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思品课堂研究
2017-06-05王妹春
王妹春
摘 要: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文章从认识学生主体性,发挥教师作用、促进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明确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三方面,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主体地位;高效课堂;师生关系;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31;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18-0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在新的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生主体性发展教学,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必须深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通过细心引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使一堂课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标和目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才能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一、认识学生主体性
教师要摒弃旧观念,不要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忽视了他们自身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发挥自己的潜能。内因决定外因,如果把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看作外因,确实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但如果这位学生打心底里不想学,那么即使有再好的外因也不能对他产生好的影响。因此,只有当这位学生自己想要学,发挥他自身的内因作用,发挥他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激发他学习的兴趣,让他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发挥教师作用,促进学生主体地位实现
第一,教师要在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摒弃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是为了学,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只是充当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应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的“培养受益一生的好习惯”时,教师在讲解课文中介绍的三个好习惯前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让他们介绍了自己如何打理零花钱,在家是否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以及如何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等。首先,教师通过对他们的调查,让他们对自己在这三方面是否形成良好的习惯作一个了解。其次,教师在讲解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一些重点讲解,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讨论的同时能认识到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第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总会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成绩较差的同学很难有机会参与回答问题。长此以往,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没有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缺少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势必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此,只有在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时,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经常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在提问时,教师注意难易适当: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提问较难的题目,使他们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不管是成绩优秀或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当然,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不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肯定学生;当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正确回答问题时,教师也要适当加以肯定,肯定他已经努力去解决问题了,只是问题可能超越了他的能力范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做到提供平等的机会给每个学生,适当地鼓励他、肯定他,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性。
第三,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探索发现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过去的“以讲为主”教学模式通常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改变以往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行动目标。但在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上新课时还是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分析每一课的内容,讲评课时只给出正确答案,缺少对题目的分析,这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维练习,最终只会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如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时,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以便进行适当调整。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练习。如果上课光讲不练,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当学生参与思考和练习时,教师才会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教师要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以培养他们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与学相结合。作为教师,应以“教”“学”为重心,将教与学完美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指导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今后能运用这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三、明确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
为了学生能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必须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
首先,学生应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和目标。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还应增强判断是非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从而认识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必要性。只有当学生将思想品德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做到“我要学,我想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家人的帮助都只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内因,才能真正学好,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最后的成果。
其次,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每堂课学生只是记录下教师讲解的内容,很少会去思考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缺乏自我需求的体现。在这种被动学习的环境下,学生忽视了自己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应该改变观念、改变学习方式,不要等教师“喂給你”才吃,应该在学习思想品德课时主动“索取”每堂课的知识。比如,学生可积极进行预习、复习,参与课堂讨论、课后活动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通过目标的实现来激励自己,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当遭遇失败时,学生也应学会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调动自己学习的兴趣,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积极展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调动自己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因此,教师应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与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展开教学工作,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