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哉“大发渠”

2017-06-07

当代贵州 2017年17期
关键词:团结村修渠大发

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王 琳

壮哉“大发渠”

文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王 琳

在黔北的莽莽深山里、悬崖峭壁间,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日夜流淌,这条盘旋在绝壁上的“天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涓涓流入团结行政村的民主自然村(旧称草王坝)。

上世纪50年代末,为解决草王坝千百年来的无水困境,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支书黄大发带领当地百姓艰苦修渠,历经多次挫折失败后,水渠于1995年终于通村,彻底结束当地“滴水贵如油”的历史。这条渠,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责任编辑/林茂申)

“无限风光在险峰”。擦耳岩是整条水渠的最险处,一条蜿蜒的清流顺着水渠贯通左右。这绝壁凿渠的成果,得益于数百名村民的坚持,更得益于老支书黄大发冲锋在前、一心为民的智慧和勇气。(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 森/摄)

如今的草王坝翻天覆地换新颜。曾经白米饭都吃不起的贫困村,现在却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宜居之地。(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王 琳/摄)

这是一双饱经风霜、骨节突出的大手,粗糙得像枯老的松树皮。在修渠的艰难岁月中,这双手凿过石、受过伤、抬过泥、救过人......(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韦一茜/摄)

猜你喜欢

团结村修渠大发
听奶奶讲修渠的故事
间谍修渠反助秦
三姐妹
汽笛声声,奏响内陆开放乐章
科技帮扶 推进共建
———省水科院到拜泉县上升乡团结村进行科技帮扶回访
让团结村变得真“团结”
如何以H5形式报道典型人物——澎湃《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策划笔记
肯尼亚有个“女儿国”
最后一次机会
情系岗黄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