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要“高大上”,也要“乡土味”

2017-06-06万志春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万志春

[摘要]历史课堂的史料选取上,不光要“高大上”地弘扬时代宏观气势,开拓学生的眼界,也要认真去挖掘跟教材有关的“乡土味”史料,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这样历史课上起来就没有那么枯燥了。这些史料的引入不但能使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还能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关键词]史料选取;历史教学;高大上;乡土味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7002

史料在历史学科中的重要性,诚如梁启超所言,“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依靠史料,力求“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但是在史料的选取上,很多教师存在着比较极端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依据高中历史课的学科性质和情感价值观目标,认为史料应该蕴含或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即体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观点,由此决定了史料必须具有“高大上”的特点。当然,一些教师也会依据课程标准中“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的课程实施要求,选取了一些具有“乡土味”的史料,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让枯燥的历史课堂教学接地气。应该说两种观点都有合理之处,历史课堂如果在史料的选取上既能“高大上”,又能有“乡土味”,那么就完美了。对于高中生而言,思辨与趣味的结合本身就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点所在。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的历史叙事有以下特征:置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巨变的时代背景下,凸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但是课文中缺乏富有当代气息的“高大上”的史料,也缺乏一些本地“乡土味”的史料。因此笔者对这一课重新做了教学设计。

一、史料选取注重“高大上”,体现国家宏观决策

1.史料能反映当代最新的潮流,能拓展学生眼界

考虑到《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一课从时间的叙述上只到20世纪90年代,从当下来看对外开放还在不断深化推进中,所以,本课的导入部分用了最新的有关对外开放的史料,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当前中国引领对外开放的潮流,从而进一步导入三十多年前中国追赶对外开放的潮流。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1:课堂导入史料“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年1月参加达沃斯经济论坛的讲话”。

材料国家主席习近平1月17日上午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关于当下的“逆全球化”论调,习近平表示,国际社会不应放弃全球化,而应消解其负面影响。他同时强调,中国是全球经济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

习近平在演讲中表示,理解许多人对于世界局势发展的忧虑,但他认为,并不能将此归咎于经济全球化。他表示,战争、冲突和地区局势不稳才是造成难民危机的根源,而非全球化进程。与此类似的是,金融危机是“过度追求利润以及缺乏经济调控”的结果。

师:综合上述讲话,从中说明了什么?

生:深化对外开放,紧跟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然后出示习近平的第二段讲话“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作为本课的设计立意。从“大时代”回顾到三十几年前对外开放的情景,通过一系列史料让学生归纳实施对外开放的原因。

片段2:本课最后一部分,即对外开放的延伸部分,进入21世纪中国的对外开放。

材料一21世纪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发展: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这是全方位对外贸易格局的起点。

2014年3月,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深化。

2015年6月1日,中韩贸易协定签署,这是迄今为止对外签署的覆盖议题范围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协定。

2015年3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全面展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并进入了新常态。

2015年6月17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签署,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最大的自贸区谈判在经过9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尘埃落定。

材料二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司长顾大伟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政策性优惠到体制性开放。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关键是改革创新,不仅要着眼于更多的进出口贸易、引进更多更高质量的外资、更大规模的对外投资,更重要的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上的“新”,不是个别政策、个别区域的政策性优惠,而是全方位的体制性开放。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不久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要统筹开放型经济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十三五”规划建议再次提出,“十三五”期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师:根据两则材料结合十二课所学知识,概括政策性开放到體制性开放的原因。

生: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国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推动。

这些最新的史料让整天困于教室的学生大开眼界,其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带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未来发展问题的刺激性,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了思考的境地。可见,“高大上”的史料不仅能给学生知识,而且能给学生以心理震撼,在拓展学生人文视野的过程中促进其成长。

2.史料应有政治气息,能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史课是传播时代精神的沃土,教师要充分运用相关史料,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此在分析对外开放的原因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片段。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材料二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邓小平

师: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进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生:过去的经验教训,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

材料三1978年5月2日,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考察团出访西欧,主要任务是了解西欧经济发展情况、探索经济技术合作方式。

材料四(1978年5月)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的煤矿用2000个工人,中国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戴高乐机场1分钟起落1架飞机,而北京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1架,还搞得手忙脚乱。我们党必须调整政策,另寻出路,改革开放,奋起直追!

——摘自《西欧五国考察见闻录》

师: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考察团的感受。

生:感受到巨大差距,决心对外开放。

以上史料揭示了对外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解释了教科书中没有提到的对外开放的原因,并让学生感受到了国家做出对外开放决策的英明。学生阅读了这些史料后,对我国领导人做出对外开放决策的不易而深有感触,心中自然产生为建设国家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可见,“高大上”的史料能帮助学生驱云拨雾,提升思想觉悟,增强历史使命感,其所产生的教育效应是单纯的说教无法达到的。

二、史料的选取注重“乡土味”,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

“高大上”的史料往往具有虚、远、空的特点,使用过多,难免给学生曲高和寡之感。这个时候就需要带有“乡土味”的史料,用它在教育理论和学生的认知间建构一座桥梁,从而使教学更加接地气,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史料应具有乡土气息,触动学生家国情怀

片段1:教师讲述到国家开放4个沿海经济开发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时候,穿插我们本地大到苏州,小到常熟的对外开放的史料。首先是苏州,笔者引用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新苏州”——1992年苏州高新区的开放,“洋苏州”——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的开放,“老苏州”——苏州老城区山塘街的规划,加上苏州日新月异变化的图片,图文并茂,让学生一下子就提起了兴致。然后马上出示2016年苏州经济的发展指标数据及其在全国所有城市中的排名。

师: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苏州取得这么大成就的原因。

生:苏州的对外开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引进了国外的资金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发展迅速。

片段2:由苏州的对外开放,联系到我们常熟当地的对外开放,出示常熟本地几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图片。

师:这些图片是常熟的哪些经济技术开发区呢?

生:沿江工业园、国际化工园、通港工业园、高新技术园等。

在回答完问题后,笔者继续出示常熟2016年各项经济指标以及在所有全国县级市的排名。第四名的高排名是好多学生之前始料未及的,所以他们都呈现出惊讶状,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史料应具有时空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家乡变化

在基础学科中,历史的故事性、趣味性是最自然、最丰富的。英语中的“history”一词,本义就是“故事”。“故事是人类历史中的客观现实”,“故事性内在于历史中”。在授课的最后一部分,总结概括对外开放的影响,笔者将一系列常熟本地对外开放前的照片和对外开放以后的照片放在一起,有很强的年代感和故事性。因为这些新旧照片离学生的生活逻辑很近,一下子缩短了学生的心理距离,教学的可信度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强烈。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是不可或缺的,选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教材知識,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兴致。如果一味迷信“高大上”的史料,可能会偏于说教,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也要选取“乡土味”的史料,在无形中渗入学生的内心。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中,“高大上”与“乡土味”的史料要兼收并蓄,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周建樟,赖勇龙.试论历史存在的故事性[J].史学理论研究,2010(1).

[3][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曹晚红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