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承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2017-06-06段妍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1期
关键词:承德市农用地土地利用

段妍磊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 300382)

·资源利用·

河北承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段妍磊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 300382)

针对承德市土地利用存在结构不合理、后备资源不足、经营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文章使用承德市2007~2015年统计年鉴以及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等,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分析承德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并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承德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现状具有开发程度适中、比例分配合理特征; (2)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农用地变化不大,耕地面积有所减少,园地、林地增幅较大,建设用地增长幅度也较大; (3)土地利用程度方面,承德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大,总体来说呈现增强态势; (4)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方面,水域、水利设施占地以及交通用地变化较大,耕地和草地变化程度较小; (5)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人口以及城镇化。由此提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耕地质量,转变土地经营方式,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以促使土地利用生态化利用及土地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城镇化 主成分分析 承德

0 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土地利用是人类为了满足生活或生产的需要,借助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利用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以及功能,通过不断挖掘,以求从土地中实现经济收益,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广义上包括土地开发、整治、利用和保护等活动[1]。目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盖)变化(LUCC)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2],刘纪元等人利用遥感卫星得到土地利用空间信息对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3]。匡文慧等人提出土地利用动态的区划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时空方面的特征差异[4]。窦玥等人以广州市为例,从区和镇2个尺度出发,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进行了评估[5]。对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加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研究是了解引起土地变化原因的摘要途径[6-8]。由于已有研究多使用定性方法,以及从镇、存等小尺度进行分析,再加上近几年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必然对社会经济的载体土地的利用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9-10],尤其是对土地利用结构和方式影响巨大。由于承德地处燕山腹地,南部所处地区峰峦重叠,峡谷较深,中部为地形主要是低山丘陵,北部主要为坝上高原。该地区是京津地区的重要水源地,滦河、潮白河等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直接影响区域水土流失,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则源于不断上升的区域土地压力[11]。承德市的土地总面积较大,约占河北省土地总面积的1/5,但就耕地来说面积较小,所占比例仅为23%,面积约为95.13万hm2。另一方面,承德市的耕地质量总体较低,全市坡耕地15°以上约27.49万hm2,所占比例高达28.9%; 从耕地结构上角度出发分析,水田和水浇地所占比例仅为20%,其余面积均为旱耕地; 从土壤肥力角度出发,所有耕地的2/3属中低产田。此外,承德市的土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土地当中沙化土地面积约55.74万hm2,占总面积的14.1%; 沙化耕地面积高达134.81万hm2,所占比例高达34.1%。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面积大大增加,大量耕地被占用开发,由此带来的耕地面积减小、环境污染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土地在利用类型当中,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面积约为43.97万hm2,占土地面积的9%,鉴于该研究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于承德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加强对于承德市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当地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规律,从而调整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区概况

承德市位于东经115°54′~119°15′,北纬40°11′~42°40′,处于华北和东北2个地区的连接过渡地带,地近京津,背靠蒙辽,河北省内与秦皇岛、唐山2个沿海城市和张家口市相邻。承德市土地资源有限,耕地数量较少, 2015年承德市人均土地面积为0.0036km2,但全国人均土地面积为0.006 9km2,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较低,人均耕地面积为0.000 67km2,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000 84km2。承德市已经过度开垦,耕地后备资源十分贫乏。并且承德地形复杂多样,主要有中山、低山、台地、平原五大类,其中低山面积所占比例最大,达38%。故承德形成以低山为主的地貌类型。截止2015年底承德市农用地的比重达到73%,建设用地所占比重达17%,其他用地仅占10%,其中,农用地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建设用地主要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由所占比例可以看出承德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充分体现了“承德市城乡二元结构”和新发展时期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发展特点。与2007年相比,承德市的农用地变化不大,农用地减少了16.6万hm2,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在增加,比重增加5%,面积达63.98万hm2。建设用地当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9%, 2015年时面积达到35.28万hm2。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面积达到9.98万hm2。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增加2%,面积达到18.72万hm2; 其中,耕地因建设占用也结构调整流向园地、灾害等原因减少,又因为土地开发、宅基地复垦政策以及土地整理等有所增加,最终,耕地面积减少3%,面积减少到95.13万hm2。园地与林地主要因为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退耕政策增加幅度较大,其中园地由原来3%增加到5%,面积达到18.89万hm2,林地比重由原来39%增加到41%。面积达到158.21万hm2,建设用地因为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国家对西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幅度增加, 9年增加幅度达3%; 其他用地的面积大大减少,由2007年的57.67万hm2减少到2015年的38.21万hm2,减少10%,主要是因为田坎整理、荒地开发流向建设用地或耕地。

2 指标选取与方法选择

基于承德2007~2015年统计年鉴基础数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目标性、独立性、易量化性原则,从影响建设用地(Y)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中选取10个指标。其中Y代表建设用地的面积(万hm2),是衡量建设用地面积扩大速度以及建设用地所占面积的重要指标; X1代表全市总人口,是反映用地压力的基础指标; X2代表城镇化率,是反映城镇人口增加的速度及其规模变化的主要指标; X3代表全市生产总值,是衡量该地区的经济实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X4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是衡量当地农林牧副渔收入收入对农民的贡献程度; X5代表第二产业产值,反映当地工业发展情况,X6代表第三产业产值,反应当地的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X4、X5、X6这3个指标是指当地不同产业之间的发展平衡程度,可以看出地区经济主要来源; X7代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8代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7、X8是反映不同户口的居民收入情况,衡量其差距; X9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一定程度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X10代表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是衡量建设用地增加的一个重要指教。由于所选因子较多,并且因子之间存在多重线性关系,为此该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其原理为:主成分分析所要做的就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变量,重新组合为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12-13]。在很多情形下,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当它们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时,可以解释为这2个变量反映的信息有一定的重叠。主成分分析是将原先所有变量中重复的变量(相关性程度很高的的变量)删去,使得用剩余的尾数不多的变量来反应之前所有变量的信息,所剩余的新变量均两两不相关,而且这些新变量在反映的信息方面尽可能多的包含原有的所有信息。是数学上用来降维的一种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是在各种驱动力作用下,土地利用目的与方式的改变。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很多,可将其归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2类。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条件是指土地的自身状况和环境状况,包括土地的位置、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矿藏及自然景观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政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土地利用的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该研究主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其中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较显著,该研究采取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建设用地面积变化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表1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结果

年份Y建设用地的面积X1总人口X2城镇化率X3生产总值X4第一产业产值X5第二产业产值X6第三产业产值X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0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20070.0790.1070.0970.0530.0780.0460.0590.0690.0620.0390.12820080.0870.1080.1000.0590.0650.0550.0680.0780.0640.0480.15620090.0960.1100.1040.0710.0810.0690.0750.0850.0780.0620.21020100.1000.1100.1070.0880.0960.0890.0900.0970.0920.0800.24520110.1100.1110.1120.0990.1020.1010.1020.1060.0990.1030.03020120.1220.1120.1140.1210.1150.1270.1190.1180.1170.1360.04020130.1350.1130.1180.1520.1420.1620.1500.1360.1440.1510.05020140.1240.1130.1230.1740.1580.1750.1860.1550.1640.1840.06220150.1460.1150.1250.1820.1640.1760.2110.1560.1800.1970.079

表2 特征值及成分贡献率

成分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成分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19.5298.4998.4960.0030.02999.9920.531.0199.5070.0000.0010030.0270.2799.7882.45E-162.45E-1510040.0120.1199.89115.76E-165.76E-1710050.0070.0799.9714-1.768-16-1.768-15100

从表2可以看出,其中前2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0.5,且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9.50%(>85%),因此可以提取为2个主成分。

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经济发展)与10个指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房地产投资总额相关性相对较高,第二主成分(人口、城镇化)与总人口、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现正相关关系,而这4个因子与人口因素、城镇化与工业化、经济发展状况有关。通过分析结果显示承德市建设用地变化的主导因子为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城镇化与工业化。

表3 主成分载荷矩阵

变量X1总人口X2城镇化率X3生产总值X4第一产业产值X5第二产业产值X6第三产业产值X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0房地产投资总额主成分10.8730.6990.9990.9850.9970.9910.7910.9990.9940.996主成分20.6280.914-0.037-0.1250.020-0.110-0.001-0.0530.026-0.058

3.2 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3.2.1 经济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而不同的生活水平将会推动不同的消费需求,形成不同的生活结构。由模型所得结果可以看出其全市的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房地产投资总额所得正相关系数均高于0.985,这些指标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该地区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之间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承德市自2007~2014年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272 415万元,比2007年翻了一倍多;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了4 573.95元,比2007年翻了近两番。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经济主体(农业企业、种养殖大户、公司企业等)的大力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客观的收入; 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转型(个体种植向规模化种养殖,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使得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析出,开始转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居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增加; 在富裕的生活水平下,人们对休闲娱乐、旅游用地和环境保护区的用地需求便会应运而生,从而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大大增加。

3.2.2 人口因素

人口增长、人口流动以及人口质量的提高等都将用作于土地利用。由模型结果可以看出第二主成分中城镇化率变量的相关性系数最高0.914,接下来为全市总人口,其相关系数为0.628,高达承德市随着务农工资的增加,以及农业资料(化肥、农药、地膜、种子等)价格提升,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意识到农业收益的有限性,开始弃农转行,部分劳动力由于年龄大,家庭压力大等原因选择就近务工,比如当地县城,或周边区县; 年纪小,没有家庭压力的青年劳动力便会选择沿海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再加上城镇居民生活压力大等阻力,使得人口出现老龄化现象开始加重,因此人口变量的相关系数也比较高。此外,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剩下的多为老弱病残幼,从而使得投入耕作的劳动力不足,很多耕地无人耕作,耕地出现撂荒,这也推动了城市用地的扩张。

3.2.3 城镇化和工业化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使得土地利用非农化,而且城市化通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改变原来的土地利用结构,农耕地转向非农业用地突出,大部分劳动力弃农从商,耕地出现不同程度撂荒。同时,部分务工人员由于收入客观在城市务工一段时间后安家扎根(考虑到城市各项公共服务条件完善),使得城镇化率大大提高,承德市城镇化水平由2007年的45.2%变化到2015年的57.0%,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城市用地面积的上升,而城市用地面积的上升又必然使得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

目前来看,承德市仍然处于经济发展的中期,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离不开工业的推动。2007~2014年间工业总产值净增加4 411.18亿元, 2014年时工业总产值占承德市总产值的52.4%,这充分表明工业在承德市的三产业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工业、建筑业的大力发展增加了用地需求,故其他用地的面积大幅度地减少。而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与之同步增长得有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交通用地,这充分体现了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3 土地利用变化中存在的问题

3.3.1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2007年与2015年承德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可以看出,农用地总体上变化不大,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随着承德市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占用了大量的农用地,主要是耕地,其次是为园地和林地。由于耕地的大量占用,再加上人口的迅速增加,人们将会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故当地居民应该重视保护耕地的面积。目前,承德市大部分小城镇在用地结构方面都普遍存在居住用地比重偏大,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地比重偏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3.3.2 耕地资源较差,后备资源不足

2015年年底统计数据显示,承德市中低产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耕地质量较低。一方面,由于落后的耕地方式,缺乏足够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对农田管理的重用轻养,大量的施用农药、化肥等,使得土壤板结、土地质量下降,土地养分含量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承德市地形复杂,地形起伏,致使耕地分布较为零散。坡耕地所占比重大、田坎比例高,未利用地开发难度大,后备资源(未被开发,但是为了有开发潜力; 已经开发,但是没有利用的土地)不足。

3.3.3 土地利用粗放,土地利用结构不平衡

承德市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大,但开发的部分地区并未充分利用,此外,仍然存在部分土地资源征而不用,造成土地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调查发现,农村耕地资源闲置撂荒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是因为农民经济、开放意识的增强,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余劳动力多为老弱病残幼,造成部分耕地限制,严重的出现耕地撂荒。从土地利用结构来看,全市土地总面积395.12万hm2,其中农用地面积约占314.51万hm2,所占比例高达79.6%; 建设用地面积为32.79万hm2,所占比例为8.3%; 未利用地47.81万hm2,所占比例为12.1%。其中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约为34.48万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9%; 园地面积约7.99万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5%; 林地面积为233.873万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74.3%; 牧草地28.92万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9.2%; 其他农用地9.75万hm2,占农用地总面积的3.1%。农用地中林地和园地产出很少,建设用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迅速扩张,土地利用结构不平衡。

4 承德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4.1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用地布局

考虑当前土地利用结构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保持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努力补充耕地面积,保持建设占用与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持平; 适当的增加园地林地牧草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用地比重; 确保交通能源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合理控制城镇规模的过度膨胀,逐渐缩小村镇用地的规模。对于处在优势区位条件上、污染较重的、并且经济效益的工业企业,实行“退二进三”(退出第二产业跻身第三产业的发展)的政策,将土地提供给土地利用效率高的企业; 尽量减少工业用地的比重,增加住宅、交通以及绿化数量,以满足生态环境需要。

4.2 提高耕地质量,开发后备资源

耕地关系到粮食问题,而粮食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针对耕地质量存在的不同问题,通过增施有机肥、保护性耕地、旱地聚土垄作、旱地横坡耕地、平衡施肥、坡改梯等技术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生态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适度开发农用地后备资源,大力进行复垦和土地整理以及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

4.3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承德市部分地区土地利用盲目粗放的利用模式,导致了部分区域过度开发、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城市空间无序扩张等现象的发生。为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严格执行国家建设用地标准,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城市道路、广场和公共绿地的规模,严格控制占地多,建筑密度低的项目。提高建筑用地的利用效率,提高新增建设用的利用效率,并且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换种说法就是说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即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主要依靠提高生产率、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如搞好当地资源、产品的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选择一些代表主导产业从政策上大力扶持,从而带动承德市相关行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从河北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发展与其他省市协调的、外向型产业结构; 依靠科技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旅游产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综合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

4.4 建设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智力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山坡防护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等等。而坡耕地是当前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类,应该进行重点治理,除了政府部门采取的退耕还林工程以外,还要采取各种山坡防护工程,通过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5 小结

该研究通过选取承德市2007~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于承德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于影响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

(1)2015年相比2007年,承德市农用地减少了16.6万hm2,尤其耕地面积减少6.14万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达到63.98万hm2,园地由原来3%增加到5%,林地比重由原来39%增加到41%,面积分别为18.89万hm2、158.82万hm2。

(2)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人口因素、城镇化和工业化3个主导因子,模型所得结果中第一主成分中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房地产投资总额指标相关性相对较高,第二主成分中总人口、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标呈现正相关关系。

(3)基于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一系列承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对策和建议,包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提高耕地质量,开发后备资源;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

但是由于数据量有限,并且所选指标涵盖范围有限,部分指标(耕地质量、水土流失情况等)没有纳入研究范围,为此,需要更大数据量、更多指标、更加复杂的模型进一步研究当地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脱措施。

[1] 蒋梦倩.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重庆:西南大学, 2011

[2] 史培军, 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社会出版社, 2000

[3] 刘纪远, 张曾祥,徐新良,等.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变化.地理学报, 2009, 64(21): 1411~1420

[4] 刘纪远, 匡文慧,张曾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地理学报, 2014, 690: 3~14

[5] 窦玥, 戴尔阜,吴绍洪.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评估——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地理研究, 2012, 31(2): 311~322

[6] 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 1996, 51(6): 553~557

[7] 刘纪远. 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8] 朱志文. 重庆市土地综合利用研究.重庆:重庆大学, 2009

[9] 李明, 吕芳,吴怡璇.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5(6): 53~57

[10]程广燕, 刘珊珊,王东阳.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基于粮食主产区湖南省宁乡县的调研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6(5): 36~42

[11]Foley J A,Defries R,Asner G P,et al.Global consequences of land use.Science, 2005, 309(5734): 570~574

[12]唐曾, 韩兴勇.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中国水产苗种产业区域划分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2): 89~94

[13]郭翔, 刘奇.基于主成份分析的我国应急科技支撑能力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 2014(20): 48~51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ENGDE CITY OF HEBEI*

Duan Yanlei

(Tianjin Public Security Profession College,Tianjin 300382,China)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land use in Chengde city, such as unreasonable structure, lack of reserve resources, extensive management,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land use status,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speed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method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2007-2015 Statistical Yearbook in Chengde city and the data of land use change, and then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gde city driving factors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land use status was in a moderate degree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as reasonable; 2) agricultural land changed a little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reduced, however, the garden, woodland, and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considerably; 3) the degree of land use was enhanced; 4) in terms of the change speed of land use, the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traffic land areas were fast, cultivated land and grassland were slow; 5)the dominant factors wer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 Finally, it suggested that it should adjust the land use structure, optimize the layout of land use,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land use and land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 use change; driving force; urbaniz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hengde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118

2015-11-13 作者简介:段妍磊(1985—),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Email: 18222622966@163.com *资助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期警民关系综合测评体系研究”(13YJA840028)的阶段性成果

F301.24

A

1005-9121[2017]01-0118-07

猜你喜欢

承德市农用地土地利用
纾困与破局:国有农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制度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户农用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承德市中心支行
承德市
承德市
轻轻松松聊汉语——夏季避暑胜地——承德市
Synaptic aging disrupts synaptic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in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发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