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价值与需求
2017-06-07吴颍惠
吴颍惠
[摘要] 在“创新”成为社会主流的今天,知识产权意识已然成为创新人才必备的素养,那么,在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辨析“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教育”两个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在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教育的意义,并结合实际,提出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教育 创新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无一不是与人类的智慧创造紧密相连。工业经济时代,工业大生产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大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正是在不断创新的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中,用以保护智力创造成果的知识产权应运而生,并为西方国家带来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助力和维护竞争优势的规则体系。到了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以,在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提高未来創新人才的知识产权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具体来讲,在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有何价值,又该如何开展呢?
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教育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1967年签订的《世界知识产权公约》将知识产权解释为“人类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产生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认定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知识产权的实质就是把人类的智力劳动成果作为财产来看待,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传统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版权)等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标识、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线图等也逐渐成为各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内容。世界各国立法保护知识产权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以法律形式明确创造者对其创造成果享有的精神及经济方面的权利;二是作为一种国家政策,以知识产权来激励创造,促进创造成果的应用和传播,鼓励公平贸易,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知识产权教育是指根据不同教育目标,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传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知识、知识产权发展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的教育行为。知识产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知识产权宣传教育、专门培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个层面。知识产权宣传教育重在强化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重视知识、保护创新的社会氛围;知识产权培训教育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将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工作者培训成为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中小学教育在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则是培养未来的知识产权运营和管理人才。总体而言,知识产权教育旨在普及产权知识,增强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使人们自觉形成遵守知识资源的行为准则、自觉维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环境。
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价值
青少年知识产权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关注热点。2008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性教育……制定并实施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计划,将知识产权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在全社会弘扬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把中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创新型国家”。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将会被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所以,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转变认知方式,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以创新为主要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其竞争优势,并将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充分利用当做增强国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创新与发展。然而,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农耕社会,形成了重义轻利的思想传统,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作为人的高尚伦理道德,而把追求利益看成是卑贱的小人所为。这种传统思想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善良,但这种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在影响着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价值取向,也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相左。传统思想讲道义、讲和谐,提倡安分,而知识产权讲利益、讲竞争。在知识产权法中,专利、商标的申请日,著作的出版日等,都是人们争夺知识产权拥有者权利的基本要素。为了维护或取消一项专利权,人们动用了撤销、无效、复审、行政复议等多种法定程序,其中无不充满争夺、竞争的火药味。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由于我们传统的认知方式和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的缺陷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验教训,从古代的四大发明被全世界无偿使用,到宣纸、景泰蓝制造工艺的友情赠送,再到近年来我国动植物原生种、中草药甚至是人种血样被无情地掠夺抢注,都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游戏规则,面对激烈的知识、智力创新的竞争,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创造大量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型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另一方面是积极转变认知方式,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提升全民族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让知识产权制度为我所用。所以,在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转变我们的认知方式,形成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正确的知识产权的认知。
2.开启创意智慧,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发明专利为基础的知识产权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科技发明知识、了解科技发明人物、体验科技发明过程,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知识产权教育,借助大量知识产权案例信息、发明故事、专利文献、技术方案等的启发,能够培养和锻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质疑批判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利用本地丰富的知识产权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高新技术产业、科研院所、工矿企业、知识产权教育宣传基地,提高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引导学生从小培养科学兴趣、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逐渐具备围绕问题组织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此外,在学习了解科技发明创新原理和知识生产原理的过程中,大量的发明创造案例和故事,特别是同龄人的发明创造成果,能够直接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发明动机,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创造发明,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利用知识产权知识保护和运用自己的发明创造成果,积极申请专利;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实现成果的转化。让学生在发明创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力量,激发学习的动机。同时,这一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创造发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学生明白全国每年都有很多和自己一样的青少年学生为自己的发明成果申請了专利;让学生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掌握发明的要领,学会发明的技法,每个学生都能搞出发明来。同时,通过知识产权教育,让学生明白,知识产权制度不仅能为发明创新保驾护航,也能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实现个人创业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3.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国际教育发展动向来看,培养具有“批判思维、创造性问题解决、懂得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能力的未来人才,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为此,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修订)》中,明确提出将“综合化、跨学科、开放性、重体验”等作为今后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点。今后,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关注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今后的课程实施也要更多地从学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转变。知识产权教育为学校实施跨学科课程、为学生将知识学习和生活实践相联系搭建了很好平台。
知识产权制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等各个社会领域,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技术科学等许多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以专利、商标、著作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教育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学习活动,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科技创新教育、法律道德教育等于一体,是一门综合素质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一生的成长极为重要。
知识产权教育作为一门综合素质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目标定位来说,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既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养成尊重知识产权、崇尚创新的优良品质;也关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爱国、敬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从实施方式来说,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通过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主题研讨、专题调研、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和迁移创新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
各学校结合本校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样的知识产权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养成意识、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弘扬创新文化,营造诚信守法的社会环境
世界主要国家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经验显示,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要想取得成功,营造一个良好知识产权创新与保护的文化环境是关键,也是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能够持续发展的大背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用短短20年时间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此应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挑战,并把知识产权制度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然而,我们面临着现实的挑战,一是社会民众的知识产权观念及保护、应用意识的提升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二是社会民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实施知识产权制度,一方面有赖于懂得保护知识产权的经营者和劳动者,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氛围的形成。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发展迅速,但在知识产权文化培育上缺乏思想、观念、制度的积淀,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很薄弱。要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必须在继续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培训力度的同时,从小培养社会民众积极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进而形成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中小学的知识产权教育是整个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对中小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产权教育,是真正在全社会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和建设知识产权文化的关键。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依法合理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营造以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文化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出有助于自主创新、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思路
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在整个知识产权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中小学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并不是单独设置一门知识产权课程,而是把知识产权内容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诸多方面。因此,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基本思路。
1.明确知识产权教育的目标定位
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目标定位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产权教育的小范围,而应结合时代特点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综合考虑教育目标。除了在中小学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性内容的学习,培养知识产权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外,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分析与综合、问题解决与迁移创新等能力。此外,还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爱国、敬业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科技和人文素养。
在内容选择方面,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案例、素材,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机、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体现核心价值理念引领的教育事件、活动案例作为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进取精神,有效落实教育目标。
2.创新知识产权教育实践途径
结合现行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综合化、实践化、生活化的特点以及知识产权教育跨学科的性质,以培养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和综合素养为目的,将知识产权教育作为帮助学生联系实际,提升综合素养的平台。因此,知识产权教育过程要避免以知识产权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为重点,而应结合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学习、小课题研究、实践性学习,甚至是创客、DI等丰富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搜集、综合实践考察、专题调研、方案设计、主题讨论等学习方式,从历史、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多种视角学习和分析国家、企业和个人发展和应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新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保护知识产权对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现实意义,使学生积极利用知识产权工具保护个人利益,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产权教育不是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科技、经济、金融、贸易、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紧密相连,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知所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养成良好品格、坚定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学校需要创造性地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教育,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的学习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知识产权学习内容成为检验学生知识、能力、道德素养的练兵场。
3.构建知识产权教育支持体系
只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还不够,知识产权教育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课,有赖于专业师资,有赖于课时保障,更有赖于资源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以师资为例,师资是制约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校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专业教师。这还不是主要的,更主要的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拥有知識产权知识的人也是少之又少。这样的师资现状,使中小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活动很难开展下去。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区域,开展知识产权教育,需要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服务学校创新教育,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例如,要有涉及“目标-教学-评价”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要有“教材-培训-教研”为核心的师资培训体系,还要有“学校-行政部门-社会资源单位”为主体的知识产权教育资源供给体系。以上体系的构建,其实质是形成多主体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产权教育大环境,最终服务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