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主席为范瑞娟打抱不平

2017-06-05江苏陈慰

金秋 2017年3期
关键词:梁山伯祝英台解放日报

文/江苏·陈慰

毛主席为范瑞娟打抱不平

文/江苏·陈慰

1950年春,为开拓越剧市场,编导南薇向范瑞娟建议:“我们应该把越剧带到北京,带到毛主席住的地方去演出。”于是,范瑞娟便给时任文化部艺术局长田汉写信,田汉马上回信说:欢迎范瑞娟、傅全香等越剧名家到北京演出。

这年7月,范瑞娟、傅全香率团抵达北京,这是越剧的第一次进京演出。周恩来总理观看了她们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后,高兴得让秘书打电话邀请她们第二天到家中吃饭。范瑞娟又惊又喜,惊的是她不知道周总理何时到剧场看过戏,喜的是能受到周总理的邀请。就餐时,周恩来兴奋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毛主席要看你们的演出,今天晚上请你们到怀仁堂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范瑞娟激动地说:“太幸福了!”

当晚在演出中场休息时,后台有人对范瑞娟说:“我看到毛主席了,他老人家坐在第五排中间。”到范瑞娟上台表演“思祝”一场戏时,她清清楚楚地看见毛主席果然坐在前排,正兴致勃勃地看她表演。在演到梁山伯呆呆地掐指猜算祝英台临别时留下的哑谜并且左算右算也算不出时,毛主席不禁哈哈大笑,用手指着范瑞娟演的梁山伯说:“看你傻乎乎的,等把日子算出来,祝英台早已嫁出去了!”此话一出,引得他身旁的人都笑了起来。

第二天,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的秘书打电话给范瑞娟:“你们在怀仁堂的演出很成功,毛主席要谢谢你们,送给你们礼物,你们有什么要求啊?”范瑞娟答道:“毛主席和中央领导来看我们演出,是对我们全团的极大鼓舞,这比什么礼物都宝贵。”秘书又说:“沈部长要执行毛主席的意思,送给你们剧团回上海的火车费用。”(当时,范瑞娟所带剧团的性质是民间社团,一切经费都要完全自理)但范瑞娟还是说:“不要了,如果一定要送的话,就送给我们每人一个纪念章吧,让我们永远牢记这次难忘的演出。”

1957年初,中国新闻社约范瑞娟写一篇准备刊登在香港《大公报》上的文章,让她谈谈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想通过她切身的体会,向港澳和海外读者介绍戏曲演员建国以后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范瑞娟便应约写了“新中国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幸福家庭”的文章。香港《大公报》考虑到读者对象不同于国内,便将她的文章题目改为“我的丈夫,我的蜜月”后发表了。不久,上海《解放日报》觉得此文不错,便作了转载。

然而这一转载却惹出了事端。尽管许多读者都对这篇文章表示赞赏,但由于当时正值“反右”斗争时期,有人就此提出批评,认为《解放日报》是党报,不适宜刊登这样生活化的文章,应该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为了这一问题,读者给《解放日报》的来信达几百封之多,其中还有个别人上纲上线,提到吓人的高度,给范瑞娟扣上了许多大帽子。其实,范瑞娟本是应《大公报》之约而写,《解放日报》转载是报社的事,与她丝毫没有关系。但被那些人一搞,就是有理也说不清了,让她和丈夫在思想上背了沉重的包袱。

恰在此时,毛主席来到上海,因为范瑞娟是上海文艺界的名人,所以他刚到上海就听说了这场风波,想起范瑞娟在北京的精彩表演,毛主席立刻为范瑞娟抱不平:“报上登《我的丈夫》,究竟有什么错,难道不是丈夫?报上也不能天天都是上甘岭(当时正值电影《上甘岭》热映之际),讲讲丈夫、蜜月也是可以的嘛!”

由于毛主席表了态,范瑞娟和丈夫的压力马上得到消解,一场由“丈夫”和“蜜月”引发的风波就此结束了,《解放日报》也因此摆脱了指责。范瑞娟当时并不知道是毛主席为她讲了话,后来她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委,一直非常感激毛主席。

猜你喜欢

梁山伯祝英台解放日报
梁山伯问路
大型传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谈《梁祝》中祝英台的人物塑造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高考生梁山伯与富二代祝英台
改装读书和草桥结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