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2017-06-07刘晓剑刘政疆
刘晓剑,刘政疆
(清远市人民医院 心内科,广东 清远 511500)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刘晓剑,刘政疆
(清远市人民医院 心内科,广东 清远 511500)
目的 探讨快速性心律失常采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99例,均给予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99例快速性心率失常患者中行RFCA获得成功者93例,成功率93.9%,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4%,1年内复发率为2.2%。术后对患者随访6~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射血分数、QTd及心室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P<0.05)。结论 快速性心律失常采用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安全有效,以AVNRT和AVRT疗效最佳,具有推广价值。
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疗效;安全性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RFCA)应用于临床以来,操作逐渐成熟,成为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1-2]。目前RFCA的适应证不断拓宽,本研究对我院部分快速性心率失常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RFCA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99例,其中女40例,男59例;年龄8~80岁,平均 (48.6±3.5)岁;病史 1个月 ~38年,平均(18.6±3.2)年;患者均有快速性心率失常反复发作史,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4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8例,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3例,心房颤动 (房颤)4例,心房扑动 (房扑)3例,频发性室性早搏 (室早)5例,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3例。大多数患者术前均服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 (两种以上),或因药物副作用或因效果不佳而不能坚持服药。
1.2 方法 术前抗心律失常药物停用≥5个半衰期,常规进行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手术操作:手术在局麻下用Seldinger法穿刺血管,放置希式束、高位右房、右室心尖部及冠状静脉窦电极,并描记其电图。对不同类型快速心律失常,确定消融终点、靶点。房室结双径路慢径改良采用中位法或下位法,输出温度为50℃~60℃,输出能量15~30 W,出现非加速性结性心动过速为有效,否则为无效。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将心率提高15%后不能诱发SVT则为成功。AVRT左侧旁道及右侧旁道时导管分别经股静脉、股动脉达旁心室侧消融。根据心动过速起源部位对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进行消融。术后鞘管拔除后卧床12 h或24 h,其中仅穿刺静脉血管者卧床12 h,同时穿刺动静脉血管者,卧床24 h,并沙袋压迫穿刺部位6 h。术后常规心电监护24 h。术后指导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个月或服用华法林3~6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电生理检查结果、疗效,以及复发、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分别于治疗前、出院前、末次随访时观察患者的心室率、QTd及射血分数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电生理检查结果 AVRT 43例,计有旁道52条,其中右侧旁道11例,左侧旁道32例。AVNRT 38例,其中存在前向跳跃式传导32例。房速3例,房扑3例,房颤4例,室早5例,室速3例。
2.2 RFCA的治疗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 99例快速性心率失常患者中行RFCA获得成功者93例,成功率93.9%,见表1。AVRT出现2例传导阻滞并发症,经大剂量激素治疗后恢复正常;房颤出现1例心包填塞,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出血停止;术后出现1例下肢动脉栓塞,经溶栓治疗后治愈;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4% (4/99),未见远期并发症。93例RFCA即时成功者中有2例 (2/93,2.2%)在术后1年内复发,经再次RFCA手术成功。
表1 99例快速性心率失常患者的治疗成功率
2.3 治疗前后的射血分数、QTd、心室率比较 术后对患者随访6~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射血分数、QTd及心室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的射血分数、QTd、心室率比较(n=99,x±s)
3 讨论
目前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3],RFCA是临床治疗快速性心率失常公认的有效方法。随着RFCA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及设备的改善,其临床适应证不断拓宽,不仅无年龄限制,且治疗心律失常的类型也逐渐拓宽,由最初的AVRT及AVNRT发展到适用于室早、房扑、房速、AVRT、AVNRT、室速的根治[4]。但临床室早、室速、房扑等难度较大,操作技术复杂,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既往RFCA治疗的经验[5-6],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对于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若无器质性心脏病,常无需治疗,但如室早过多,或伴短阵室速,且药物治疗不佳,临床症状明显者,可给予RFCA治疗,但要在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进行;②快速性心率失常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并不是RFCA治疗的禁忌证,并可给予其他介入治疗和检查;③特发性室速的RFCA治疗具有可靠的疗效,但若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则成功率较低,故对于经验不够丰富的医师最好应视患者的情况进行治疗;④安装起搏器后的房颤和房扑,这类患者在心房过多的放电和导管操作时可能会损伤起搏系统功能并使起搏电极脱位,阻断房室结传导,既能保护起搏系统功能,又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及心功能。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已被临床公认,在对2000年全国射频消融术资料[1]进行整理中发现,RFCA治疗10 811例患者的总成功率为95.6%,复发率为2.8%,并发症发生率0.9%。本研究中,患者的总成功率、并发症率及复发率分别为93.9%、4.04%、2.2%,此结果与文献报道[7-8]的结果相似,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射血分数、QTd及心室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 (P<0.05),可见快速性心律失常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其中以左侧房室旁道介导的AVRT及AVNRT成功率最高,且左侧成功率高于右侧房室旁道,与冠状窦电极可作为标志定位、左侧房室旁道消融导管易固定有关;房性心律失常成功率最低,这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部位及发生机制密切相关,还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有密切联系[9]。RFCA虽然安全,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10]。其中间隔部房室旁道和AVNRT消融时,较容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预防方法包括仔细观察大头电极电图有无H波,并从最低位开始房室结的慢径改良,部分患者快径位于Kock三角的中、下1/3,在常规消融慢径区域,应选择大V、小A波,靶点在无希氏束电位处,采取时间和能量递增法消融。密切观察消融中窦性心律时PR间期有无延长,非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时有无室房逆传等。如术中发生急性心包填塞,可能与消融电极操作不当、冠状窦血管走行变异或手术操作简单粗暴等造成穿孔有关[11]。本组患者中,发生2例房室传导阻滞、1例心包填塞均经治疗后消失,可见其安全性较为可靠。此外,房颤患者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因此应加强预防,减低其病死率。
综上所述,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以AVNRT和AVRT疗效最佳,具有推广价值。
[1]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2000年全国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总汇 [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1,15(6):368-370.
[2] 孙英贤,马淑梅.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4):207-208.
[3] 耿岩.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7):686-687.
[4] 徐晓薇,陈步星,魏欣,等.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2):2681-2685.
[5] 钟小芳.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持续性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后左房功能及预测术后疗效的研究 [D].厦门:厦门大学,2015.
[6] 韩波,杨晓斐,刘同宝,等.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261例 [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3):1797-1800.
[7] 汪强,单其俊.经皮肾去交感神经导管射频消融术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6):471-475.
[8] 胡大一.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M]//心血管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7.
[9] 党书毅,王卫民,涂远超,等.24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分析 [J].临床荟萃,2002,17(6):322-323.
[10]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 (修订版) [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16(2):81-95.
[11] 崔英,张国丽,杨晓丽.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临床分析 [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4):416-417.
(责任编辑:常海庆)
Clinical Analysis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achyarrhythmia
LIU Xiaojian,LIU Zhengjia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Qingyuan People's Hospital,Qingyuan 5115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achyarrhythmia treated by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Methods9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achyarrhythm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and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were observed.ResultsAmong 99 patients,93 cases had successful surgery,with the success rate of 93.9%.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4.04%,and the recurrence rate within 1 year was 2.2%. After surgery,all cases were followed-up for 6~12 months;At the end of follow-up,the ejection fraction,QTd and ventricular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Conclusions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has significant efficacy and high safety for the treatment of tachyarrhythmia,and the curative effects for AVNRT and AVRT are the best.
Tachyarrhythmia;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Curative effect;Safety
R541.7
A
10.3969/j.issn.1674-4659.2017.04.0451
2016-10-22
2016-12-05
刘晓剑 (1969-),男,湖北黄石人,大学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