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开放条件下中国工业化历史演进特征分析

2017-06-06敖小东

卷宗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业化

敖小东

摘 要:本文探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中制造业发展的历史问题,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制造业逐步由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过渡,由制造业产品的价值链低端走向了高端,制造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愈来愈明显。然而,如果制造业结构不合理,运行效率不高,制造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联动效应。

关键词:历史探析;演进特征;工业化

1 八九十年代工业转轨以放慢脚步,以引为主

1980年制订的“六五”计划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业化道路开始逐步转型。“六五”计划提出的具体要求为:第一,工农业总产值计划年均增长4%,力争达到5%,其中第一产业即农业计划年均增长4%-5%,这一指标明显高于“一五”计划以来28年的增长速度;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年均增长4%-5%,这一指标明显低于“一五”计划以来的历史平均水平,但这一指标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有利于改善国民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国家基本建设计划投资达到2300亿元,与“五五”计划大体相同。其中,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高达1300亿元,几乎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比前28年的平均水平提高了16个百分点;第三,教科文卫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6%,该指标在“五五”计划期间仅为11%,显然这一方面的支出也有了明显提高。“六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现价由1981年的1874.3亿元上升到1985年的3131.4亿元,增加了近70%。同时,制造业增加值年增长率持续上升,由1981年的1.5%上升为1985年的17.3%。然而,这一时期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却持续下降,从1981年的38.4%下降为34.8%。

“七五”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8年9月,特点是经济发展持续过热,不稳定因素增加;后一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0年,为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七五”建设期间,制造业增加值从1986年的3594.1亿元上升为1990年的6096.8亿元,增加了69.6%;制造业增加值年增长率在前后两个阶段表现明显,前一个阶段3年连续上升,由1986年的8.7%上升为1988年的15.5%,后一个阶段迅速下降,由1988年的15.5%下降为1989年的6.4%、1990年的2.4%。然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却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34%左右。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把非公有制经济提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中国工业化从此进入了制造业及其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中国经济建设再次掀起热潮;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大农业观念,高度重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可以同时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加快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效率”。1993年3月,中国政府开始修改原来制定的“八五”计划指标:经过反复论证,把“八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拟调整为8%-9%,而原计划仅为6%;确保“十四大”提出的目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到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对于国内不同的地区而言,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搞得快一些,不搞一刀切,切忌盲目攀比。到1995年底,“八五”计划提出的各项指标就顺利完成。

“八五”计划期间,GDP平均每年增长高达12%,1995年“八五”计划结束,中国GDP高达58478.1多亿元,使原定的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指标提前5年实现。整个“八五”期间,中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4%;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高达1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实际年均增长为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5%;贫困人口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8500万人减少到650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下降到1995年的10.55%;城镇职工开始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八五”期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也最平稳的5年。“八五”期间,中国工业化发展主要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考虑到劳动力短缺,因此以减缓短缺为动力,以资本投入拉动为主的发展道路,制造业增加值持续上升,由1991年的7076.2亿元上升为1995年的20459.4亿元;增加值年增长率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状况,1991年为12.9%,1992-1993年均为18.7%,而之后却持续下降,1995年下降为12.5%。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却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33%左右。“八五”期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

2 八九十年代演进特征:改革开放推动制造业向东南沿海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布局上主要表现为东南沿海工业经济的繁荣,通过高度活跃的民营资本和外商资本与原有的国有资本的共同作用,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和市场资源优势,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重点工业区域。该时期的轻工业、高科技产业发展较快,如轻纺、服装、医药、食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制造业等行业借助民营资本和外资的作用飞速发展。制和计划经济基础转变为以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和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为基础;从急于求成、追求高速度、高指标转变为经济增长务实、经济指标宽松、留有余地;从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逐步转变为农轻重并举的均衡发展战略;从立足国内的自我积累、进口替代战略转变为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的“两个利用”战略;从注重区域生产力发展布局和区域均衡发展向“两个大局”为标志的梯度发展过渡。

1978-1996年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長期受压抑的民间生产力的极大释放。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过分强调重工业和高积累的发展政策压抑了民间生产力,通过制度的改革,使得民间资本以及国有资本可以进入各种需求的行业,促进了产业的繁荣。第二,制度的鼓励和促进。通过信贷、税收等手段,企业和地方政府可以拥有更多的利润进行再投资。第三,长期培养的高素质劳动力的释放。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系统、全面的基础教育,使得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有助于制造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运用。第四,逐渐富裕的人民形成了较大的消费群体,对市场起到拉动作用。第五,政策的开放和外商的投资促进了中国制造的技术革新脚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做强实体经济的骨干支撑
Unipol茂金属聚乙烯管材料的工业化开发与应用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全球“再工业化”竞争
MEBIOS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现状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一个全面述评
加快拜城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