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2017-06-05陆道芬黄伟新

生产力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环境效应赋值环境影响

陆道芬,黄伟新

(钦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陆道芬,黄伟新

(钦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文章以生态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构建产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IISN E)对2001—2015年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测评。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广西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剧了其环境污染程度,广西环境污染的加重主要源于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其他制造业比重的提升,而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比重的降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广西生态环境恶化速度。

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影响指数

一、引言

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产业进行传导,产业结构在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之间发挥重要桥梁纽带作用[1]。当前阶段,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各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如若不能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将导致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不可逆性破坏。特别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经济建设,努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背景下,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广西作为我国西南沿边少数民族省区,产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些年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战略,二产比重有了显著提升,三次产业结构形态由2001年的“三二一”(25.2∶35.5∶39.3)调整为2015年的“二三一”(15.27∶45.79∶38.94),全区生产总值也从 2001年的 2 231.19亿元以年均15.51%的增速增长到2015年的16 803.12亿元。然而,还需看到,近些年钢铁、石化、有色等资源型工业产值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多数工业企业仍旧沿袭以往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农业领域也更多依赖农药化肥的使用得以实现产出的稳定增长。如此也对广西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据广西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4年广西各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主要河流水质、近岸海域水质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广西环境承载力已接近或达到上限,环境污染问题可能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集中爆发,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的难度加大[2]。为此,如何选准广西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实现广西经济的“弯道超车”,又能避免产业结构调整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定量测评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将为广西选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提供决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

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问题对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自然也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较多的学者就农业[3-5]、工业[6-8]、建筑业[9-10]、服务业[11-13]等某一类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也有学者针对更加细分的林业[14]、渔业[15]、畜牧业[16]、采矿业[17]、制药业[18]、旅游业[19-20]等单一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探讨。还有部分学者系统考察了特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问题,如彭建等(2005)[21]开创性地将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引入到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中,之后众多学者借鉴彭建的方法分别对甘肃省[22]、青海省[23]、四川省[24]、江西省[25]等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此外,韩峰等(2010)[26]运用转移份额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省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测算,李芳等(2011)[27]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对新疆产业结构变迁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已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系统探讨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下文将根据广西产业结构特征,在梳理广西产业类型基础上,参考彭建等构建的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方法,全面系统考察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丰富现有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问题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彭建(2005)[21]、赵雪雁(2007)[22]等将生态环境影响系数引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构建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nfluence index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natural environment,简称 IIISNE)对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其中,IIISNEt表示第t年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ISit表示第t年广西第i产业增加值占区域生产总值(GDP)的比重;IEi表示广西第i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

IIISNE反映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该值越大,说明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大,产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越强;反之则弱。

(二)数据来源

本文中各产业相关原始数据均直接摘自《广西统计年鉴》(2002—2015)、《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网站2012—2015年各年份季度、月度进度数据,少部分数据由统计公报中公布的同比增长率等数据推算,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入法补齐。

四、实证分析

(一)产业分类及不同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

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各类资源要素投入再造的过程,不同产业的发展由于其投入要素、资源消耗、产业组织方式、产出形态等的不同势必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对产业进行合理分类并对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将为有效评价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有益基础。

1.已有的产业分类与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从产业分类来看,多数学者都沿用彭建等(2005)[21]提出的分类方法,将第一产业中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单独列出,第二产业细分为轻工业、重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中将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运输业单独列出,其余则归为其他产业,总体把所有产业细分为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及其他产业九大类目。也有学者在彭建等(2005)[21]提出的分类方法上略作改动,如乌敦、李百岁(2009)[29]略去了运输业类目,袁杭松、陈来(2010)[30]将工业视为整体,不进一步细分。

从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来看,首先在赋值区间上基本都选用[0,5],只有袁杭松、陈来(2010)[30]将赋值区间扩展为[0,100];其次在具体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方面,各学者对农业(种植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基本一致,但对林业、畜牧业等其他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看法各不相同(见表1)。

表1 现有文献中产业分类与赋值观点

2.本文产业分类与产业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赋值。对产业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同产业进行环境影响系数赋值,那么产业分类的依据也必然是不同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文产业分类以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前提,在彭建等提出的产业分类标准上进行改进,依据广西实际,将广西第二产业细分为采矿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其他制造业、建筑业。

原因是本文认为轻重工业的传统划分过于笼统,很难区分轻重工业各细分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差异。但是包含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黑/有色金属矿采选等在内的采矿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却直观而深刻;包含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内的六大高耗能行业①六大高耗能行业在《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首次提出。又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性产业,这些产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对环境的影响巨大。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广西所有产业细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采矿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其他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产业共10个细分产业。

依据每类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每个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进行赋值(见表 2),赋值区间依然选用[0,5],产业发展对广西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越深,则赋值越高(越接近5),反之则赋值低(越接近0)。

表2 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

所有产业中对广西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当属第二产业,其中六大高能耗行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环境影响系数最高,赋值为5;其次是采矿业,直接对山体、地表、水源等产生直接破坏,环境影响系数赋值为4.5;其他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依次为4和3。对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整体对环境的影响小于第二产业,其中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对生态的破坏最大,其系数记为3;畜牧业和渔业对环境影响仅次于种植业,且畜牧业和渔业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养殖形态,其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当只是主体不同,因此畜牧业和渔业的环境影响系数均赋为2;林业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改善功能,但是目前广西林业树种结构单一,人造林普遍,对生态多样性损坏严重,因此林业赋值为1。运输业的发展如同一个个流动的工厂,不断向环境中排放废气,而且运输业发展带来的道路新建与扩建工程给环境也造成很大压力,因此运输业赋值为4。第三产业中的其他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也都大于林业的影响,因此赋值1.5。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指数计算

确定了产业分类及每类产业的环境影响系数后,再计算每类产业在广西生产总值即全区GDP中所占的比重,表3显示了2001—2015年广西10大类产业的比重。

表3 广西各产业占GDP比重 单位:%

再将不同产业占 GDP的比重与其生态环境系数相乘,并进行求和运算,得到表4所示的广西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及综合指数。

(三)结果分析

对表4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1.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表明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持续增加,广西当前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在加剧环境污染。图1显示了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变化趋势,2001—2015年,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从2.75增长到3.01,绝对数值增长0.27,年均增长0.67%。此外,该实证结果与曹光辉等(2006)[31]和赵新华等(2011)[32]年对我国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的研究结论一致。就当前广西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做大做强经济总量的过程中势必以生态环境为代价。

表4 广西不同产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及综合指数

图1 2001—2015年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

2.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加重主要源于六大高耗能行业和其他制造业比重上升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剧,二者已经成为加剧广西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虽然广西的工业起步较晚,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各类资源型产业、现代制造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具体而言,2001—2015年,广西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从141.35亿元增加到2 461.60亿元,年均增长22.64%,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也从 6.34%增加到14.65%,上升了8个百分点;而除六大高耗能产业以外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从16.97%上升到22.28%(见表3)。由于六大高耗能产业和其他制造业的环境影响系数较大,这些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促使六大高耗能行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对综合指数的贡献从11.53%上升到2015年的24.30%,其他制造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对综合指数的贡献从24.71%上升到29.56%,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和其他制造业对广西总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53.86%(见图2)。此外,建筑业比重的略微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对广西生态环境的影响。

3.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比重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恶化速度。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从2001年的2.75以年均增长0.67%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的3.01,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但速度相对较慢,主要源于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比重在15年间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详细分析发现,2001—2015年,广西种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3.94下降到8.80%,在所有产业中下降幅度最大;畜牧业、交通运输业和渔业分别下降了3.30、2.06和1.48个百分点,这些产业占GDP比重的下降有效降低了广西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速度,产业比重的下降促使种植业、交通运输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对综合指数的贡献从2001年的15.22%、9.62%、4.83%、2.34%分别下降到2015年的8.76%、6.04%、2.21%和1.15%(见图2),否则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将更加严峻。

图2 2001—2015年广西六大高耗能行业等产业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对综合指数的贡献度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广西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运用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来对21世纪以来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动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表明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持续增加,广西当前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在加剧环境污染;(2)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加重主要源于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其他制造业比重的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剧,二者已经成为广西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产业;(3)广西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及交通运输业增加值比重的相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恶化速度。

(二)建议

实践表明产业发展以及所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都将受到空间或时间的惩罚,因此以产业为载体的经济增长应该竭尽全力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广西当前的产业发展思路已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持续增强的破坏,那么后续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1.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控制高耗能产业规模。无论是产业发展本身对环境的影响还是产业由于规模的扩大对环境的干扰,工业对环境的破坏力都是首屈一指。高新技术产业相比传统重化工业在保证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的污染更小,因此对传统工业进行转型升级,运用现代技术改变传统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对有效控制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有效的。同时,相对全国而言,广西虽然属于西部落后地区,但在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也要有所选择,适当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规模,尽可能减轻对环境的破坏。

2.引导广西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树立“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理念,淘汰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薄膜等传统低效农业生产模式,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借鉴农业强省山东省的成功生态农业发展经验,可在丘陵地区发展“种-养-加”、“林-果-牧-加”、“林-牧-农”等生态农业模式;在山区推广“山-水-果”、“山-水-园-游”等模式;在平原地区发展“上农下鱼”、“稻田养鸭”等多种生态农业[33]。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品牌,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园、示范区、示范县建设。

3.加大环保监控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首先是事前预防,加强污染源监控,尤其关注各类项目投资、新办企业的环保指标,对污染大、环保不达标的项目、企业采取一票否决制。其次是事中监控,依据各类产业及企业的环保标准,环保部门不定期抽查各类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企业和部门予以严格处理整治。最后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完善城市及农村生活污染源治理设备设施,加强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处理,加大对各类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1]邹伟进,李旭洋,王向东,2016.基于耦合理论的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8-95.

[2]郭诗琪,何超超,廖洁,等,2016.新常态下广西“十三五”环境保护形势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22-24,94.

[3]张少兵,王雅鹏,2008.现代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204-207.

[4]刘蕾,姜灵彦,牛俊玲,2009.农业面源污染及环境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9608-9610.

[5]范菲菲,范成五,秦松,2012.贵州农业土壤氮素流失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7):106-110.

[6]陈旭升,范德成,2009.中国工业水污染状况及其治理效率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3):30-35.

[7]张协奎,李玉翠,陈垚希,2012.基于多变量双对数回归模型的工业发展与环境质量实证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生态经济(4):39-41,86.

[8]毛克贞,吴一丁,刘婷,2014.我国工业规模结构变动对环境影响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1):67-71.

[9]古夫,齐二石,2006.建筑业环境问题研究及喀麦隆乍得石油管道工程的案例分析与应用(英文)[J].土木工程学报(6):120-125.

[10]杨杰,卢国华,王一军,2009.建筑业与环境和谐发展分析与思考[J].东岳论丛(12):190-192.

[11]蔺栋华,2001.生态环境与第三产业[J].生态经济(2):22-26.

[12]曲如晓,2004.论服务业的环境影响[J].生态经济(S1):160-161,171.

[13]夏杰长,张晓兵,2011.积极推进服务业绿色转型[J].中国经贸导刊(9):14-16.

[14]唐守正,2001.中国森林资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3):26-31.

[15]孙振中,陈家长,2006.上海地区内陆淡水渔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J].水产科技情报(4):165-168.

[16]孙良媛,刘涛,张乐,2016.中国规模化畜禽养殖的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3-30.

[17]侯俊华,霍进臣,2005.辽宁采矿业对环境的影响与水土流失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4):44-45.

[18]马澜,朱佩枫,2015.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结构与环境污染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管理现代化(6):61-63.

[19]石培华,吴普,2011.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学报(2):235-243.

[20]薄湘平,唐敏,2007.旅游对环境影响研究的模糊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2):141-143.

[21]彭建,王仰麟,叶敏婷,等,2005.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J].地理学报(5):798-806.

[22]赵雪雁,2007.甘肃省产业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102-106.

[23]张海峰,白永平,王保宏,等,2008.青海省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经济地理(5):748-751.

[24]黄勤,刘波,2009.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资源与人居环境(22):58-61.

[25]许正松,陈胜东,黄思明,2015.产业结构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企业经济(9):78-87.

[26]韩峰,李浩,2010.湖南省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5):89-93,98.

[27]李芳,龚新蜀,张磊,2011.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变迁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新疆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12):63-69.

[28]汤进华,钟儒刚,2010.武汉市产业结构变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259-263.

[29]乌敦,李百岁,2009.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5):6-10.

[30]袁杭松,陈来,2010.巢湖流域产业结构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S1):349-352.

[31]曹光辉,汪锋,张宗益,等,2006.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25-29.

[32]赵新华,李斌,李玉双,2011.环境管制下FDI、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3):101-105.

[33]曹俊杰,2010.山东省几种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特征及其功效分析[J].中国软科学(12):107-114.

(责任编辑:C 校对:R)

F127.67

A

1004-2768(2017)04-0047-04

2017-01-03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效应及调控研究”(KY2016LX397);“‘一带一路’建设中面向东盟的广西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研究”(KY2016YB461);广西高校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桂教科研〔2015〕17号)

陆道芬(1990-),女,湖北宜昌人,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政策;黄伟新(1986-),男,广西南宁人,博士,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黄伟新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环境效应赋值环境影响
L-代数上的赋值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强赋值幺半群上的加权Mealy机与加权Moore机的关系*
利用赋值法解决抽象函数相关问题オ
河流廊道景观的热环境效应分析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矿山环境效应遥感研究
养殖的环境影响
P2×Cn的友好标号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