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美一体”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研究
2017-06-05戴明
戴明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美教育,可以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文章通过分析“德美一体”教学模式的意义,提出了“德美一体”教学模式理论依据,深入分析并探讨了“德美一体”教学的几种模式。
关键词:德美一体;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研究意义;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G631;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008-3561(2017)15-0081-01
“德美一体”教学模式是深入到高中教学中的一种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学方法,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化学是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化学教师不仅担任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担任着学生德美教育的辅导任务。下面,本文对“德美一体”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依据、模式进行论述。
一、“德美一体”的研究意义
德育作为育人的根本,是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美育则是在此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品格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德育和美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德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应小于智育,要让学生的德智美得到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对“德美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提升自身的人格素养。为了让学生能够摆脱目前的窘境,得到自身德智美全面发展,需要学校在结合当下教学实际情况,实施新型的教学模式。一些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针对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德美教育的方式提出了不同的设想,这些设想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在化学教育过程中融入德美教育的方法得到了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理科课堂教学中,“德美一体”的实施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高中化学在整个高中阶段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学习期间,化学向学生展示出的世界是奇幻而又美好的。
二、“德美一体”的理论依据
(1)化学教学中的德。化学教学对德育的要求主要在于树立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化学学科的特殊性,其理论的教学多以实验为基础,化学知识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行理解掌握与分析。在探究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在进行实验前,先进行细致的实验设计,然后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进行明确的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鼓励他们进行深入探究,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完善自身的化学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化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上著名的化学家进行了解,可以在这些先贤身上学习到其坚韧、顽强的科学探究精神。
(2)化学教学中的美。美育的过程让学生对美变得更为敏感和理解。在化学教学中的美育要从化学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分别体现。很多化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近似魔术,利用化学原理为学生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体验。学生在感受这些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逐渐对化学的美感产生新的认识,使其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也逐渐加强。另外,化学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工具的形状也充满了独特性,让学生能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会更加用心操作。同时,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也充满了美感。化学的实验方案设计及其操作对学生来说都能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享受的感觉,在学习的同时陶冶自身的情操。
三、“德美一体”的教学模式
(1)改善课堂教学场景。美的课堂教学场景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吸收都能起到极强的促进作用。对课堂教学场景的塑造,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和课堂计划进行精心的设计。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塑造出让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教学场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展现个人的魅力,使学生喜欢教师的课堂,从而提升他们的化学素养。
(2)扩展学科教学内容。化学作为一门研究实验性的学科,对实验过程有极高的要求。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其严谨的过程所展示出的美感也会让学生产生更高的兴趣。化学中的各种定理和规律都是科学家在多次实验后总结归纳出的可靠的理论,这也彰显了科学家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人生启迪,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仔细对待问题,善于思考和分析,获得自身的能力提升。
(3)丰富课外教学方法。“德美一体”的教学方式在课下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学生的课外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外学习过程中也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获得自身价值的完善。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课下学习中也能够发展德美,提高创造力和思维拓展力,不断提升化学素养。
四、结束语
总之,为了顺应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为化学方面培育更多优秀的有能力的人才,需要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德美教育,按照“德美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濮江.高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及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2]马运朋.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