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模式在《初级日语阅读》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2017-01-16茹玉岭
茹玉岭
摘要:动机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情感因素,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被视为决定学习者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在对日语学习积极性的研究方面上,动机模式被视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旨在研究动机模式中社会教育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目标效价,提升自我效能的教学设计方法,并通过基础课程实践,构建了一个以学生目标效价为中心,以对比讲解法、能力展示法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我效能的教学模式,通过挖掘学生的综合志向型动力,全面培养其人文素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动机模式;目标效价;自我效能;教学设计
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愈加频繁,社会亟需不仅懂得日语且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用型外语人才。为了满足这一社会发展状况,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从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着手去提高水平,教学目的更加趋向于实用性发展,从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导性成为日语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在第二外语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研究中,动机理论研究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动机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情感因素,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被视为决定学习者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数年来,针对二语习得的动机,国内外学者从行为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至今为止,动机模式在二语习得的应用中主要有社会教育模式、学习动机过程模式、期望价值模式、神经生理模式、动机因果模式这五种模式。由于动机模式之复杂性,本文旨在探究社会教育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以《初级日语阅读》课程为例,通过日语教学实践,构建一个易激发学生动机的教学模式,从而能极大提高教学效果。
1 《初级日语阅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
《初级日语阅读》这门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既是大学日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主干课程,极其重要。一直以来,我们日语专任教师常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应对日语能力考试,把精力过分投入在单词和语法等知识点的讲解与结构分析,以及听力阅读等应试能力。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对异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常常在实际交流过程中,不能根据对象及场合等灵活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甚至进一步造成学生对日语学习的消极态度及厌烦感,使之缺乏兴趣动机深入进行日语学习。
2 动机模式理论-社会教育模式
在对日语学习积极性的研究方面上,Gardner团队[1]提出的动机社会教育模式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他们指出,对目标语言持有肯定态度将对学习动机产生正面影响。其进一步提出的综合志向型动机[1]和工具型动机[1]理论,对后来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综合志向性是指为了融入第二语言环境的学习动机,是一种能接受一般异文化的开放性及其特征的能力;工具型动机是指用语言达到实际目的的学习动机。他们认为综合志向型动机整体上是优于工具型动机的。
动机本身是由语言学习愿望、语言学习态度和动机强度这三大要素构成。动机可以说是在二语习得中付出的努力及对学习语言的积极态度。社会教育模式主要成分是目标效价、自我效能、语言态度、动机行为和学习成绩等。在此模式中,语言态度同时影响目标效价和自我效能,进而影响动机行为和学习成绩。
3 社会教育模式下《初级日语阅读》课程教学设计
3.1教学设计应该明确目标效价
在教学活动中,所谓目标效价是指学生对其学习成果的效用价值估计。学生期望在完成日语学习之后,能够具备对日文作品的阅读能力、与日语母语人士的直接交流能力等,进一步加深对日本文化和历史发展的理解。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灌输语法等基本知识点,还需着重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人群的交流能力。通过挖掘学生的综合志向型动力,全面培养其人文素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2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效能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方面构成。学生能够通过解决问题、取得成就、获得赞许等方式,加强自尊,增强自信,提升求知欲,进而提高学习行为的积极性,开启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当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定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差异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肯定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表彰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并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给予评价。
3.3教学设计应该丰富有趣
丰富有趣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的动机行为。因此,《初级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有多种形式:
1.对比讲解法:通过比较目标语言与母语的异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中日两国词汇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多不同点,学生易混淆。讲解时可以采用词汇对比的方法,总结两国词汇的异同点,减少母语对日语学习的干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能力展示法:采用口头演讲、分组会话、模拟语境等形式,通过对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展示,提高学生对口语交流的兴趣,进而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及交流能力。例如,日语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含有大量助词、敬语与授受动词等表达形式,这与汉语大不相同,十分复杂,而且由于两国语言表达思维不很一样,学生常常误用敬语与授受动词等表达形式。针对这种表达的教学,我们日语教师可以模拟一些日语环境,通过多媒体等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有助于学生深刻把握其含义,又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文化驱动法:将日本文化融入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理解能力。二语习得离不开文化教学,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发展既相似又不同。可以将文化课题引入教学单元,吸引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知识点和跨国文化的理解,驱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引导辅助法:学生学习日语的目的不尽相同,在基本教学任务之外,应该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合理安排知识教学和拓展训练的比例,做好教学者和辅导者身份的转换,将更多自主权分配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习。
4 结语
动机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情感因素,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被视为决定学习者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在对日语学习积极性的研究方面上,动机模式被视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研究了动机模式中社会教育模式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目标效价,提升自我效能的教学设计方法,并以《初级日语阅读》课程为例,构建了一个以学生目标效价为中心,以对比讲解法、能力展示法、文化驱动法、引导辅助法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我效能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挖掘学生的综合志向型动力,全面培养其人文素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Ames,C. & Arher,J.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students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8,(80):260 - 267.
[2][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奚晓宁.关于高校日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I 社科纵横,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