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

2017-06-05陈文静王振亚

湖南教育·C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三中班会课育人

陈文静+王振亚

“作为三中人,就要有三中精神,要有迎难而上,敢于面对挑战的勇气……”这是清华大学学生王炼为母校邵东县三中制作的高考励志视频中的一段话。每年高考前夕,邵东县三中的高三学子们都会收到一段由学长们拍摄的励志视频。

虽然每次播出的视频只有30余分钟,但背后却凝聚了大量的心血:视频由几十名毕业生参与录制,是从长达几个小时的视频中剪辑出来的。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候时长几分钟的视频要录上几十遍,甚至还要提前半年收集素材。这项“高考励志计划”已经在邵东县三中坚持了七年。不仅如此,每年还有很多毕业生走进母校的课堂,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人生经历、成功经验。

邵东县三中,这所地处农村的省示范性高中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让毕业生们对母校念念不忘?为此,记者走进了学校所在地———火厂坪镇,探寻这所学校的办学奥秘。

在历史传承中升华德育理念

邵东县三中96班有一个同学基金会。从2009年开始,96班同学基金会每年都要干几件有意义的事情:资助20名高一贫困学生,直至毕业;向生活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说起基金会,曾经的96班学生、现任邵东县三中艺体中心主任的曾勇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2009年恰逢我们班毕业20周年,大家在商量如何举行同学会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想法,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邵东县三中还是有一部分家庭贫困的孩子,今年不如搞些有意义的事,资助一批贫困学生。”

曾勇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有同学提议,要以96班同学会的名义成立基金会,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短短几天时间,大家就籌集到了20多万元资金,决定从高一开始,以每学期资助每位学生2000元的形式帮助20名学生,直至这些学生顺利毕业。

一个已经毕业了20年的班集体,为何还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校长陈友林一句话道出了答案:对于每一位毕业的学生而言,那些曾经背过的公式、做过的题目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但是学校传递给学生的精神力量永远不会消失———这就是邵东县三中的独特魅力。

文化是学校之魂,而历史是文化之源。一所传统老校的合格校长,首先也应该是学校历史精神的化身。

正因为如此,陈友林一上任就一头扎进了学校的历史里。他越是摸清邵东县三中的历史脉络,越是被学校的文化传承所折服: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邵东县三中从杜林山上白手起家,历经风雨,锤炼出立校之本的“三苦”(领导苦干、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精神;文革期间,大力发展体育运动,注重人才的多样化发展;1994年,旗帜鲜明地提出“提高素质,发展特长”的育人理念;几年后,提出了后来荣获“湖南省基础教育教研教改成果一等奖”的德育品牌“扬善教育”。

“现在学校有70%的学生来自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带养的情况普遍。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也凸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陈友林在对学生进行详细调研分析后,就一直在考虑,如何在历史传承中升华学校的德育理念,为学生留下一辈子受用的精神财富。

从每年的高考励志视频到96班同学基金会,陈友林感到了德育力量的强大。60年的办学实践薪尽火传,在顺应时代要求和立足学生发展的基础上,陈友林提出,教育学生成才必先成人,要让学生明白做人比读书更重要,办“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

教育要“管学生一辈子”,落脚点就是德育。

为此,学校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建立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运行机制。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刘桂林说,学校创造性地构建和推行“校级—处室—年级组”层级式、低重心的管理模式,各层级挂牌值日,职责明确。通过挂牌值日,每位校级领导对学校各个层级、各个领域垂直管理,做到了“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实现全天候、动态化的管理目标。

除此之外,学校还着力强化了学生道德基础工程———养成教育的工作力度,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编印了《邵东县三中学生一日常规》《邵东县三中学生日常管理奖惩条例》,搭建起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养成教育抓三年,学生受益三十年”的德育愿景。

在课程建设中构建德育长效机制

“《老子》的五千言,含金量特别高,好像一座开采了几千年依然富有的金矿。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老子》里也有很多智慧值得我们借鉴。”这是袁桂华老师在《学老子做人,心中有道》主题讲座上的开场白,寥寥两句话激发了同学们聆听的兴趣。这个主题讲座是邵东县三中《读论讲坛》里的一节课。袁桂华解读《老子》,赵小平则解读“忠义”。他在《读论讲坛》中主讲的《从晋国的历史文化中联系实际谈年轻人的忠义》同样受到了同学们喜欢。

别小看《读论讲坛》,它可是邵东县三中的“百家讲坛”,是学校重点打造的德育课程。教务主任曾益俊介绍,《读论讲坛》由学校的优秀语文教师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个性爱好确定主题,轮流主讲。《读论讲坛》每周四开讲,讲座内容以国学知识为主,精心选取历史长河中生动有趣的事例作为素材。《读论讲坛》的内容被专门编成了教材,目前已经出炉的第一集教材共有22个专题。类似的校本课程还有每周一节的《扬善教育》《妙笔课堂》《书画艺术课程》等。

惩恶扬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邵东县三中开展的“扬善教育”尤其值得一提。这是该校在对传统德育进行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冷静审视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理念,也是学校的德育品牌。刘桂林介绍,“扬善教育”归结为存善心、出善言和施善行三个方面。善心包括孝心、爱心、感恩心。善言即指言语得体,人文关怀。善行则要求做到三条:敬畏自然,呵护生命,乐善向善;尊敬师长,遵规守纪,勤奋创新;明辨是非,责任担当,笃志报国。学校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班主任的工作实践编成了《扬善教育案例读本》《扬善教育“善”文化》等校本教材,为开展扬善教育提供了可以依照的蓝本。

陈友林说,德育工作最忌讳的是缺乏长期、稳定、系统的计划和安排,随意性太大。邵东县三中通过建设德育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构建了德育的长效机制。目前学校构建了包括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扬善教育等多个子课程的德育课程体系。

不仅如此,学校还抓住德育课堂的设计,要求每一位教师把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去。其中,班会课成为邵东县三中实施德育的主阵地。

坚持开设主题班会课对于中小学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意义重大。一堂成功的主题班会课,往往可以改变一个现状,扭转一种局面。班会课最忌忽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也最忌把班会课开成了训斥课。邵东县三中是如何上班会课的呢?

这是504班的班会课,主题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想对您说”。班主任周爱华不仅把班会课的地点定在了学校的录播教室,还请来了同学们的家长。经过设计,这场班会课,就变成了孩子们在前面的教室里诉说,班主任陪同家长在后面的教室里聆听。不出所料,这堂班会课十分成功。“高中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再加上学习压力大,和家长往往缺乏有效沟通,我就是想搭建这样一个无缝对接的交流平台。”周爱华说,这节班会课打开了亲子有效沟通的一扇窗,让不少家长听到了孩子的心声,他们为孩子的懂事而高兴,也为自己没有真正理解孩子而自责。效果的达成得益于主题班会课重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

“自古以来,教师的职责以育人为第一位,教书为第二位,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教书为主,育人为次,或者教学与育人截然分开。忽略育人,只谈教书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教育发展的生态。”陈友林说,学校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管理和指导学生中来,他们不仅仅指导学生学习,解答学生疑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周爱华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传统的课堂,各学科任课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教授自己学科的知识,至于班级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班主任的任务。但是在邵东县三中,则强调所有任课教师都要参与德育管理,这就把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中适度地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与任课教师及学生沟通,优化了班级管理。

“以前管德育是班主任、政教处的事情,现在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事。”刘桂林说,学校还实行了“问题首遇制”,即一个学生在学校遇到了问题,第一个碰到这个问题的教师就是责任人,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全程跟踪,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德育效能

做德育工作的人都知道,搞德育最痛苦的莫过于你说的学生不信,你要学生去做,学生心中不服,甚至你指东有些学生偏要向西,与你对着干。怎么办?邵东县三中立足学生实际,积极实施“体验德育”,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思辨,自己去选择,自己去体验。

双献活动,你听说过吗?这可是邵东县三中最具影响力的德育主题活动。学校倡议学生在寒暑假“把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

“1月14日,组织同学一起到衫木桥敬老院看望老人;1月15日,帮奶奶剪指甲;1月16日,帮助邻居照看小孩子;1月19日陪外婆聊天;1月23日帮助甲山小学图书馆整理图书;1月26日,向长辈拜年……”这张双献活动记事卡记录了509班粟盼同学的寒假生活。

“每位学生的能力有大小,家庭情况有差异,双献活动只限定主题,不限定具体的活动内容,每位同学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活动。”陈友林说,设计双献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和体验中学会感恩父母,关爱他人。而为了保证双献活动的质量,学校每年都进行总结评比。今年2月27日举行的双献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表彰了20个优秀班集体,58名先进个人。

禁毒教育也是邵东县三中坚持开展的品牌德育活动。为丰富禁毒教育形式,今年3月25日下午,邵东县三中组织70余名学生走进邵东县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主题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禁毒宣传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同学们近距离参观了在戒学员的生活和“毒品实物展”,通过民警的详细介绍,大家对海洛因、麻古、冰毒等常见毒品和新型毒品有了直观的认识。而最让同学们震撼的是失足人员的现身说法。一名裹着头巾的在戒学员用亲身经历控诉了万恶的毒品给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以前只在电视上或者书本上看到与毒品有关的内容,认识并不深刻,这次实践活动把毒品的危害真真切切地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触目惊心。”481班的团支书周美娟说。

德育即生活,德育重实践。邵东县三中还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的作用,搭建起校内外实践的平台。

“目前,邵东县三中共有学生社团17个。”校团委书记刘荣华介绍说,法制社是学生最喜欢的社团之一,今年招新时报名场面相当火爆,200多人竞相报名,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招收了100来人。494班的李怡是法制社的社长,从小就喜欢法律知识的她,也是通过激烈竞选才当上社长的。而说起法制社的工作,李怡滔滔不绝,“除了参加常规的校内执勤检查校规校纪落实情况外,我们还开展了法律知识手抄报制作、普法讲座等活动。”记者采访时,李怡正在策划一场模拟法庭活动,拟邀请做律师的舅舅现场指导,期望通过亲身演绎庭审过程,让学生在模拟庭审中接受最直接、最生动的法制教育。

这几年,邵东县三中的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为快速适应志愿服务新要求,大力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学校于今年3月专门成立了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除了负责学校定期开展的捐款捐物、回收“美丽垃圾”等“微善行动”外,还隔三差五到校外开展活动。协会会长赵希湲介绍,不久前,她带领会员们在学校旁边的街道上义务清扫垃圾和开展环保公益宣传活动,受到了广泛好评。如今,邵东县三中的志愿者已经成了活跃在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经过多年的发展,邵东县三中的德育活动已经形成了“常态化、模块化、序列化”的个性特色。一个学年有10个月份,学校构建了十大模块的德育活动,即“入校教育”“国旗讲话”“主题班会”“扬善教育”“阳光体育”“安全防范”“国庆校庆”“文化艺术”“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这十大模块又分别涵盖“开学第一课”“高一军训”“校规校纪考试”“法制进校园”“校园运动会”“校園艺术节”“校外综合实践”等系列主题活动。刘桂林说,这些按序列适时开展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他们搭建了个性展示的舞台,是德育的好形式,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邵东县三中的学生啊,就算不穿校服我们都能认出来。”采访结束时,学校附近的老百姓这样说。邵东县三中学生的这种高辨识度,正是该校办“管学生一辈子”的教育的生动诠释。

猜你喜欢

三中班会课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的出彩班会课体系构建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对“一线三等角”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班会课也可以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