下降甚至“挂科”,导致情绪失落、焦虑,有的还得了考试恐惧症,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奋斗目标,整天浑噩度日,荒废大好青春。

(3)网络依赖严重。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低头族”,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副耳机就是日常生活的全部。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溺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隔绝。部分学生上网成瘾,形成网络依赖症,影响正常的认知和交往,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4)就业压力大。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使许多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现实,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前途的担忧和迷茫,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尤其是一些有着迫切就业愿望的学生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包袱,容易产生如焦虑、沮丧、抑郁等许多心理方面的问题。

(5)不会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大学生谈恋爱已是正常而普遍的现象,但毕竟在这个年龄段心智还不够成熟,面对恋爱中的矛盾和冲突,未必能理性地看待与正确地处理。一旦恋爱失败,很多人会感到巨大的痛苦与心理损伤。个别人甚至因无法正确面对失恋而走上极端,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4]。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高校的领导和教师需要进一步转换思路,努力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不可以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强调咨询治疗,更重要的是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开展干预,务必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放在党政工作的高度去开展和落实,并将其置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和核心地位。同时,对建成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经费和人员投入,给相关人员提供职称晋升机会,同时在此基础上需要建立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有秩序的心理健康协会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聚集在一起,开展相应的研究[5]。同时,学校应该建立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寝室五级防控机制,形成心理咨询室、网上聊天室、爱心咨询热线等多渠道的沟通途径,重点关注身边有疑似心理障碍学生、感情波动学生以及贫困生,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2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高校可以增设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将其纳入到高校大学生课程计划范畴,设置一定的学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达到8个学分,每完成一次课程的学习可以記2学分,至少在大学完成四门课程的学习。并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编撰有针对性的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日常,让学生读起来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忆,让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世界观和正常的爱情观[6]。同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例如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谈论和案例分析,加强彼此信任度和人际交往的训练,并将生活中、学习中、感情上常见的心理问题场景再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课堂的喜好度更高、参与度更强,才能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维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更好地防范于未然。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和谐校园氛围

高校中健康的校园文化、健康的校园环境、淳朴的校园风气以及多彩的校园活动都会给学生内心带来巨大的冲击,产生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和学术科技竞赛,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可以将五月确定为心理健康主题月,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主题情景剧比赛、演讲及诗文朗诵比赛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明确心理健康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4深入剖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针对社会和相关机构在理论上研究剖析程度浅,易盖棺定论的问题,相关理论研究机构和监督系统在对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剖析问题的成因和诸多细微的因素,要切合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将高速流动的信息与广泛的普遍性相结合,从普遍中找特殊,再将特殊归于普遍当中。同时,相关理论研究人员需要在普遍的规律当中找到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合理地将主要问题与次要问题辩证统一的研究、分析、解决,以便能够更好地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体系。

5重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当我们从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和大学生自身寻求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漏洞和方法时,往往忽略了重要的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较大的心理因素便是家庭的精神环境和家庭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精神环境的前提,精神环境是物质环境的基础,这就要求父母与子女沟通时要先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有助于帮助他们培育出拥有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积极适应社会差异以及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处理困难的良好态度的孩子。再者说,家庭的完整性要求一个家庭结构的完整及家庭教育由父母双方共同完成。所以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部分。而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便是将家庭不完整性的影响用社会的关爱将之无限缩小化,只有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6树立正确的认识态度,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为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接触的最早的引导人——辅导员,我们自身应该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美与丑,高与低,榜样精神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落后精神。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榜样的力量是我们如今所需要努力的方向。以身作则,教授当今大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适应社会,用正确的方式去参与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为之奋斗,拥有一个有活力有动力的生活方式,培养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实践中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在实践中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越发强大。

参考文献:

[1]陈国皎.山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2]王学玫.山西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3]房富利.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5.

[4]郭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5.

[5]钟萍.新时期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6):182—183.

[6]鲜于乐娇.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23—25.

(责任编辑:陈树)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高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