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

2017-06-06简跃

世纪桥 2017年5期
关键词:幸福观马克思主义

简跃

【摘 要】我国自1978年开始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事业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几乎进入了一个按需所取的幸福时代,但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伴随物质的增长而增长。人们为了实现所谓的幸福,片面追求物质生活的最大化,忽视了幸福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幸福,人们自觉与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物欲横流且信仰荒芜的时代。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入手,谈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本文简称“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旨在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幸福,追求幸福、实现幸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两个文明建设;意义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12-02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洛克所言,“人人都欲望幸福——人们如果再问,什么驱迫欲望,则我们可以答复说,那是幸福,而且亦只有幸福”[1]。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长期以来,我们把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将实现幸福作为人生永无止境的价值追求,追求幸福也无疑成为人们永恒不变的主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在拥有幸福数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幸福的质量。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是一味追求物质上的幸福,却忘了对精神幸福上的追求,致使精神空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严重影响了“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利于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追求观和人生观,从而加快“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推动整个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

(一) “需要”是追求幸福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是一个人一切行为活动的出发点,是个人追求幸福的动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也就是说,人类如果不追求幸福,也就不会产生任何行为活动。所以,需要是人最基本的内在驱动力,是一切行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人的需要和欲望在本质上就是对某种东西缺乏的表现,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则将人的需要、欲望都看作是内在的、完全统一的,也就是幸福的实现既是人的需要,更是对欲望的满足。”[3]马克思说“剥夺人的需要,就是对人生命与人性的剥夺,更是对幸福的剥夺。”[4]然而人的需要又是全面的、现实的、更是发展的。所以,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行为活动,从而创造出各种条件,让幸福得以实现和保证,而人们也正是在满足这些需要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追求幸福、实现幸福。

(二) “劳动”是追求幸福的前提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5]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就是因为劳动,劳动发展了人的体力和智力,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也只通过劳动才会获得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生产劳动是追求幸福的根本动力,劳动才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的社会,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一旦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就会灭亡。”[6]所以,只有通过劳动,人才会从劳动中获得追求幸福的必要物质条件,最终才能实现幸福。

(三) 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统一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们常常会把精神幸福与物质幸福对立起来,甚至分裂开来,认为只要物质丰富了,所谓吃、穿、住、行等都不愁了,要啥有啥就是幸福。只有物质追求,没有精神信仰,这是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辩证统一的。幸福需要以物质为基础,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作为生存基础,何谈幸福?所以抛开物质,只谈精神是不可能的,更是不现实的。马克思曾多次肯定物質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P.3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首先要解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肯定正当物质利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精神幸福对于追求幸福的重要意义。人与动物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成为意志与意识的对象,人在挣脱自然属性的约束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幸福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从而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从物质需要的满足中所追求到的幸福是最为低级的幸福,而且也是非常短暂的幸福,但是在拥有了物质幸福的基础上能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那么这样的幸福才是永恒的。

(四) 实现自我价值与奉献自我价值才是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

其实人类自产生以来就在不断追求幸福,正是在不断追求与创造幸福中才得以发展和壮大。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都会有非常深刻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言“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既然人天性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7]所以,自我实现与为社会做出贡献和个人追求幸福,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的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绝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6]因此,人只有在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时,还不忘为社会和他人做出应有的贡献,具有较高的精神信仰和低值追求,这才算拥有真正的幸福。

二、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研究的是人们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而不是虚无飘渺的假想空间。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并实现更高质量的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根本所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从追求幸福的维度去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明白现实中的人唯有通过自己实践劳动才具有追求幸福的资格。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让人明白我们不是处于虚幻世界,也不是与世隔离,而是属于历史社会关系中的个体,他们的实践水平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决定了他们的幸福程度。而我们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无论是对当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 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P.4)这是习近平同志刚当选为总书记时的庄严承诺。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当作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把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的选择,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我们在创造物质文明时,凡是有利于人民追求幸福、实现幸福的就应该坚持和弘扬。凡是阻碍人们追求幸福、实现幸福的就必须要反对和放弃。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时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分析,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还需要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尤其是人们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让很多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物质条件越好就是幸福。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在我们普通民众当中较为普遍,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已经盲目,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因为,人们已經忽略了完美幸福的人生另一个重要的维度便是精神幸福。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往往是精神生活空虚、文化生活低俗、道德水平滑坡。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确为人们带来了较充裕的物质生活,为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对物质财富不断追求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有个“度”,而这个问题是目前我国民众所缺失,或者说无法准确拿捏的。若是认为物质财富的最大化便是幸福的全部内容,那么这样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同时,不忘重视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让三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为人们实现真正幸福的生活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物质生活一旦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类全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这是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提高我国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让民众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忘追求精神生活,让物欲不再横流、让信仰不再荒芜,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然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生存压力、心理压力、社会压力更是越来越大。人们为了在各种压力下寻求生存便不择手段,于是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价值观开始扭曲等,这些都是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会认同的。所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来引导人民,教育人民,要让人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去抵御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追求观和幸福观,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总之,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幸福观是人们心目中的观念系统,对人们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如今,举国上下都在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精准发力,如何引导老百姓正确追求幸福、实现真正的幸福,这是我们必须做出回答的历史命题,也是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光荣使命,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60.

[3]王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D].长春理 工大学,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2.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57.

[8]肖霞.马克思的幸福观论略[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 报,2015,(1).

[责任编辑:秦 超]

猜你喜欢

幸福观马克思主义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当幸福来敲门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略谈资产阶级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