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爱的小孩,你从哪里来?

2017-06-07魏佳羽

中国社会保障 2017年3期
关键词:大城市流动人口承载力

■文/魏佳羽

亲爱的小孩,你从哪里来?

■文/魏佳羽

请叫我们“城市新移民”

“你是哪里人?”当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你出生的地方、长大的地方,还是现在生活的地方,抑或“户口”所在的地方?如果你生活的地方跟你的“户口”不在一起,那么,恭喜你加入“流动人口”的大军。

但是,“流动人口”真的在“流动”吗?回想一年一度的春运盛况,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所谓“流动人口”,一年的大半时间都在城市里生活,很多人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久。远在他们呱呱坠地,一睁开眼睛的时候;远在他们第一次跟父母进入城市,走进学校借读的时候;远在他们大学毕业,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时候;远在他们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第一次进入工厂的时候。他们加入春运的大潮,是需要回家去看看父母,陪陪尚在留守的孩子,见一见已经散落天南海北的亲戚,甚至只是看一看自己当年长大的地方。

2006年,我来到北京读书,2010年跑去做乡村图书馆,2011年又回到北京,转眼又是5年的时间。在这5年里,我在北京生活、结婚,也有了一个4岁的女儿,一年中只会有几天的时间回到我曾经出生、长大的那个小城市,我绝不会觉得自己在“流动”,我只是偶尔离开我生活的地方,去其他地方走走,就像我经常出差,在不同的城市间穿行一样。

在改革开放过去的30多年间,有太多人离开他们出生、长大的地方,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也有些人从大城市去到了国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中国城市常住人口7.7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56.10%,其中近三分之一(2.47亿)是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整个中国仿佛都处于“流动”之中。如此庞大的人群,如果可以组成一个国家的话,其人口排名将仅仅位于中国、印度和美国之后,排在世界第4位。他们之所以成为“流动人口”,是因为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他们分明已经在这里生活很久,很多孩子甚至就在他们生活的地方出生、长大,但是他们却只能在自己的国家里“流动”,而不能在他们生活的地方成为常住居民。

6万多年前,智人走出非洲,开启了人类向全球的迁移;400年前,“五月花”号抵达美洲,开启欧洲人向美洲的迁移;当下的中国,2.47亿的“流动人口”,正是全球城市化不断加深的一个缩影,他们不是“流动人口”,他们是城市里的新移民。因为他们的到来,给城市带来了活力、机会和繁荣。

所以,“流动人口”本身不存在,如果一定要给个称呼,请叫我们“城市新移民”。

大城市病无解吗

“你喜欢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

我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其中大多数人告诉我,他们希望生活在乡村,但有趣的是,所有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都生活在城市。因为在城市,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环境,更丰富的生活,更多有趣的人,还有更好的医疗和教育……

中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不到20%,一路飙升到2012年的52.6%。其中占全国人口17.3%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处于人户分离的“流动”状态,但他们依然不会回到乡村。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如果回不到乡村,一边是大城市,一边是中小城市,你会如何选择?”

很多人的答案是中小城市,但是很遗憾,给出上述答案的朋友,他们大都生活在北上广深。而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人中,也大都向往着大城市的生活。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近6成流动人口居住在大城市。但同时,我们已经听了太多关于“大城市病”的报道,中国的大城市是不是真的已经太大了,我们又是否应该逃离北上广深呢?

答案是否定的。北上广深只会不断地吸引更多人的到来,几乎看不到人口大规模地离开。

可见,中国的大城市不是太大了,而是还不够大。

分明都已经是人口超千万的巨型城市,为什么说它们还不够大?对于一个城市的人口进行预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经济学家还是能找到一些方法,比如齐夫法则(Zepf's Law)。根据这一法则,如果人口可以自由流动,一国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二大城市人口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的三倍,依此类推,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N大城市人口的N倍。当然,真实的经济规律要更加复杂,复旦大学的陆铭教授和陈钊教授专门对世界上各国的首位城市人口规模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国家人口总量是首位城市人口的主要决定因素,按照中国的人口总量规模推断,2040年上海的人口数量应该在3000万—5400万之间。

对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要考虑城市承载力的问题。我不禁要问,当我们在说城市承载力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首先,城市的容纳能力有没有物理上的极限?当然有,土地、空气都有自然的极限,但是我们讨论物理上的极限显然没有意义,因为在物理极限到来之前,价格机制首先会发挥作用,当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城市里的土地、房价、消费的价格都会上涨,当人们进入城市的收益还不足以抵消人们在城市中的消耗的时候,城市的扩张就将停止。

其次,如果我们讨论的是资源供给、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承载力,这些承载力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我们很难找到严谨地对城市承载力进行估算的文章,一些能够找到的资料,均在不同程度上假设了资源总量(比如水)是给定的,而在资源的需求方面,则假设了人的消费模式和产业结构等关键因素是不变的。但事实是,上述两个因素都是可变的。以水资源为例,“水质型缺水”城市上海,在长江河口建成了一个青草沙水库,2010年供水规模达到719万立方米/天,其规模占全上海市原来水供应总规模的50%以上,一举解决了城市供水的难题。再说城市产业结构的改变,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应该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和农业单位产值所消耗的水和土地均大大高于服务业,因此当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之后,将极大缓解城市在水和土地两个方面的压力。以北京为例,虽然最近30年人口大幅增长,但是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型,工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结果是人均用水量也大幅度下降。

说完了城市的承载力问题,咱们再来说说,为什么大城市会比小城市拥有更多的机会。仅从两个角度来讨论:其一,人们对于生活多样性的追求,只有在大城市,才可能提供多元的文化和更多样的消费服务。因为多元的文化需要人的聚集,一旦有一群人因共同喜好聚集在一起并孕育出文化时,才会有人在这样的细分市场上提供服务,更多元的服务经济由此发展。其二,创新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人们更有效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所以我们才会看到:CBD的楼越盖越高,中关村的创业大街上一字排开十几家创业咖啡,第一流的跨国企业一般都将总部选在北上广深。

最后,大城市的发展需要第一流的人才,而第一流的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普通人来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如果我们将大量从事服务行业的“流动人口”拖家带口驱逐出城市,势必将影响城市所谓精英阶层的生活品质和便利,代价是最终降低城市竞争力。所以,你还认为以“治病”为借口的严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行为是真的为城市好么?

未来可选择自由就学

当“流动人口”和“大城市病”都被否定,作为城市新移民的孩子“上学”依然是个问题。

这里所说的上学,包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有的学校历程。作为家长,我们送孩子去“上学”,至少包含两项刚性需求:孩子的看护需求和与其他同龄人进行社交和接受教育的需求。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看护的需求无法替代,作为家长并没有更多选择,重点其实在于孩子社交和接受教育的需求。

解决它,这需要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教育的未来在何处?

今天我们说起教育或是“上学”,意味着孩子要在一个固定的教室里,共同聆听教师授课,获取知识,参加考试,然后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断地竞争升学,不断地利用竞争到的资源继续向上攀爬。未来呢?在义务教育阶段,可汗学院、AltSchool这样面向未来、以学生为核心的小规模学校雏形已经诞生,可以依托于技术和研发更好地支持教师们为每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课程。当技术和研发的前期积累完成之后,其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在满足儿童接受教育的需求方面,家长也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大学方面,《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正式提出创立开环大学,今天我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为竞争一个大学的入学机会这种事情,未来或将成为历史,每个人都将会拥有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

所以,未来的教育,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都有了新的可能,为人父母也应该有更多的自信,跟孩子一起做选择,寻找适合的教育形式。其实已经有源源不断的先行者让我们的自由就学选择成为可能。期盼有一天,无论我们站在哪里,都可以仰望同一片星空,思考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大城市流动人口承载力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大城市里的小象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对受压加劲板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