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对大学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启示

2017-06-05王静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自我效能

王静

安徽新华学院思政部

【摘 要】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公认的有效引领、教化方式,被赋予不同丰富的精神内涵,外化为技术和价值两级体系文化形态,其建设、传播是现代大学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把握人的主体因素、环境、人的行为三者相互之间的决定性作用,理解人的能力信念是建立在自我效能基础上,而这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及其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些行为主义、心理学方面理论对构建大学文化生态系统、在传播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增强大学文化生命力具有现实价值。

【关键词】大学文化;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

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有其生成和传播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即文化背景;人是文化系统的主体,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如何实现对文化的感知、传播、教化是文化系统永恒的主题。大学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位于社会文化的前列,起着以文化人的作用,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推手。大学文化的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需要不断加强大学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更有效的发挥着大学“文化育人、文化引领”的作用,需要不断创新模式。班杜拉在以观察学习为主的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上,其研究方向转向寻找人类思想和行为改变的社会根源和主体内在因素,形成了社会认知理论。伴随着研究深入,班杜拉首创了自我效能理论,侧重探究人类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及其与人的相应心理和行为的关系。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对我们创新大学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模式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大学文化构成及其建设、传播意义

中国古代的“文化”意指文治教化,是经纬天地、德行、智慧的总称,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对《礼记》作注就提到,文犹美也、善也。冯天瑜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1】文化不仅指人改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精神财富,还包含文化的创造、传播过程以及文化对人的塑造。

1.大学文化构成 。

文化从表现形态上可分成若干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大学文化有着文化的一般特性,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方面层次分明的把握。物态文化指大学的物质环境、设施、景观和师资队伍,是大学育人功能发挥的基础和保障。物态文化建设应遵循合理规划、实用有效、人文关怀、凸显特色等原则,其核心是外在物质空间、環境空间彰显育人底蕴。制度文化是连接显性物态文化、行为文化与隐性心态文化的桥梁,既包含各种校园言行准则、管理制度组成的规范体系,也蕴含着对规范体系认同、遵守与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执行制度的行为。成熟的大学制度文化同时具有强制性、自觉性和价值导向性。行为文化是“透过行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生活旨趣)折射出人们的信仰、精神、素养、价值取向、文化品位”。【2】大学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通过行为文化显现、产生作用。心态文化也可称之为精神文化,属于大学文化深层次部分,是大学文化历史积淀的精神成果,表现为大学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属于大学文化的显性部分,三者既是大学文化的内容,也是大学文化的载体,每所大学历史传统不一样,办学理念不同,以上三种文化形态亦有不同之处,但是大学精神文化的精髓是一致的,即追求真善美,这是贯穿不同时空大学文化的主题。

2.大学文化建设、传播的意义。

共同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粘接剂,是内聚力的根源之一。通过认识文化历史演变的历程和具体形态,把握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质,才能达到深入认识和改造民族灵魂,即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身心的完善。人既是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中国现阶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先进文化塑造中国梦的建设者。大学是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大众精英的主要阵地,把握民族文化精髓、增强民族凝聚力、锻造拥有现代化文化内涵的建设者,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

第一,大学文化建设是提升国家软实力重要平台。 党的十八报告中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且发挥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大学文化建设是个平台,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创新模式融入校园文化和生活中,充分发挥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引领和感染作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以大学文化为媒介由内而外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扩大国际认同度,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二,大学文化建、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践行的主要途径。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存在着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精髓,对大学文化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反过来大学文化建设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践行。在大学文化建设、传播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受教化者多重角色,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彰显,以主体性意识接纳、内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接受时代的考验,成为以先进文化塑造的中国梦的建设者。

第三,大学文化建设、传播是大学现代化、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保障。耶鲁大学提出它的基本使命是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为此需要三个保障:有形资产、人力资源、文化内涵。杨福家教授将之概括为大楼、大师、大爱。其实无论那种提法,三者都属于广义的大学文化范畴。大学以物质条件为载体,以文化存在为灵魂,追求着真理至善、崇尚着学术自由、秉承着服务社会责任、培养着创新精神,这些都构成了大学文化的内涵。“文化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精神驱动力”。[3]在有着浓厚的大学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才能感染和激励大学生追求真理、探索奥秘、肩负使命、实现梦想,同时也用自己的行动丰富着大学文化。

二、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概述

班杜拉是在突破和变革行为主义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认知理论,并进而创立自我效能理论。其理论“强调社会示范在人类动机、思想和行动中的主导作用,以及以认知为基础的主体内部因素对自身心理机能活动的调节”。【4】

1.三元交互决定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建立并强调两大假设:一是人是环境、主体性因素和行为动态三元交互作用的产物;二是人具有主体性能力。这两个假设是线性关系。三元交互决定论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强调P(人的主体因素)、E(环境)、B(行为)之间相互作用和决定关系。E作为行为的实践对象和外部条件决定着B的方式和强度,B也会改造E以使其适应P的活动;“P的内部因素如动机、意向、目标、情绪等影响着其行为模式和强度,同样,B的内部特性和外部结果又影响或部分地决定着P的意向信念和情感反应”。[5]在不同的情境、活动、个体条件下,三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力表现形式和程度上不相同。所以班杜拉是基于环境、主体性和行为结果的交互作用考察人的心理和行为。

2.自我调节。

班杜拉三元决定论与传统行为主义不同之处,在于摈弃了环境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增加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人的主体因素。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生理等因素。班杜拉认为主体性因素、行为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人的能动性拥有若干能力:符号表征、预先思维、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观察学习,这些能力把人的行为、环境、主体自身的认知情感等联系形成一个网络,构成主体的自我系统。自我系统在对环境的反应中观察自己的行为,预测行为结果并加以评价,这些认知过程为的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指导或自我调节。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调节就是为了设置并逐渐达到个体的目标,自我生成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过程”。[6]认知、反思虽然对自我调节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自我信念、和情感对自我调节起着核心和普遍的作用。班杜拉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创建自我效能理论。

3.自我效能。

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理解为是对自我行为、能力的判断、评价和感受而形成的自我信念,其判断、评价的参照对象是自身能做什么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力信念强烈的影响着人的行为及目标实现程度。从表面上看,自我效能表现为一种能力,实际上它是主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信念。自我效能感强与弱对主体的影响表现在对困难的态度、对自己能力的态度、设定目标的高低的不同。自我效能感如何建立起来?班杜拉认为首先在于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主要通过四种信息源:自我的成功经验、他人的替代经验、社会劝导、生理和情绪状态。获得效能信息不会自动发挥作用,需要经过个体认知、加工、整合从而形成效能信念。自我效能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行为动机、情绪、行为和环境的选择产生影响。因为自我效能是一种信念,所以它对人的活动影响通过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四个环节发挥调节作用的,而且四个环节是协同作用的。

三、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对大学文化建设、传播启示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持,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如何有效的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和传播,传递引领大众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一方面论述了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其社会性和认知性,另一方面揭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在塑造其思想和行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为我们思考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推动大学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了借鉴。

1.完善技术和价值两极文化体系,构建大学文化生态系统。

大学文化从文化形态学角度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要高效发挥大学文化的“文化育人、文化引领”作用,如何认识、协调这四个层面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环境三元交互决定观点应用到理解大学四层次文化的关系上,从中可以看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不但是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的载体,也是对两种文化的形成、定位、传承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作为大学文化最本质要素的大学心态文化即精神文化“内化于办学过程中,贯穿于制度文化、物质与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始终,细化于具体生动的实践中”。[7]精神文化正是通过显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在实践中经过时间的积淀上升到价值层面,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大学文化系统。在整个大学文化系统中,四层面文化形态不是在任何时间、条件下都具有相同的影响力,在不同的情境下、针对不同的个体团体和不同的活动,其表现形式、影响程度、决定性因素不尽相同。所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需要构建特有的结构—功能性的文化生态系统:“精神文化位于大学文化的深层,是灵魂与核心;制度文化位于大学文化的中层,是条件与保障;物质文化位于表层,是载体与基础,同样位于表层的行为文化则是过程与推动”。[8]

2.培养师生主体能动性能力,发挥师生文化主体创造性。

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人的主体能动性性是其主体性因素与行为、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反过来人的主体能动性控制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认知、情感、生理以及外部环境,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大学校园师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由大学文化塑造而成,实际上是师生在价值追求、转化和传播过程中的自我塑造。师生既是大学文化的受教化者,更是大學文化的传播者、创制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强调了文化建设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大学文化建设也是如此,要充分培养师生的主体能动性能力,相信其自我组织、积极进取、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的能力,调动师生文化自觉和自信,营造有针对性、感染力的文化育人氛围。

3.培养师生自我效能,提升大学文化价值认同感。

班杜拉关注主体能动性并转向对自我调节、自我信念、自我能力等主体性因素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拓展为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强调自我效能是一种信念,是对自身行为结果判断、评价,由此形成一种自己能做什么、做到何种程度的能力信念,这能强烈地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小。大学文化建设、传播中,要培养师生作为大学文化创造者与传播者的自我效能,树立师生承担不同阶段的不同文化责任的信念,增强大学文化价值的认同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自我的成功经验、他人的榜样作用、社会教化和身心状态的影响。所以,大学精神文化要立足于办学历史积淀,提炼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和典型示范文化氛围,引导师生观察模仿,让师生感受到大学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当然也需要通过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宣传、说教,传播的主体如果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可信度,那么最大的宣传效果就达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要与蕴含大学精神、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调动师生的积极情绪,将文化素养渗透到师生行为文化中。

大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育人启智、教化社会的作用。这种作用须转化为育人、教化的行为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大学文化建设、传播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启迪师生智慧、调动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在吐故纳新中自我成长、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2.

[2]周华琼.行为文化—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61—165.

[3]王世忠.大学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EB/OL].(2013-2-26).

http://www.qstheory.cn/kj/jyll/201302/t20130226_213352.htm.

[4]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

[5]成晓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6):30—33.

[6]乐国安,纪海英.班杜拉社会认知观的自我调节理论研究及展望[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18—125.

[7]李遥,李婷,成雨箫.大学文化建设构成要素及仿真效应分析[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72—76.

[8]陈立永.大学文化建设问题反思[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6):18—21.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自我效能
践行追求成功的大学精神,弘扬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动机模式在《初级日语阅读》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新时期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的探讨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延续护理干预对出院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大学生网络学习拖延与自我效能和自我调节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