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产业化视角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研究
——以武威市为例
2017-06-05许春华邸光才晋艺波
许春华,邸光才,晋艺波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基于旅游产业化视角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研究
——以武威市为例
许春华,邸光才,晋艺波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文章在梳理武威市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化理论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游客对非遗旅游资源的偏好,进而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实现武威市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化有效策略。期望将武威丰厚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武威市;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化
一、引言
历史文化名城武威,因汉武帝开疆拓土,武功军威到达而得名。自古就是丝路重镇、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交汇的中心,有“五凉古都”、“西夏陪都”、“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城”之美誉,众多的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贤孝、华锐藏族民歌、武威宝卷、凉州攻鼓子、土族格萨尔、西凉乐舞……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武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现代化,非物质文化生存的空间日趋狭窄,许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非物质文化正在面临濒危或灭绝的惨痛处境。因此,有效保护与经营武威市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十分重要及紧迫。
二、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现状
(一)资源概况
截止目前,武威全市共有3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86项。按类别可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见表1)。
(二)发展现状
武威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多举措并举,开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1 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
1.成立了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了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交流活动,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事业规划,提供科学咨询和建议,指导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
2.开展专项普查,出版专著。组织人员奔赴民间一线,展开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对市域三县一区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进行了仔细的梳理,收集各类资料。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花费大量的心血,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一归类,编纂形成了《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确立传承人。确立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5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2名,县(区)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79人。其中省级项目天祝土族婚俗;市级项目西凉乐舞、天祝赛马会、祭峨博、凉州观音山庙会、凉州海藏寺庙会、古浪黄河灯会属群体性传承[2]。
4.争取专项资金。截至目前,共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专项资金635万元,其中“凉州贤孝”保护项目资金50万元;“武威宝卷-河西”保护项目资金60万元;“凉州攻鼓子”保护项目资金40万元;“华锐藏族民歌”保护项目资金40万元;这些资金有力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项目的保护工作[2]。
5.建设传习基地。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8个,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华锐藏族民歌传习所6个,国家级项目贤孝传习所1个,省级项目民勤小曲戏传习所1个。2010年,还成立了“凉州攻鼓子”保护基地、凉州区四坝镇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天祝县天堂村入选2015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特色民俗村”。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及其必要性
在严峻的形式面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要寻求一条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道路,需要利用产业化的手段,重新打造传承发展的链条。旅游是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价值及内涵,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就是把非物质文化变成一个旅游经济产业,以盈利为目的,按照市场化经济的规则和规律来运作。
旅游需求层次的提高是驱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发展的主导力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雷本(Graburn)说:“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今的都市旅游者。”①纳尔逊·格雷本:《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宋亚非、刘国忱、高敬华(1999)指出:“旅游产业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现代旅游业的业态;二是相对落后的旅游业向现代化旅游业发展并最终步入其中的态势。”并指出:“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是旅游产业化的四个基本条件。”②汪俊芳:《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开发研究》,广西大学,2008年第4页。旅游产业化有效的整合了当地的非遗文化资源,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的提升,积极顺应了当前我国全域旅游的新形势。通过旅游产业化的运作、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全方位创造条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受众,寻找其新的存在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旅游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调查问卷设计
(一)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的核心内容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部分是了解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偏好及游客对非物质旅游产品的偏好。第三部分是了解游客对非遗产品旅游开发的态度和看法。
(二)问卷调查
笔者选取 2015年 7—9月在武威市文化广场,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旅游景区、武威文庙、天祝天堂寺、武威植物园等区域向游客发放调查问卷。本研究采用随机现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63份,其中有效问卷151份。2015年10月,笔者走访了部分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著名的专家学者,并就当地非遗资源的旅游产业化的可能性及开发模式与众多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发放调查问卷2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0份。
本研究对有效问卷的判断标准是:完成调查问卷中的所有题项,有一道以上题项没有回答视为无效问卷;按问卷要求回答并没有出现同一道题出现两个或多个答案,否则视为无效问卷。
(三)问卷样本特征
问卷收集完毕,对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3],被试样本人口特征如表2所示:
表2 问卷样本特征(N=171)
(四)游客对非遗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态度
表3 游客对武威市非遗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态度分析
五、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SWOT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是其在新的形势下更好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但非遗在旅游产业化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见表4)。
表4 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化的SWOT分析
六、武威市非遗资源旅游产业化的对策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和博物馆
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4],目前,武威市尚没有建立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更是从未提上日程。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可以传说故事唐代开元初期道士叶法善做法邀请唐玄宗观西凉府元宵节灯会的辉煌盛况为大背景,以非遗文化风情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旅游、品尝地方美食,购物、娱乐、康体养生为切入点和引擎,以浓缩的形式打破时空的界限对武威市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形成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复合资源整合平台。由于主题公园更侧重于活态非遗资源的生动展示和体验,这就需要结合博物馆来弥补其静态文化诠释的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可采取主题公园与博物馆相结合的形式取长补短、建成融非遗资源展示、游客参与体验和青少年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园区。以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项目设计和活动安排,以一幅幅恢弘盛大的画卷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和求知的心理需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二)打造以《凉州千古情》为主题的大型舞台实景演出
站在非遗资源整体性和综合战略性营销的的高度上,利用现代声光电气技术[5],舞台机械与高科技手段,将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的历史、民俗、文化等多重元素有效的结合起来,编排一台反映当地多姿多彩非遗资源魅力的大型实景演出,是非遗旅游产业化推介、营销的很好途径。当前,国内旅游有较高知名度的舞台实景演出有:《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印象·丽江》,《长恨歌》,《九寨千古情》等。武威市可以借鉴以上实景演出的成功做法,以大型实景舞台表演的形式生动再现张国掖臂,扬我武功军威;丝绸西去、天马东来、丝路明珠熠熠生辉;五凉兴亡话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葡萄美酒夜光杯五大历史篇章。通过精心的编排构思,将凉州攻鼓子、河西宝卷、凉州贤孝、华锐藏族民歌、民勤皮影戏、唢呐艺术、红石太平鼓、华锐则柔、古浪道教音乐等融入舞台,以音乐、舞美、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大师等唯美生动的方式,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完美体验。
(三)开发非遗生态旅游民族村镇
推进特色村镇建设,充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优良的生态环境等资源开发非遗生态旅游民族村镇,使处于穷乡僻壤的村镇群众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为此,将康宁庄园、凉州区蜻蜓村、天乙生态园、古浪金水源民俗风情园、民勤陶中休闲农业示范园、天祝县天堂镇等一批乡村旅游点建成非遗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中心,使旅游者可以吃乡村传统美食,睡农家炕,听华锐藏歌、土族格萨尔,跳锅庄舞,骑白牦牛,体验民俗风情,感受农耕文化、在沙漠生态养殖,有机农作物采摘中寻找新的乐趣。非遗生态旅游民族村镇使村民变为产业工人,从事种植、餐饮服务、节目表演等生产经营活动,为增收致富及旅游产业化发展开辟新途径。
(四)联合当地景区共谋发展
可结合当地景区特色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旅游活动项目。例如雷台旅游景区可在目前汉文物陈列馆的基础上建汉文化村,让游客着汉服入村,吃富有汉代气息的生态餐饮,骑“汗血宝马”,住汉式村落,并参与铜奔马铸造制作,从而体验穿越时空的乐趣,当一回名副其实的“汉人”;通过深入挖掘本地传统“西凉乐舞”舞蹈艺术风格,编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祭孔大典舞蹈在素有“陇右学宫之冠”美誉的武威文庙景区进行舞台表演;以“华锐则柔”、“藏族锅庄”吸引游客体验白塔寺景区“藏汉一家亲”的历史史诗;以“凉州贤孝”,“武威宝卷”作为武威植物园的核心旅游产品和活动项目。将铜奔马,白牦牛、皮影、剪纸、唐卡绘画、华锐藏医藏药等作为配套旅游吸引物在旅游景区或旅游村镇出售;统一设计旅游景区文化标识符,在街灯、景观小品、指示牌、导向符的设计中匠心独具,别出心裁,将地方非遗的佼佼者蕴含其中,与环境氛围融合,反映出独特的文化符号。
(五)充分利用节庆活动牵线搭桥
根据武威当地的特色策划出“海藏寺庙会”、“葡萄酒旅游节”、“华锐藏族赛马会”、“天祝土族民俗节”等受游客喜爱的非遗王牌节庆活动。固定在每年的某个时间段。广泛邀请各社会各界人士,民间艺人参加,充分酝酿、多形式展示优秀的地方非遗资源。挑选适当的项目举办形象大使选拔赛,举办不同主题的非遗资源摄影展、DV作品展等活动。同时,可开辟专门场地举办地方传统风味“美食节”,进行非遗工艺品展卖等活动,让游客们看到、尝到、买到当地非遗特色,全方位360体验武威非遗资源的独特魅力。
(六)旅游商品开发
“购”是旅游六要素中的重头戏,也是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重要途径。旅游商品的开发应精心设计,清晰定位,讲究实用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研发新产品,迎合大众旅游者的口味,力求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武威市非遗旅游商品的开发应围绕四大系列进行:
1.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系列。如白牦牛牛角梳、凉州剪纸、凉州粮食字画、凉州西夏文泥版画、白牦牛牛尾佛尘,柳编、草编工艺品等。
2.旅游食品系列。如云晓养生醋、民勤大枣、凉州大月饼、云晓汤圆、张凉粉、武威面皮、沙枣馍馍、烧锅子等。
3.中成药品系列。如华锐藏医藏药、王蛤蟆膏药、杨氏正骨、肉苁蓉咖啡茶、锁阳保健药膳(料)、枸杞王、当归佛手片、武威瑰宝、四合汤。
4.旅游音像、书籍用品系列。包括当地旅游宣传光碟《魅力武威》、《绚丽甘肃》等;各旅游景区的风光光碟,民间艺术凉州贤孝、鼓舞·凉州攻鼓子、藏族民歌·华锐藏族民歌光碟等。还包括相关书籍如:《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武威宝卷》、《宝卷选萃》、《凉州民间文化撷英》、《武威史话》、《武威旅游》等;此外还有许多故事与传说丛书、旅游指南丛书、美术画册等。
七、结论与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提升国家或地区吸引力的重要资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武威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独具特色、形式多样的非遗资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从情感上维系了地域的凝聚力。非遗资源旅游产业化能使得城市发展元气充沛,血脉畅通。但是,随着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的结合不断深入,旅游活动在促进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再现的同时,也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商品化、庸俗化、舞台化和片面化。在部分急功近利者大肆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非物质文化的粗制滥造,失真、变异[6],使得当地的居民感觉受到一定的伤害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消失。因此,绝不能单纯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者迎合游客的喜好进行旅游开发,而导致得不偿失。非遗资源旅游产业化应在政府的主导下,从实际出发,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于全过程,拓宽思路,科学合理规划,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创新营销模式,多策略,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多步骤的探索一条适合当地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路子,构筑富有特色的非遗旅游文化产业体系。
[1]武威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Z].武威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2012.
[2]武威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Z].武威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2015.
[3]白雪.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风险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23.
[4]王玺.南京秦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扬州大学,2010:38.
[5]范春,2016.基于系统保护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53-57.
[6]王松华,廖嵘,2010.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7-112.
(责任编辑:C 校对:R)
G127.42;F592.3
A
1004-2768(2017)04-0051-05
2017-02-13
甘肃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基于旅游产业化视角的武威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研究”(2015B-197);武威职业学院科研课题“基于旅游产业化视角的武威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研究”
许春华(1978-),女,甘肃凉州人,武威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邸光才(1965-),男,甘肃古浪人,武威职业学院汽车系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晋艺波(1979-),男,陕西韩城人,武威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