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人单位满意度视野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实证探究

2017-06-06唐红梅高静汤磊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职业教育满意度

唐红梅+高静+汤磊

摘 要 提高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是高职院校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对上海部分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总体满意度高,但对部分专项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精神与能力等满意度较低,尤其是外语能力。学校应通过分析影响用人单位满意度的深层次原因,分别从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协同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系统等方面着手,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以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关键词 职业教育;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5-0033-04

一、问题提出

高等职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技术人才。高职教育强调人才培养要和企业需求接轨,以满足社会需求、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提高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为出发点。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及其评价,是学生培养过程的重要反馈。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是高职院校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以对用人单位人才规格需求的预测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带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进一步深化,是当前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通过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能较好地反映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高职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本研究从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入手,分析用人单位需求,探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并为人才培养需求的预测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提供现实参考,推动专业内涵建设的深化。

二、研究设计

(一)调研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科学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调查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各项能力素质的满意度。满意度量表主要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外语能力、忠诚度等方面的评价,共16道题目,采用四个等级: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经检验,该满意度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Cronbach α系数为0.953。

(二)调研样本

运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将上海市医药卫生类行业、房地产业、城市建设业、工程技术类行业等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企业单位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发放至随机抽取的调查对象,介绍注意事项并指导完成问卷填写。共回收有效问卷数为318份。在统计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探究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与用人需求,分析目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足,从而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建议和对策。

(三)分析技术

本研究采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逻辑纠错;用SAS8.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SNK(Students-Newman-Keuls)法。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

根据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的作答情况频数统计,“比较满意”选项的比例最高(53.92%),其次为“一般”(23.90%)和“非常满意”(20.97%),而“不满意”的比例最低,占1.21%。可见,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比较高,但是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精神与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和外语能力等满意度较低。

满意度的定量研究,采用从属函数赋值法将定性评价结果定量描述[1]。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平均分为0.84654±0.0525,除去总体满意度,15道题目中岗位适应能力得分最高为0.8548±0.0681,外语能力的满意度最低为0.8130±0.0805,经方差分析各条目间得分不完全相同;经SNK法检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外语能力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方面的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有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97%的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整体情况非常满意,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调查结果[2]。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最注重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核心技能”[3],这些核心技能是用人单位的重要参考指标。这就需要我国职业院校借鉴美国、德国等职业教育较为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院校竞争力,增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创新精神与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显著低于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有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与职业思想道德对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毕业生的团队协作和管理沟通等能力[4],尤其是企业单位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与岗位吻合度、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软标准”[5]。职业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同时,还应通过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协同管理能力,真正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第三,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外语能力满意度最低,这与类似研究相符,主要原因可能是在于高职的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6]。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以满足对外合作交流的需求,能够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信息和新动向,在对外交流时能够消除技术交流障碍,以获得新技术,因此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应用性外语的训练。

(二)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事业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显著高于企业单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事业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在各个条目均高于企业单位,其中在职业规划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岗位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应变抗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精神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形象与礼仪、外语能力和忠诚度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本次调查研究发现,事业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各项能力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企业单位。2010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对40个城市5050个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机关单位对专科学校毕业生胜任工作程度的评分高于企业单位的评分[7]。可能是由于企业单位的期望值更高,更希望录用应用型人才,从而缩短学生成为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时间,提高其入职初期的使用效能[8]。但是企业是聘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主体,且呈逐年小幅增加趋势[9]。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清晰了解企业对毕业生各项能力标准和素质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补上学生的能力短板。

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满意度个别项目差距较大,如忠诚度、创新精神与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说明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人才规格需求有不同的侧重点。首先,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忠诚度满意度远高于企业单位,这可能与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工作模式、工作环境等有关,有研究发现影响高职学生忠诚度的原因主要是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对职业环境的认识模糊[10]。其次,本研究发现企业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满意度低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有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责任,事业单位的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因此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而组织管理能力作为一般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和起保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企业作为聘用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主体,提高其对高职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职院校应安排针对企业的专项工作能力训练[11],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打造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增强校企合作,实施项目式实习制度[12],使学生在学習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升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做好学生遴选及入职前教育,过滤好适合企业产业特性的高职学生,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做好将来毕业后进人社会进入企业的心理和身体准备,得到企业认可。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

综上,本次调研结果显示:第一,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满意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第二,学校除了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思想品德、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外语水平等影响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第三,不同的单位性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才规格需求侧重点不同,满意度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时应注意因材施教,并加强校企合作。

(一)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导向规律,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合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13][14]。学校必须“内外兼修”,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提高知名度,获得企业的“青睐”[15]。职业教育服务终端主要在企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全程参与育人过程,与学校共同把脉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匹配、教育过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就业、创业帮扶等,才能确保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更好地使职业教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出更多的“适销对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建立学生职业能力教育机制,高职院校在现实中的培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依托,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视是未来高职院校要把握的方向,学生要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方法,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有助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把控。因此学校可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应用、创新思维、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隐性要素等,使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完全融合,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对接,培养学生成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6]。

(三)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系统

由教育、人社和各行业协会对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信息进行采集和共享,形成技能人才需求的统一发布平台和定期发布制度,围绕行业大类职业,尤其是各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预测未来3~5年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总量和层次。建立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定期发布制度,定期发布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年度就业报告、就业跟踪调查报告。基于质量评估结果,建立职业教育专业预警制度,以此作为政府投入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职业教育满意度
2021国庆档总票房43.85亿元 满意度创历史新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到分公司任职工龄可连续计算
签订了三方协议,不等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