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女排精神促进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思考

2017-06-05杨婧

丝绸之路 2017年10期
关键词:女排精神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杨婧

[摘要]本文以女排精神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视角入手,探究女排精神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将女排精神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揭示女排精神所孕育的文化因素,以期促进民族凝聚力和体育文化建设。

[关键词]女排精神;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55-02

一、女排精神追溯

(一)女排精神的由来

上世纪80年代,社会物质条件相对匮乏,民众对精神境界尚未有很高的追求,但是人的本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维持生存的行动中解放出来,体育的功能和目的就会发生改变,即从单纯维持生存转变为维系身体的社会性和游戏性。正是在这种物质、精神极大匮乏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女排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正可谓“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1981年,中国女排以七战全胜的不败纪录获得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大赛的冠军,掀起了一阵狂潮。与此同时,《当代》杂志上发表一篇长达5万多字名为《中国姑娘》的文学作品,作者鲁光首次提出了“中国女排”这个新时代的名词。随后,中国姑娘又相继包揽了1982年世锦赛、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1986年世锦赛的“五连冠”神话。中国女排给国人带来的影响力逐渐超越了竞技体育原有的魅力,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和民族的自豪。

(二)中国女排里约奥运逆境夺冠

2016年里约奥运会,从一开始的小组失利,到逐渐追平的喜悦,再到领先的兴奋,再转至被追平的不甘心,一路跌宕起伏闯进决赛,对战塞尔维亚,面对强有力的对手,中国女排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加强发球和拦网,连扳三局3:1逆境夺冠,最终笑傲里约,时隔12年再度登上了奥运冠军的荣耀殿堂。回顾过往的历史,女排的胜利似乎并不是一种预设,而是在不断经历挫折困难的过程中所生成,从而诠释了重要的不是怎样开始,而是怎样结束。

二、 女排精神的时代意义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承和创新,女排精神的形成延续至今让国人一直引以为傲,关键就在于中国女排作为一种正面榜样深入人心,成为了整个民族的精神。从社会层面来讲,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却缺失了信仰,对精神文化的追求逐步降低,人们充斥在城市的喧嚣中,沉沦在纸醉金迷的现代社会,女排精神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上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点燃了人们,带给人们希望,让人们看到未来,教会了人们奋发、开拓和进取。如今,女排精神依旧震撼着人们,教会了人们冷静、顽强和坚持,为时代赋予了新的生命。

(一)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之所以可以创造优秀的民族文化,离不开民族的融合和创新,优秀文化的凝聚与整合,便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和民族是女排精神得以延续的土壤,在中华大地这片故土,精神文化从未出现断层。从雅斯贝斯文明形态的角度论述,精神就是长期形式的优秀民族文化。

(二)女排精神有助于人们重新塑造价值观

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演变,我们曾是泱泱大国,我们也曾沦落,从压迫到反抗,从东亚病夫迈向体育强国,就像中国女排的追梦之路布满荆棘,女排精神在人们最需要精神追求的时候呼啸而来,点燃了人们的心。女排精神所传递给人们的正能量可以使人们摆脱逆境,这种坚韧、顽强、团结、拼搏、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是整个民族和时代的骄傲。女排精神引导着人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青春和激情奉献于社会,把热情和洋溢奉献于国家,这是值得各行各业所认真深思和学习的。在吸取外来成分使自身获得新的生机,并不局限于文学领域,而是整个文化发展史的通则。女排总教练郎平作为队员亲历夺冠之路,如今又以总教练的角色带领中国女排逆境夺冠,女排精神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接受传承的战术再结合现实自身特点,为重新塑造女排精神,探究、共享、合作、共赢,不断地交流融合后成为新一代的女排精神。当体育文化服务于社会、体育发展规模适宜、体育活动与社会风俗协调时,就会上升为国家意识。

三、女排精神的国家认同及民族认同

(一)女排精神的国家认同

从1981年我国首次获得团体大项的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金牌,时隔35年再创佳绩,这支队伍顽强拼搏之路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这些鲜红的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延续与发展。所谓国家认同是建立在个人对民族群体的文化认同上的对国家历史发展、政策制度、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的认可与支持。西塞罗提出:“乃人民之事业,但人们不是随意的某种聚合的集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性和利益性所共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随着西方体育思想不断传入中国,在体育思想的认识上,我国开始注重体育强兵、强国、强种的国家认同,并且逐步将体育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示公民对国家的政治权利和法律权威的接纳与维护,国家将会运用文化符号来界定公民的價值观,以激发国家内部的集体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以此来激励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以及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从198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不到5000亿元,到如今称为“世界工厂”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表现出一个国家谨慎到自信的变化,脱颖而出为世界领跑者,女排姑娘们也终将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政治性和阶级性作为国家认同的主要特征表明公民所在的阶级社会中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同的,在享有权利的同时遵循义务,在遵循义务的过程中享有权利。每一个人从生存到生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文化亦是如此。文化是动态的,但文明却是相对静止的,我们受所生长环境的熏陶,受国家政策、经济制度的影响,从文化认同的视角来分析国家认同有利于突显国家认同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女排精神的持续传承,对国家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女排精神的民族认同

为了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和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仍需要不断探索与奋斗,以女排精神为代表的顽强、拼搏的时代精神是可以让社会各界所借鉴认同的。民族认同通常通过民族文化和民族意识来显现一个民族的整体,是指构成民族的个体成员对本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接纳和创收,并由此产生一种独立的民族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文化在民族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并作用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民族文化认同作为群体发展的价值取向,使民族具有核心的凝聚力和民族自由的自豪感,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更替,民族文化认同也将趋向多元化。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女排精神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女排精神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精神,更趋向于一种文化,文化性和传承性作为民族认同的主要特征,表明了文化是塑造民族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延续离不开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正是因为民族精神得到了绝大多数成员的信奉和弘扬,从各民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差异性来说,有助于民族认同拓展性的延伸。换言之,只有支撑本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才能体现出本民族人性的自由。中国女排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属于特定时期的产物,但其不是静止的,而是具有文化传承的流动性,可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结语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女排精神总是与国家和时代的命运如影随形。同时,体育文化作为国家机制合理运行的助推器,从文化生成来讲,是每个民族必将依托而繁衍生息的,是整个民族的信仰。女排精神的发扬与传承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体育运动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体育精神的传承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中国女排重返世界巅峰除强大的精神支撑外,也是一个团队、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努力的结果,技术过硬才能与时俱进。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只有努力的人,才配谈精神。因此,应以竞技体育为先导,在精神上推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使体育运动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人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西林著,李康译.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陈静.再读中国“女排精神”的现实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6).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5]復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王沛,胡发稳.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猜你喜欢

女排精神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学习“女排精神” 实现伟大民族复兴
新时期女排精神对高职实训课堂的启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问题的特点
新生代的“女排精神”
法治变革中的法律移植
伊斯兰教消费观与回族穆斯林消费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