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7-06-07陈彬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培养策略高中语文

陈彬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学改革以及新课程教学目标不断深化与发展。高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特征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肩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为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使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结合高中语文人文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精神;问题;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5007002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更加凸显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力求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树立价值观、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提高人文知识教育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高中语文人文精神培育现状

人文精神是人类普遍地对自我的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以及命运等方面的维护,其主要核心在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人文精神教育可以教导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但并不能设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就需要依托现有学科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由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性,其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中教育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往往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而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就存在明显的问题。

1.1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文培育缺失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主要方式是高考,高考也就成为了很多高中教师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提高考试成绩也无形之中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首要任务,从而导致了教学理念的偏差,在教学中轻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功利性因素过强,通过题海战术和反复背诵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依托课本,对课文进行反复的分析,注重对文章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的挖掘。此种训练方式在短时间内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但从长远来看,语文教学中应有的人文性却被轻视,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人文属性进一步被削弱。在课程设置方面,语文是高中课程三大主科之一,在高考中占据很大比重,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占用的课时也较多。但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时安排时,主要分为课文学习和作文训练两大模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把握基础知识、分析修辞应用、进行语言鉴赏等方面,而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这种远离了实践的学习其效果是极其低下的,实则也偏离了高考的本质。

1.2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不足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素养还比较欠缺,因此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意识,导致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对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发散性的拓展,无法对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进行探讨,教学过程极容易变成枯燥呆板的文章解读的平台,作者的生平经历、文章的时代背景分析、文章结构分析、重要句子分析等成为一般课文的讲解套路,学生得不到充足的人文熏陶,人文素养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对《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传》等文言文进行讲解时,教师一般都将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翻译、重点字词解释、语法现象分析上,更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很少对文章主人公,如烛之武、蔺相如的人物性格、思想内涵、涵盖的民族气节等内容进行分析,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的人文内涵信息往往被忽视了。更有甚者,自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社会意义解读不清、不甚明了,就避重就轻,只教语文基础知识,对文本的深层含义几乎不进行深入探究。如有的教师在教授《逍遥游》时,只传授文言文知识,不分析其中传达的庄子所追求的“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及其思想意义。

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2.1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传授学生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主体,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知识水平以及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应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这也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展现自己的人文价值。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查和反思,对自己的人文知识水平与素养有大体的评估,根据授课要求,先从涉及到的课文、知识点入手,扩充自己的人文知识,满足教学的需求,继而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资料查询等方式拓宽知识面,增强对历史知识、政治热点等方面的认识,坚持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和意识,获得最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能够在授课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其具备最基本的人文精神素养。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魅力,在工作中做到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尽职尽责,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渐树立起自觉的人文意识。

例如,在文言文《廉颇蔺相如传》一课中,教师首先要对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并对当时的文化氛围、文学思想状况进行介绍,同时启发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蔺相如一心为国家大局考虑的精神品质上,以及廉颇与蔺相如不计前嫌、共同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认识上。这一点恰恰与当前所提出的“大局意识”相契合,与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紧紧相连。在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梳理中,学生看到古人维护国家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社会思想、社会现象,反思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骄傲自满,不善于与人合作的问题,我们的社会中是否还存在较多只顾个人利益、眼前利益的人和事。这就使文章的思想具有活力,折射当代,反思人性。文章的教学就具有很强的人文教育导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使教学与高考相符合,也发挥出了更大的教学作用。

2.2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将学生放置在比较被动的地位,学生仅仅作为单一的接受者,这不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应该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不仅要把握住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还要注意提高人文素养培育在教学中的比例,引导学生体验人文情感,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对文章中的感性情感进行理性体会与思考。例如,进行《再别康桥》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发问“当你离开一所对你影响特别深的城市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引导学生说出“不舍”“留恋”等词语,教师在接收到学生这些答案之后,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当你离开一座城市,也许以后再也不会回来,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散落着你青春的故事,想象一下,你漫步在充满回忆的巷落里,这里有你的梦想,有你的青春,而你却要与之告别,也许一生都不会再见,你会有什么样的心灵体验呢?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就经历过这样的情感,在他的眼中,城市的夕阳、河里的海藻、天空的云彩,仿佛都在用最美丽的一面挽留他。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感受离别时作者复杂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體设备对康桥美丽的景色进行展示,用温柔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再别康桥》的忧伤细腻的笔调中去,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于剑桥大学真挚的感情、浓浓的不舍与留恋之情,在朗读中通过句子、词语的搭配与安排,感受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使学生能够融入到诗人的感情世界中去,引起共鸣,拥有更美妙的人文体验。

2.3重视人文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也能够使老师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较为深刻的反思。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很多,不同的学生在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心理活动,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人文性的评价首先要对教师评价学生的态度有人文性的规定,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注意措辞与用语,在评价中体现出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提倡多用肯定性表述。肯定性的措辞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励其他学生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对于课堂上表现不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通过带有暗示性的语言和动作提醒学生,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能够感受到被充分尊重,又能够实现与教师思维和观点的自由沟通,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初步塑造和进一步养成。

3总结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面对高考分数所做出的努力,更要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作用,更要起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传播的作用,使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秀阁.注重审美教育,绽放高中语文人文之花[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5(8).

[2]周冬丽.新课程视域下高中语文人文价值的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3(12).

[3]金玉梅.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考试周刊,2016(52).

[4]陈军秋.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读写算:教研版,2015(11).

[5]任合生.高中语文“人文性”的知识层面——以三篇教学设计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1).

[6]袁桂红.合天性,求发展——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3(24).

(责任编辑:蒋琰)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培养策略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