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望情绪中寻找教育变革的另一种依据与可能
2017-06-07朱传世
朱传世
一个人从小到大总会生出无数的希望。在长大的过程中,令人失望的事情在自身和周遭频频发生。
“鲤鱼跳龙门”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折射的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对本阶层的失望。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中国古代的谚语,表面说的是生物遗传法则,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的阶级差异以及阶层固化问题,骨子里是对社会调节功能的失望。
“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仁人志士的集体誓言。然而,从古代到近现代,“上达无听”“报国无门”的际遇,让很多人怀着“虚负凌云万丈才”的苍凉,最终选择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们的故事、诗文谱写了爱国的篇章,也同时打上了对当朝者失望的鲜明印记。不论是这种爱国、卫国、报国的行为受阻,还是晋级、升职等遭受潜规则,都会导致切身的失望情绪,也会波及到其他个体及其后代。
那些背井离乡、老大不回的人们,一些人是因为事业,也有一些人是出于对家乡的失望。而那些不看新闻、不读历史的人们,一些人是因为不读书、不看报,也有一些人是出于对新闻、正史的失望。至于那些隐居山林、遁入空门、退出组织、改换国籍的人们,一些人是因为个人秉性,也有一些人是出于对社会、人生、组织、国家的失望。
……
从古至今,失望蔓延的地方,有的写满了奋斗与艰辛,有的承载着悲伤与无奈。
在安全阈值内的失望,一般不会引起教育者、执政者的注意,但往往就是这些失望情绪的堆积,会击垮教育,甚至引发社会冲突。所以,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还是宏观的教育政策、中观的课程建设、微观的课堂教学,都要关涉个体、群体生命意识中的失望情绪,分门别类做归因分析,从中发现教育问题、寻找教育变革的方向、制定教育变革的措施。
从中国经济社会的运行看,市场經济体制已经使得权力、资源与资本开始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如果没有政策调控与干预的话,阶层固化就会加剧,底层人民跨越阶层的意愿会越来越强烈,而一旦他们发现通过努力无法实现跨越的梦想,群体的失望情绪就会随之而来。教育自身的情形也是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多出自区域内的权贵家庭”“寒门难出仕子”等现象,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学校把目标和精力主要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肆意抢夺优质生源,任由“择校”盛行,继续大面积地搞“精英教育”,进行“质优的循坏”,就会破坏教育应有的生态,进而也会破坏社会的生态。如果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拉平各行业之间的巨大薪资差,就意味着底层人民靠努力改变生活、靠努力改变命运、靠努力改变阶层的希望也没有了。为此,教育必须要事无巨细地、全方位地导向“促进人人成功的教育”,而不是维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些变调变味的“精英教育”。这是教育变革的大方向。
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一些成人何以对人生、社会、家国、组织失望,一些孩子何以厌家、厌校、厌社会。成人的失望有很多种,比如:奋斗与结果不成正比;正常的发展道路受阻,壮志难酬;复杂的社会关系难处;不满假、恶、丑。孩子的失望亦有很多种,比如:发现了成人对他们的不公平;厌恶成人营造的非儿童化的教育环境;感受到了歧视;看到了谎言充斥的成人世界。
成人也好,孩子也罢,他们的失望归根结底就是“信度的减弱甚至消失”。家不可信了,就会厌家、离家;国不可信了,就会去国,甚至有无耻者会叛国;社会不可信了,就会躲进山林,甚至做出极端的反社会行为;组织不可信了,就会阳奉阴违;人生不可信了,就会轻生或放纵。有人可能会讲,失望不应该成为失德、失义的借口,但成人的失望经历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如果历代的教育只歌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而不思考为什么有人会“折腰”、怎样才能避免人们产生“折腰”的念头,教育就是在消极避世。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变革又是一场重建规则与信度的变革。家庭是儿童信度之始,也是儿童信度之源,家教不能废;学校是学生寻找信度理据的场所,也是学生践行的基地,师生信度要归于“一”,而不是实行两套以上的话语和行为体系;社会是信度的检验所,也是人生希望得以实现的地方,守信才能守住希望;国教、政教是信度的标杆,也是信度的维护者,国教、政教要垂范在先,秉公执法。
失望是一种负面情绪,对待失望,教育者要分析、导教,对于不满、抱怨等其它负面情绪,也应持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