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力量
——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成年收入的影响
2017-06-05钟粤俊董志强
钟粤俊,董志强,2
(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510006;2.华南师范大学经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510006)
意志的力量
——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成年收入的影响
钟粤俊1,董志强1,2
(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510006;2.华南师范大学经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510006)
少年时代意志力养成对个人一生至关重要。本文利用CLDS2012和CEPS2014调查数据,考察青少年时期(十四岁左右)意志力对成年收入的影响,发现:青少年时期更强的意志力,会显著提升成年后的收入水平。其影响机制至少有两方面,一是意志力具有持续性,青少年时期意志力更强则成年后意志力也通常更强;二是青少年时期意志力更强会使得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养成更好的习惯,更专注学习,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和学习成绩,最终有更高的教育程度,身体也更健康。两方面因素都对成年后的收入有利。还发现: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个体成年收入的影响,女性比男性更大;对雇主和雇员两类从业者显著但对务农人员不显著;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受青少年时期意志力的影响,但其他收入(如博彩、转移支付等)则不受影响。本文证实,锻炼和培育青少年意志力是家庭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不可忽视。
意志力;收入;人力资本
一、引言
中国古代先贤孟子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①摘自《孟子》(战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一个人在成就事业之前,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挠,使其心理和身体都得到锻炼,意志更加坚强,性格更加坚韧,才干得到增长,最后才能实现理想。
孟子的话,至今仍是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基本理念之一。我们希望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坚毅的品格,教导和锻炼他们克服拖延、拒绝诱惑、控制冲动,帮助他们塑造坚强的意志。因为生活经验让我们相信,更坚强的意志,可以更有效地克服人性中这些缺点,孩子在将来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文将为上述生活经验提供正规的实证研究证据。我们利用CLDS2012和CEPS2014数据发现,在青少年时期(十四岁左右)具有更强意志力的个体,在成年后将会有更高的收入。既然收入是衡量个人成就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意味着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的确有助于孩子在成年后取得更大的成就。
需要说明,心理学术语“意志力”(willpower)并非一个随意使用的词语,它有非常清晰明确的涵义。在近年颇为流行的一本著作中,斯坦福著名心理学家McGonigal(2012)给出的定义是: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具体地,意志力就是驾驭个人“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这三种力量的能力。我要做,就是有些事并非出自心甘情愿,但仍然坚持去做,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领导交办的工作,尽管我们内心不愿接受,但意志力仍能保证我们按质按量及时完成,而不是拖延到最后一刻。我不要做,就是成功拒绝诱惑,比如抵制甜甜圈、香烟、清仓大甩卖或者一夜情,这就是“我不要”的力量。我想要,就是牢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要做”和“我不要”常常是对应眼前选择所表现出的自控,但要做到自控,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即“我要做”),这样才不会在关键时刻出现一时冲动。
现代人拥有意志力,根源在于远古时期人类面临的进化压力(MacGongal,2012)。人类的祖先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当时更具适存性的决策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恰恰是“短视”的。这些“短视”决策早已写入基因成为一种本能,在现代人类身上依然复现,这导致即使是现代人也常自感意志力不足。当然,人类的大脑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变化的生存条件。更晚进化出现的大脑前额皮质是现代人意志力的来源(MacGongal,2012),它更为关注长期目标。现代人大脑前额皮质有三个分区,分别负责“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这些现代的脑区,使得人们更能克制对于生存竞争不利的欲望,更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它也常常被更原始的脑区所“战胜”而失去掌控权。现代人的意志力有其脑神经基础,意志力将影响个人行为就毫不奇怪。
心理学研究中已经有许多证据表明,较强的意志力与更好的个人行为联系在一起,较弱的意志力与更糟糕的个人行为联系在一起。比如,意志力更强的人会更加努力,更能达成其意图目标(Fitch & Ravlin, 2005),有更强的个人自控能力(Job, Walton, Bernecker & Dweck, 2013),也更能保持身材,远离酗酒等恶习(Noël, Bechara, Brevers, Verbanck & Campanella, 2011);意志力也是领导行为的重要能力之一(Karp, 2014,2015),甚至促进病人的康复(Bernecker & Job, 2015)。相反,意志力弱的个体,自控能力更低,过失犯罪行为也更多(Burton, Evans, Cullen, Olivares & Dunaway, 1999);意志力缺乏会影响在领导关系中采取道义行为的能力(Karp, 2012);酗酒、不良赌博行为等,也与意志力缺乏有显著关系(Noël, Bechara, Brevers, Verbanck & Campanella, 2011,Brevers & Noël, 2013)。
心理学研究文献多关注于意志力对短期行为的影响,鲜少涉及长期后果,更没有涉及长期经济后果。个体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于成年收入的影响,就是意志力对个体的一种长期经济后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效应不仅存在,而且应当是积极效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包括意志力)往往伴随个人终生。
青少年时期意志力至少可以通过两类渠道影响成年后的收入。第一,意志力具有长期持续的特征,青少年具有更强意志力的人,往往在成年后也更具有意志力。由于更强的意志力意味着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行为,因此,具有更强意志力的成年个体可能会在工作中表现更好,更负责任,更被信赖,获得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Barrick et al.,1993)。本文第四部分的检验工作表明,成年意志力与青少年时期意志力的确显著正相关,而且也在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和成年收入之间充当了有效的中介变量。
第二,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有助于个体在逐渐成年的过程中养成更好的行为和习惯,更能专注于学习和取得好成绩,更能有长期的目标和坚持动力,更能克服成长中的困难。本文第四部分对此做了部分检验工作,结果发现:短期来看,青少年时期拥有更强的意志力对个体中学时期的认知能力、教育期望、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健康状况更好(表现为生病住院频率更低,自评健康等级更高),BMI体格指数处于正常区间的概率越大;长期来看,青少年时期意志力更强的个体能够获得更高的教育成就。这些成长过程的小小优势会逐渐累积,最终成为显著的优势,让个体生活更快乐、收入更高、事业也更成功。
本文的研究意义,一方面是对既有的主要关注意志力短期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有益补充,让我们注意到意志力对个体的长期经济效应;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进一步关注个体早期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最近二十年,劳动经济学研究日益关注个人能力的早期开发,特别是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 Heckman领导的团队为代表,研究者们发现儿童和少年时期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和性格养成对于个人后来的学术成绩、经济成就、健康、犯罪行为等影响深远,早期的干预非常重要(Heckman, 2008; Heckman et al.,2010; Cunha and Heckman, 2010; Almlund et al.,2011)。这些研究更多强调了五岁之前的早期开发。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代是锻炼和培养意志力最重要的时期,本文以中国证据表明,少年时代对意志力的锻炼和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不能只看重物质教育资源的投入,也必须重视对意志力的培养和训练。
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数据描述与模型设定;第三部分汇报基准回归结果并进行稳健型检验,确认意志力对收入的显著关系;第四部分对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影响成年收入的机制和途径进行检验;第五部分基于不同人群子样本回归进行异质性对比;最后是全文总结。
二、数据描述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和变量描述
本文使用2012年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简称CLDS2012)和2013-2014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简称CEPS2014)两份数据①CLDS2012选取样本的年龄区间为15-64岁:1.年龄为64岁及其以下的样本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样本;2.虽然规定男性退休年龄是60岁,但是当下社会65岁以前的个体劳动能力(尤其是创业和务农的群体)依旧存在。CEPS2014是对初中生进行的调查,选用全样本(两数据抽样均是基于全国范围的随机抽样。因此,虽然数据来自不同的数据库,但结论具有普适性和通用性)。。我们的关键解释变量是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这两份调查均询问了个人在14岁左右的情况,其中均涉及关于意志力的问题,且问题和答案设计都一致。本文通过问卷给出的以下三个问题来识别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1)就算身体有点不舒服,或者有其他理由可以留在家里,我仍然会尽量去上学;(2)就算是我不喜欢的功课,我也会尽全力去做;(3)就算功课需要花好长时间才能做完,我仍然会不断地尽力去做。第一个问题,是我本可以逃学,但我不要逃学;第二个问题,我不喜欢功课,但我还要努力做;第三个问题,是我要坚持不拖延,一定要做完功课。因此,三个问题较好地反映了意志力的三个维度(我要做、我不要做和我想要做),也较好地反映了个人在拒绝诱惑、控制冲动、克服拖延方面的态度和毅力。
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均为刻度变量:0—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同意;3—非常同意。既然没有理由认为这三个问题谁更重要谁不那么重要,我们就将个人回答三个问题的刻度简单平均来得到个人意志力指标,其取值显然在[0, 3]区间,值越大表示意志力越强。
本文另一个关键变量是被解释变量,即个人的收入水平。CLDS2012询问了个人的年收入金额,我们以此作为个人当前收入水平的衡量。我们也考虑了其他的收入测度方式,比如用个人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小时工资,用作稳健性检验。
由于意志力指标是青少年时期的,而收入水平是当前的,两者之间有漫长的时间跨度,因此,我们不必担心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当然,个人14岁时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个人回忆来提供的,可能会存在测量偏误。一方面,个人回忆的可能并非刚好14岁,而是比14岁大一点或小一点(即14岁左右)时的情况;另一方面,不排除有些人记忆力糟糕到难以清楚想起自己在14岁左右性格方面如何。一般而言,第一种情况较为常见,第二种情况相对少得多。就本文研究而言,我们关注的是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的长期后果,故14岁左右与刚好14岁的情况对我们来说无甚差别。因此,我们亦不必过于担心测量误差。
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为了评估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收入的影响,那些影响收入水平但同样也受到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影响的因素,就不应该列为控制因素,比如个人的教育程度、个人当前的意志力等等。因为一个控制变量如果可以作为关键解释变量的结果,它就是不合格的控制变量(Angrist and Pischke, 2009, p.64)。但在机制检验部分,我们将把教育程度、个人当前意志力等作为中介变量加以检验,证实个人意志力将通过影响其当前的意志力、教育水平等来影响个人收入。
个人在14岁左右的其他情况,比如父母的情况、家境等等,这些应该是影响个人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养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个人当前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我们尽可能控制了这些相对外生性较强的因素。
本文使用的全部变量及其统计描述列见表1。
表1 数据变量描述统计
(二)模型设定
本文建立如下线性计量模型:
(续表)
其中:Yij表示j 地区的个体i 的被解释变量,反映受到意志力影响的结果,例如收入水平等;willpowerij表示j 地区的个体i 的意志力(青少年时期);Xij表示j 地区的个体i的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个人外生特征变量(年龄、民族、性别、出生户口类型)和准外生特征变量(父母受教育等级、出生前父母的户口类型、14岁的家庭等级);λij表示个体i 出生时所在地区j 的虚拟变量;εij表示干扰项,满足E(εij)=0假设。
我们最关心系数β1,它反映的是意志力对个人收入的效应。我们预期该系数显著为正,即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意志力会产生持续漫长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意志力越强,成年后的收入水平也更高。
三、基准回归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一)基准回归结果
表2第(1)-(3)栏,列示了意志力对收入的基准回归结果。第(1)栏只考虑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收入的单变量回归;第(2)栏增加了系列外生变量:年龄(包括年龄的平方)、性别、出生户口类型,以及出生所在城市固定效应;第(3)栏继续增加了准外生变量:父母受教育水平、出生前父母户口类型以及14岁时的家庭等级。个人14岁之后的变量(如教育程度等)一律没有控制,这些变量虽然也会影响收入水平,但它们本身也深受青少年时期意志力的影响,因此是不合格的控制变量。
所有回归结果均表明,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强弱对成年后的收入有显著影响,青少年时期意志力越强成年后收入水平会显著越高。以第(3)栏为例,青年时期意志力提升一个等级,成年后收入水平将显著增加7.7%。
再看控制变量。个体的年龄、性别、出生户口、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个人的收入水平均有显著影响。年龄对收入的影响呈现倒U型,大约43-44岁收入达到顶峰;平均来看,女性的收入不足男性的一半(比男性低55.4%);出生时户口类型、父母受教育程度均对个人成年后的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出生前父母户口类型和14岁时家庭等级对个人成年后的收入影响并不显著。
表2 过去的意志力对收入回归结果
(续表)
(二)稳健性检验
首先,考虑剔除极端值。表2第(4)栏报告了剔除收入上下5%极端值样本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剔除极端值后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对成年后收入水平依旧有显著正向影响。控制变量的显著性基本没有变化,而且统计显著的控制变量其系数符号也没有发生变化。
其次,考虑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的测度。基准回归中,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是3个问题答案的平均值。现在我们将3个意志力问题的答案分别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回归,表2第(5)-(7)栏列示了三个回归结果。容易发现,无论以哪一个问题来衡量意志力,结果都是青少年时期更强的意志力将显著提升成年后的收入水平。而且,对比第(5)-(7)栏的结果与第(3)栏基准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各控制变量的系数符号完全一致,系数大小也非常接近。
第三,考虑遗漏变量问题。个人的某些不可观察的重要特征,比如某些生物型先天禀赋(如基因)与能力,可能与青年时期的意志力相关,但被遗漏了,这会导致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成年收入效应的估计产生偏误。基于现有数据,很难在根本上克服上述问题。那些影响个人意志力的因素(出生环境、家庭教育、成长经历等),不可能只通过意志力影响成年后的收入,换言之我们很难找到满足排他性的工具变量来克服遗漏变量问题。好在我们尽量控制了个人14岁之前的个人、家庭变量和所在社会环境(城市)的效应。此外,我们还做了以下工作,以便进一步缓解对遗漏变量问题的忧虑,即:尝试为不可观察的能力寻找可观察的代理变量,并纳入控制。CLDS2012曾询问个体的中学阶段“是否在重点初中就读”,由于选拔入读重点中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考试分数(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明确将重点初中制度取消以前,但也有学者指出当下的重点中学还是存在选拔机制),CLDS2012回答了就读初中学校等级的样本中有70%以上在1996年以前就读初中,这意味着重点中学的学生至少在前期的学习中更能适应,他们通常具有更高的能力(至少有更高的学习能力)。表2第(8)栏列示了回答过初中学校类型的样本的基准回归结果,第(9)栏增加了是否就读重点初中作为能力的代理变量纳入回归。对比两栏结果,可以发现控制了能力代理变量后,意志力的系数和显著性变化很小。这意味着,遗漏能力变量导致意志力的力量略微被高估,但这一差异并不大,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控制了父母受教育和14岁家庭等级等家庭背景变量后相当于能力变量也被部分控制,因而控制能力代理变量后结论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还做了控制重点高中就读变量,结论仍是意志力对收入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且系数和显著性变化很小;由于读什么样的中学也可能受青少年时期意志力的影响,因此在基准回归和分析中对此并不控制)。上述工作表明,遗漏能力变量对基准估计结果影响不大。
四、影响机制检验
青年时期的意志力,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个人的未来产生持续久远的影响。本文重点检验教育获得、身体健康和成年意志力这三个渠道,这也是微观数据中可以加以检验的三个渠道。CLDS2012是成人问卷调查,可以反映意志力(14岁)对个人的长期影响(收入、受教育和健康等);CEPS2014是青少年问卷调查,可以反映意志力(六年级)对初中生的短期影响(在家和在校等表现,例如:成绩、理想和学习态度)。我们通过CLDS2012和CEPS2014数据,结合长短期影响效应来检验上述影响渠道是否成立。
(一)通过影响教育获得来影响成年收入
研究表明,意志力更强的学生自我评价更积极,也能更坚决地谋求达到预定目标,学业成绩会更优秀(Singg, S.,& Jerre, A., 2001)。因此,青少年时期拥有更坚强意志力的人,在未来可以取得更高的教育成就,而更高的教育成就通常对应于更高的个人收入。
CLDS2012曾询问个人是否获得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证书以及个人受教育年限,我们以这两项指标分别刻画个人的技能教育获得和基础教育获得,并检验两类教育获得是否在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影响成年收入的过程中充当了有效中介。表3第(1)-(3)栏列示了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作为中介的检验结果:第(1)栏表明,青少年时期意志力越强,个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概率就越高;第(2)栏表明,拥有资格证书,显著促进个人收入;第(3)栏给出同时纳入意志力和资格证书的回归结果,对比(1)和(3)两栏,可以发现控制是否有资格证书之后,意志力系数略有变小,且显著性明显下降。进一步做Sobel检验表明,资格证书能有效解释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成年收入影响的25.4%,这意味着意志力影响收入的力量大约有1/4来自技能教育。①中介效应及Sobel检验原理参见温忠麟等(2004)和温忠麟等(2014)。
表3第(4)-(6)栏列示了受教育年数作为中介的检验结果。第(4)栏回归结果表明,青少年时期意志力越强,受教育年限更长,即教育成就越高;第(5)栏回归结果确认了教育年限与收入的显著正向关系;第(6)栏同时将意志力和受教育年限纳入回归,对比(4)和(6)栏的结果可发现,控制受教育年限之后,意志力系数的显著性和大小均大幅下降,再次做Sobel检验表明,意志力对收入影响的63.94%是通过基础教育途径引起的。
表3 教育获得是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影响成年收入的有效中介
为了进一步理解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如何持续多年影响到个人教育成就,我们基于CEPS2014检验了个体的意志力与在校表现的关系,结果见表4。结论发现,更有意志力的少年,会有更好的认知能力、更积极的学习态度、更高的教育期望以及更优秀的学习成绩。这可以视为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对个体的短期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表明,意志力更强的个体之所以能取得更好的长期成就,很大程度上正是由这些短期的良好影响累积而成。
表4 青少年时期意志力的短期后果(影响在校表现)
(续表)
(二)通过影响健康来影响成年收入
有更强意志力的人,更能自我控制,抵制诱惑,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比如他们更能控制体重或减肥成功(McGonigal, 2012; Stutzer and Meier, 2015),个体自我评价会更积极,抑郁的概率更小(Singg, 2001; Taylor et al., 1997)。而更健康的身体可以带来更高的收入 (苑会娜, 2009;张川川, 2011;秦立建等, 2013)。
表5第(1)-(3)栏检验了健康是否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收入有影响的有效中介。第(1)栏回归结果显示,青少年时期意志力更强的个体,成年后的健康(自评)等级也显著更高。①本文还做了意志力对BMI指数(18.5-24.9正常范围取值为1,其余取值为0)、酗酒、吸烟等危害健康行为回归,结论指出,更具意志力的BMI指数正常的概率越大、吸烟酗酒等行为更小。第(2)列回归结果表明,健康(自评)等级越高的个体收入水平显著更高。第(3)列同时控制意志力和健康状况,对比(1)和(3)两列,意志力系数虽然无甚变化但显著性有较大下降,Sobel检验显示意志力影响收入的力量有11.84%来自健康。
意志力的长期影响,总是通过一系列短期影响来实现的,对于健康的影响也是如此。有研究表明,意志力强弱与危害身体健康的行为负相关,与利于身体健康的行为正相关(H.S.Friedman et al., 1993; L.R.martin & H.S.Friedman, 2000; Bogg, et al, 2004)。而表7第(1)-(3)栏回归结果也支持上述论点:青少年时期意志力更强的个体,在迈向成年的数年中住过院(意味着重病)的概率更低、自评健康等级越高、BMI体格指数趋于正常的概率越大。
(三)通过影响成年的意志力影响成年收入
意志力强弱本身就是带有时间延续性质的问题,意志力越强的个体,越能保持自己认定的方向。因此,在过去意志力更强的个体,有很大的可能在未来也是意志力更强的个体。青少年时具备较强意志力,成年后也更可能具有较强意志力。有意志力的人,更能坚守责任,坚持努力,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更好(Barrick et al.,1993)、更容易被人信赖和重视、更容易在工作中获得晋升和加薪。①我们以个人周工作小时数和小时工资作为工作表现的度量,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发现,意志力越强的个体每周工作时间更长,且小时工资也更高。这可以作为意志力更强者工作表现更好的证据,毕竟高工资率是雇主对员工最有力的认可。这与意志力强成年收入更高的结论是一致的。因此,成年的意志力很可能是青年时意志力影响成年收入的重要渠道。
表5第(4)-(6)栏检验成年意志力是否是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影响收入的有效中介。②当下意志力根据如下问题加权平均:“就算身体有点不舒服,或者有其他理由可以休息,我也会努力完成每日应该做的事(包括所有工作、学业及日常生活事务等)。”“就算是我不喜欢的事,我也会尽全力去做(包括所有工作、学业及日常生活事务等)。”“就算一件事需要花好长时间才能有结果,我仍然会不断地尽力去做。”第(4)栏回归结果显示意志力会在人生中延续:青少年意志力更强的人,成年后意志力也更强。第(5)栏回归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因素之后,成年后的意志力越强,收入也会显著更高。第(6)栏同时纳入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和成年意志力进行回归,对比(4)和(6)两栏的青少年意志力系数,其显著性和大小均明显下降。Sobel检验显示,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成年收入影响有24.55%来自成年意志力。
表5 健康和成年意志力作为影响中介的检验
表6第(4)-(8)栏是利用CEPS2014数据进一步考察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于青少年时期的行为的影响,这是对短期效应的考察。结果表明,意志力越强的青少年,坏习惯明显更少、更愿意积极参与班级或学校活动、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更强、干家务活的时间更长,并且对自己的未来更具信心。①坏习惯是根据“我经常迟到”和“我经常逃课”这两个问题的加权平均得到。值越大,习惯越不好;参与活动是根据“我经常参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活动”提炼的,值越大,越经常参加;归属感是根据“对班里同学好相处度评价”“学校的同学很有亲近感”和“对班级的班风自评”这3个问题的加权平均得到,值越大,集体归属感越强;家务活时间是根据“在家帮父母干家务活的时间(分钟)”记为working_house,由于存在不少样本的家务活时间为0,因此,回归处理如下:log(working_house+1);未来的信心是根据“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信心”自评得出,值越大,信心越强。青少年这些行为的养成,在长期中会累积影响和塑造个人的性格,很可能也因此塑造了成年后的意志力。
表6 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健康和日常行为影响
上述这些检验工作,确认了教育获得、身体健康和成年意志力是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影响成年收入的三个重要渠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全部的渠道。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对个人的影响和塑造是全面的,只不过其他的渠道我们暂时没有可供检验的数据。另外,这三个被检验的渠道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故不能将它们视为相互独立的,不过这些问题对本文来说并非重点。
五、异质性讨论
众所周知,性别会带来诸多人格和行为上的差异,那么不同性别人群的意志力对其收入是否有不同影响?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对意志力的要求通常不一样,那么不同从业状态的人群其意志力对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人们的收入有多种来源,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强弱,对成年后哪部分收入影响更大?
(一)不同性别人群对比
样本中,男女占比分别58.4%和41.6%,男女在青少年时期的平均意志力指标值分别为1.824和1.917,女性更高,且统计差异显著。这与我们日常感受到的女孩通常较男孩更能自律相符。不过男性的意志力有更大方差(0.517),女性的方差相对较小(0.48)。表7第(1)-(3)栏分别列示了男女子样本和全样本估计结果,可以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意志力越强的个体其收入也显著越高。从系数对比来看,女性的意志力对其收入的影响较男性更大。第(3)栏意志力和性别的交互项系数并不显著,说明意志力和性别在收入上并没有协同效应。
表7 青年时期意志力对成年收入的影响:不同人群对比
(二)不同从业状态人群对比
CLDS2012可将被访者具体的从业状态分为雇员、自营和务农三种,人员比例大致为50:15:35,青少年时期平均的意志力分别为1.884、1.859和1.835(该意志力的强弱与后面实证回归中意志力对收入系数的显著性高低排序一致),各组方差较为接近,均在0.5 左右。由于意志力指标是青年时期的,而从业状态是现在的,故对上述结果的合理解释是:青少年时期意志力的差异,影响了后来的从业状态。表7第(4)-(6)栏分不同从业状态子样本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雇员和雇主(自雇)两类从业人员的收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务农从业人员的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雇员和雇主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努力,朝九晚五的生活更需要日常的坚持,意志力可以通过影响努力水平和作息习惯等影响个人收入;而对于务农从业人员,在中国许多地方农业仍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收成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因素(运气),工作时间也相对弹性很多,个人的努力和按部就班的习惯对收入影响有限。换言之,意志力对于在公司工作比之从事农耕可能更为重要:对于公司职员,在寒冷的早晨赖床可不是一件好事,这不仅会导致你因为迟到被罚,也可能因此失去上司的赏识,得不到晋升和加薪的机会;但同样一个寒冷的早晨,晚上几小时从事农耕,对务农的收入却并无影响。
(三)不同收入来源群体对比
CLDS2012统计了个体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其他收入,表7第(7)-(9)栏分别就此三类不同收入来源进行回归,结果表明,青少年时期意志力对成年后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其他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原因可能是其他收入(博彩、转移性收入等)受其他因素(如运气、人脉等)影响更大,这些收入的高低并不依赖于是否有较强的意志力,这与上一小节务农人员获得收入高低与意志力并没有显著联系的事实有类似的道理。
六、总结
人生若要成功,抵制诱惑和控制行为的能力必不可少(Roy and Tierney, 2011)。这种能力就是常说的“意志力”,正是它使得我们能够成功地拒绝诱惑、控制冲动和克服拖延(Matthew and Roy, 2007)。正如古语所说:“有志者,事竟成。”
本文研究结果,体现了上述古语的某一个方面,或者也可以说:有志者,财竟成。我们利用CLDS2012数据和CEPS2014数据,从经验上证实了意志力在个人漫长一生中存在长期持续的影响。具体而言,我们发现,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具有的意志力,可以成功地预测其成年后的收入高低。青少年时期意志力更强的个体,成年后将具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即便控制影响个人收入水平的其他重要因素或者改变收入项目的测度之后也是如此。进一步的检验则表明,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通过两类途径影响成年后的收入:一是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会长期持续,使得青少年时期意志力更强的个体在成年后意志力也相对较强,因此他们成年后有更好的工作表现和收入水平;二是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会使得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更多好习惯,学习态度、教育期望、学习成绩和最终达到的教育成就都会更高,这些成长过程中累积的优势最终使得个体在社会中更具竞争优势,获得更高的收入。当然,这只是两类主要途径,并非全部途径,毕竟青少年时期的意志力对个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本文一方面从长期经济后果这一视角补充了意志力对个体有影响的文献,另一方面也丰富个体早期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有关文献。我们以中国的证据强调了个人在少年时代性格养成特别是强化意志力对成年后收入的重要性。培养和锻炼意志力,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现代人的注意力有其进化根源和脑神经基础,但是后天的锻炼和培养可以强化个体的意志力。有研究表明,即使对于那些意志薄弱无法抵抗毒品上瘾的人,学习社会规则也有助于增强抵制毒品的意志力,虽然这一结果并非绝对。心理学家McGonigal(2012)在其著作中,更是提出了诸多提升意志力的训练策略。因此,少年时代培养和锻炼意志力,实际上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我们不能忽略意志的力量。
附录A.
表A CEPS2014数据变量描述统计
[1] 李洪玉,1997,《中小学生学业成就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第5期,第423- 427页。
[2] 秦立建、陈波、秦雪征,2013 ,《健康对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的影响分析》,《世界经济文汇》,第12期,第110-120页。
[3] 苑会娜,2009 ,《进城农民工的健康与收入——来自北京市农民工调查的证据》,《管理世界》,第5期,第56-66页。
[4] 温忠麟、叶宝娟,2014,《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心理科学进展》,第5期,第731-745页。
[5]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第5期,第614-620页。
[6] 张川川,2011,《健康变化对劳动供给和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第4期,第79-88页。
[7] Angrist Joshua D. and Jörn Steffen Pischke., 2008, 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 An empiricist's compan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8] Bernecker Katharina, and Veronika Job., 2015 “Beliefs about willpower are related to therapy adherence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7(3), 188-195.
[9] Brevers D, Noël X., 2013 “Pathological gambling and the loss of willpower: a neurocognitive perspective”, Socioaffective neuroscience & psychology 3.
[10] Burton V. S., Evans T. D., Cullen F. T., Olivares K. M., Dunaway R. G., 1999 “Age, self-control, and adults’ offending behaviors: A research note assessing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27(1), 45-54.
[11] Fitch J. L. & Ravlin E. C., 2005 “Willpower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Influences on the intention-behavior relationship and post behavior attribution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3(2), 105-124.
[12] Job V., Walton G. M., Bernecker K., & Dweck C. S., 2013 “Beliefs about willpower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glucose on selfcontro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37), 14837-14842.
[13] Karp T., 2012 “A Lack of Willpower May Influence a Leader’s Ability to Act Morally”, The Journal of Values-Based Leadership 5(2), 9.
[14] Karp Tom, 2015 “Is willpower important in acts of leadership?”, Leadership 11(1), 20-35.
[15] McGonigal K., 2012 “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16] McGonigal K., 2012 The willpower instinct, New York: Avery
[17] Noël X., Bechara A., Brevers D., Verbanck P., & Campanella S., 2011 “Alcoholism and the Loss of Willpower”,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18] Stutzer Alois and Armando N. Meier., 2015 “Limited Self control, Obesity, and the Loss of Happiness.”Health economics.
[19] Singg S. & Jerre A., 2001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scale-10”,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9(4), 331-335.
[20] Taylor, S., Field, T., Yando, R., et al., 1997“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family responsibility-taking”, Adolescence 32(128): 969.
[21] Easterlin, R., 2001, “Income and Happiness: Towards a Unified Theory”, Economic Journal, vol. 111(473), pp. 465-484.
[22] Easterlin R., L. A. Mcvey, M. Switek, O. Sawangfa, and S. Zweig, 2010, “The Happiness-Income Paradox Revisite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 107(52), pp. 22463-22468.
[23] Easterlin R., R. Morgan, M. Switek, and F. Wang, 2012, “China’s Life Satisfaction, 1990-2010”,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 109 (25), pp. 9775-9780.
[24] Fairlie, Robert W., 2005, “An Extension of the Blinder-Oaxaca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to Logit and Probit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easurement, 30, 305-316.
[25] Ferrer-i-Carbonell, A., and P. Frijters, 2004, “How Important Is Methodology for the Estimate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Happiness”, Economic Journal, vol. 114 (497), pp. 641-659.
[26] Firebaugh, G., and M. Schroeder, 2009, “Does Your Neighbor’s Income Affect Your Happi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15(3), pp. 805-831.
[27] Frijters, P., M. Schields, J. Haisken-DeNew, 2004, “Money Does Matter! Evidence from Increasing Real Income in East Germany following Reunific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4(3), pp. 730-741.
[28] Knies, G., 2012, “Income Comparisons Among Neighbours and Satisfaction in East and West German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 106(5), pp. 471-489.
[29] Knight, J., and R. Gunatilaka, 2011, “Does Economic Growth Raise Happiness in China?”,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39(1), pp. 1-24.
[30] Mcbride, M., 2001, “Relative Income Effect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Cross-Sec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vol. 45(3), pp. 251-278.
[31] Oshio, T., K. Nozaki, and M. Kobayashi, 2011, “Relative Income and Happiness in Asia: Evidence from Nationwide Surveys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 104(3), 351-367.
[32] Oswald, A., 1997, “Happi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Economic Journal, vol. 107(445), pp. 1815-1831.
[33] Schinittker, J., 2008, “Diagnosing Our National Disease: Trends in Income and Happiness, 1973 to 2004”,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vol. 71 (3), pp. 257-280.
[34] Stevenson, B., and J. Wolfers, 2008, “Economic Grow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Reassessing the Easterlin Paradox”,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vol. 2008 (Spring), pp. 1-87.
[35] Veenhoven, R., 1991, “Is Happiness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 24(1), pp. 1-34.
[36] Veenhoven, R., and M. Hagerty, 2006, “Rising Happiness in Nations 1946-2004: A Reply to Easterli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vol. 79(3), pp. 421-436.
Does Willpower in Youthhood Matter for Income in Adulthood: Evidence from China ZHONG Yue-jun; DONG Zhi-qiang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China)
Willpower is essential for youth to pursue a better and more successful life. In this paper, we employ two set of survey data CLDS2012 and CEPS2014 to investigate empirically the effect of one’s willpower in youth (about 14-years-old) on income in adu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e who had stronger willpower in youth, one would have higher income in adult. Because, on one hand, a stronger willpower in youth most probably leads to a stronger willpower in adult; and on the other hand, a stronger willpower in youth would lead one to develop better habits, focus much more on learning, pursue a higher education and academic expectations, and be more healthy. These two types of factors are likely to be beneficial for one’s income when he grew up. We also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willpower in youth on income in adult would be greater for female rather than male, and it would be significant for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while not significant for peasants or farmer, and the effects exist on wage and business income rather than other incomes such as gambling rewards and transferred income. Our investigation suggests that willpower is an important human capital that deserves to be invested rather than ignored.
Willpower; Income; Human Capital
F047.5
A
2095-7572(2017)02-0023-16
〔执行编辑:韩超〕
2017-1-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089)和广东省委宣传部打造“理论粤军”重点课题(WT1410)资助。
钟粤俊(1990-),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董志强(1974-),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经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