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无处不飞诗

2017-06-05李娜饶志丰刘博强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诗教诗词古诗词

李娜+饶志丰+刘博强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汉寿,自古以来诗风颇盛。特别是晚清以来,出现了易佩绅、易顺鼎、易君左、易征为代表的易氏作家群,曾被中华诗词学会先后授予“诗词之乡”和“诗国先锋”荣誉称号。

近30年来,尤其是近两年来,汉寿县以“诗教工程”为抓手,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诗墙的魅力

随机进入几所学校,您都会感受到浓郁的诗词氛围。县一中、县二中、县五中、职业中专、蒋家嘴中学、太子庙中学、鸭子港小学、周文庙陈军堤村小、太子庙缸儿口村小……从县城中学到偏远的村小,汉寿县的不少学校建有校园诗词文化墙。

株木山中学打造的诗墙全长260米,镌刻有唐诗宋词和书法作品109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酉港中学集资20多万元,把中小学课本上的100余首诗词用瓷砖镶嵌在了墙上。

太子庙中学把诗词布置融进校园的每一角落,着力营造校园诗词艺术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雅的艺术境界。建立文学社、校园诗社、合唱队等学生社团,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诗词活动,培养学生的诗词兴趣,发挥学生的诗词艺术特长。利用校园广播站、网站、校刊等传播学生的诗词作品。

陈军堤小学是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杨幺曾经屯军的地方,原名叫陈军堤实验学校。经过近十年的“诗教”特色办学的探索,该校获得了“湖南省诗教先进单位”和“全国诗教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陈军提小学诗教进校园、进课堂的创建工作日趋成熟、渐入佳境,办学事迹还被载入《常德市60周年巡礼》一书。

走进周文庙乡中心学校的校园,一抬眼就能看到门口花园里一块大石,上面刻着“诗化先锋”四个大字。校园的四面围墙上刻着各种诗歌,形成了会说话的“诗墙”。校园的宣传栏里,教学楼的楼道间、屋顶上、黑板报上都布满诗词,就连学生的食堂里也都随处可见各种诗歌。可以说,真是校园无处不飞诗。

汉寿县百余所学校的诗墙文化建设成果,绝不是政府的“面子工程”,而是生活在沧浪河畔的龙阳人对诗词的渴望与敬仰。以屈原为代表的沧浪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在近现代史上日趋兴盛,成为湖湘文化乃至荆楚文化的一支强劲之旅,这是当今汉寿诗词文化异军突起的重要源泉。在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下,创新表现形式,弘扬诗词传统,诉诸于墙展,这就形成了汉寿地域内风格独特的诗墙文化,播撒着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

功夫在诗外

诗教工作的推进,除了环境的营造与浸染,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为了全县诗教工作的稳健发展,该县成立了诗词学会,县里成立了诗教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任正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老干局、县文联等单位一把手为成员。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诗教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宣传委员担任正副组长。全县建立了三级培训网络,每年举办数次诗词讲座,培训各乡镇、县直单位的诗词骨干。邀请过梁东、周笃文、林丛龙等10余名专家教授到汉寿县进行诗词讲座。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汉寿县各校坚持“五个一”活动,即:每天诵读一首诗,每周一次诗教广播,每月一次诗词课,每期一次诗词活动,每年一次诗教总结。此外,各校还充分利用师资力量组建诗词书画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课外兴趣活动。2014年以来,各中小学诗词创作社团还积极参与县级以上诗词活动,在省市媒体上发表了百余篇作品,同时也提升了诗词创作的质量。

一路轻车一路花,五溪湖畔宿农家。

多情最是风骚客,醉罢青山醉晚霞。

这是该县酉港中学周熙贵老师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夜宿五溪人家》,2013年获得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

海霞老师2007年来到汉寿二中任教,她一直喜欢吟诵古诗词,她说:“诗歌有平仄、格律、韵字,能够打动人的心灵。读诗词的过程,就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能让我有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感觉,特别是在吟诵的时候,能有一种感情上的共鸣。”担任高三班主任的她,时常用诗词鼓励她的学生。有一天,天空中飘着一丝小雨,与学生一同晨跑的她想到苏轼《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她便鼓励同行的学生:要学习苏轼,用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风雨。

因为对古诗词的热爱,促成了她专业的快速提升。谈到古诗词的教学,她说:“古诗词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教育、精神教育,其方式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教育,而是一种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式的教育。”在古诗词教学方法上,她也有着独特的心得———从“音、义、情、美”四个维度对古诗词进行教学与赏析。现在,县二中很多语文老师都在用她的这一套教学模式进行古诗词教学。

江南水乡,洞庭在望,龙阳自古繁华,香樟矗立,学子奋进,互衬辉映有嘉,云雾绕金牛,微风抚清水,遍处为家。

腰鼓声鸣,欢度佳节,孩童下河捉王八,拳王打天下,烈士为国陨,比胜仙侠,来日金榜题名,再把家乡夸。

这是海霞的学生吴雨芹写的一首《望龙阳》,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满溢在字里行间。2012年,海霞參加“中华诵·湖南经典诵读大赛”,获常德赛区教师组一等奖、湖南省成人组二等奖;2013年至2016年,她连续4年被评为全县诗词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她执教的语文课《雨霖铃》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被评为部级优秀。

在向阳河畔,月明潭中学刘涛彩老师,也是一位“爱诗如狂”的老师,他曾引用诗句说服了一个意欲跳楼自杀的学生,挽救了年轻的生命。一天,第一节课上课前,一名学生坐在3楼教室前的栏杆上准备往下跳,前往劝阻的师生都被阻止在几米之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刘涛彩凭着和学生的交情,引用诗句说理,徐徐向其靠拢,终于化险为夷,让这位学生回心转意。后来,这名学生考入汉寿县一中。为了勉励他继续走好人生路,刘涛彩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写成书法作品,冒着酷暑送到他家:“智者光临幸福门,我如金叶喜归根。平心放眼人生路,越过寒冬便是春。”2016年,这位学生顺利考上了一本院校。

看得见的诗化

人生的味,就似“散入春风满洛城”;人生的意,正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的境,更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诗词的浸润中,很多孩子也爱上了诗词。古典诗词默默滋润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

县一中的肖凤同学对笔者说道:“诗词的味道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知识的增长,我品尝到了许多诗词的味道。诗词如同我的影子,伴我走过多个春夏秋冬。我为诗人不凡的文笔所倾倒,为他们的情怀所感动。从中,我也学会了坚强自信、乐观豁达、淳朴友善……”

詹乐贫中学的邱子文同学,爸妈长期在外工作,与奶奶、妹妹生活在一起。从小就爱读古诗词的她在作文里写道:“每当耳边响起熟悉的诗词声,我都感到无比温暖。中华诗词,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诗词的浸染让她成为了一个感恩的好孩子。她常常陪奶奶散步、聊天,帮奶奶捶背,用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为奶奶买一些小点心。她常说:“人生五伦孝为先,自古孝是百行原。孝顺老人是我们应该做的。”对年纪尚幼的妹妹,她像一个小妈妈,教妹妹功课,为妹妹梳头、洗脸。她学着用自己瘦弱的肩膀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不仅仅是城区的学生浸染在经典诗词中,农村的孩子写起诗来更是情真意切。

爸妈去南方,为我日夜忙。

远隔千万里,相思泪满裳。

爷奶照顾我,茶饭事周详。

生怕娃学坏,鬓发染白霜。

这是陈军堤小学六年级学生蔺彩虹的作品《留守娃》。2014年,该诗获得了全县中小学校园诗词大赛一等奖。用心用情的诗句也让很多评委流下了眼泪。

龙潭桥中学,多年来积极推进中华诗词进校园工作,2014年,该校被评为“湖南省诗教先进单位”。“我们一直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培育柔软温暖的诗心。诗教的意义,不在于读了多少诗,也不在于写了多少诗,而在于擦亮学生诗的眼睛,在于唤醒学生诗的心灵。教会学生做人,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该校校长刘学文如是说。

的确,孩子们在诗词的浸染中,家国情怀日渐浓郁。去年国庆期间,该校的学生伍萌写了一首诗抒怀:

东升红日泛紅霞,祖国山河景色佳。

稻菽金风吟十一,师生曼舞笑声哗。

歌声飞向钓鱼岛,鬼怪妖魔也惊诧。

喜看盎然呈一色,龙潭春满校园花。

虽然此诗略显稚嫩,但以笔写心,诗情可见。

中华诗教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说:“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与时俱进的中华诗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工程,是文化精粹生生不息的传承,它对青少年的教化作用是甚深的。

醉心于诗情词意的汉寿人,一直自许是行吟屈子的后人,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和“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廉洁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创新精神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情怀,铭刻在墙上,诉之于笔端,搭载在教育中,落实在行动上,弘扬着薪火相传的优秀文化传统。

猜你喜欢

诗教诗词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诗教为何与何为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